原標題:報告深讀④|落實黃河國家戰略,山東這樣下好先手棋
在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上走在前,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提出的明確要求。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堅定不移實施黃河國家戰略,並從加快構築黃河安瀾屏障、嚴格落實“四水四定”、全面建設黃河下游生態廊道、積極打造沿黃高品質發展標桿四個方面作出詳細部署。代表委員們表示,要堅定貫徹落實總書記重要指示要求,始終牢記“國之大者”,深入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規劃綱要,推進重點任務落地見效,建設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築牢安瀾屏障,管好黃河“水袋子”
黃河寧,天下平。政府工作報告將構築黃河安瀾屏障作為實施黃河國家戰略的首要重點工作。山東黃河河務局防汛辦公室副主任陳海峰委員對此深有感觸:“江河安瀾,是人民群眾的基本訴求和利益所在,是社會繁榮發展的基礎支撐,是打造‘幸福河’的首要保障和先決條件。”
去年黃河干流出現1985年以來最嚴重秋汛,東平湖老湖持續超警戒水位25天。面對複雜嚴峻的防汛形勢,我省各級盯緊“不傷亡、不漫灘、不跑壩”目標,抓住“精準預測、科學調度、主動防守”三個關鍵,取得了抗洪搶險的全面勝利。
“這次秋汛也暴露出我省黃河防汛的一些薄弱環節,比如防災基礎設施建設和災害預警監測。”陳海峰發現,政府工作報告針對這些短板弱項,一一作出了具體安排。
“以補短板為工作突破口,我們將高標準高品質組織編制‘十四五’防洪工程、引黃涵閘改建工程初設報告,力爭初設獲批並於下半年開工。”他説,山東還將開展智慧水利建設,完成“智慧山東黃河平臺(一期)”建設,建立山東黃河數字孿生平臺,研發“2+N”(防汛、水資源+其他)智慧化應用體系。
黃河流域最大的矛盾是水資源短缺。山東水資源時空分佈極為不均,資源性缺水、工程性缺水、水質性缺水並存,每人平均水資源佔有量僅為298立方米,不足全國每人平均佔有量的1/6。
省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原主任、省南水北調工程建設管理局原局長劉建良委員,多年來一直關注水資源安全問題。“全方位貫徹‘四水四定’,珍惜每一滴黃河水,農業要加快向節水農業、旱作農業轉變。我省是全國小麥主産區,小麥灌溉消耗了大量水資源,應大力發展更多的節水小麥、旱作小麥和旱作果蔬,在相關品種研發上儘快行動,見到實效。”
他還建議,山地丘陵地區要多栽樹多種草,讓洪水慢下來,平原地區要把坑塘、濕地等“天然的盛水盆”恢復起來,既可以蓄積洪水,還可以涵養土壤,彌補全省地下水超採問題。
盯住重點區域,全力打造“生態廊道”
黃河流域最大的問題是生態脆弱。大力推進生態環境保護治理,下游的主要任務是推進濕地保護和生態治理。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全面建設黃河下游生態廊道。
去年,我省集中開工了一批沿黃九市一體打造黃河下游綠色生態走廊暨生態保護重點項目。菏澤市李村鎮黃河生態提升項目,集沿黃風光、民俗風情、農耕文化、歷史印記于一體,已打造成為獨具特色的黃河風情景觀帶。
菏澤市委書記張新文代表説,作為黃河入魯第一市,菏澤高度重視沿黃綠色生態廊道建設。“菏澤對沿黃4縣區開展了國土空間論證,對東明縣實行‘北工南農’功能區規劃,把工業限定在北部5鄉鎮,南部9鄉鎮全部作為生態保護功能區,努力為全省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和黃河下游生態廊道建設探索路子。”
東平湖是山東省第二大淡水湖、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重要樞紐。報告提出,要加強黃河干支流生態保護,實施黃河入海口、東平湖、南四湖、泰沂山區等重點區域保護修復工程。
“圍繞東平湖沿岸綜合治理,我們在全省率先設立生態保護修復基金,開展了清網凈湖、餐船取締等‘九大攻堅’綜合整治,清理網箱網圍水面12.6萬畝、砂場109處、沿湖違建447處,建成沿湖生態隔離帶74公里,東平湖水質常年穩定在Ⅲ類水質標準。”泰安市市長張濤代表表示,將繼續提升泰山區域生態功能、加強大汶河流域生態修復,持續推動東平湖區域生態治理。
按照規劃,當前山東正統籌開展黃河三角洲保護修復、重點區域生態治理、沿黃生態保護帶打造等工作,今年還將全力創建黃河口國家公園,加快編制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與修復規劃,促進黃河入海口生態環境改善。
“全面建設黃河下游生態廊道,要以重大項目為核心抓手。”省自然資源廳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處副處長韓景敏委員介紹,我省將在黃河三角洲開展互花米草治理、鹽地鹼蓬和海草床修復等工程,組織實施“中國典型河口生物多樣性保護修復和保護區網路化示範項目”、沂蒙山區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複國家試點工程等試點示範項目,全力構築黃河下游生態安全屏障。
昂起龍頭,打造高品質發展標桿
實施好黃河國家戰略,生態保護是“先手棋”,高品質發展是“必答題”。打造沿黃高品質發展標桿,必須充分發揮山東半島城市群龍頭作用,推動“一群兩心三圈”協同發展。
“何謂標桿?對於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來説,就是要建設高標準規劃、高效能服務、高端産業集聚的一流開放創新載體。”濟南市委副書記,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邊祥慧委員表示,去年起步區簽約落地30多個高端優質項目,總投資759.6億元,黃河濟濼路隧道、鳳凰黃河大橋建成通車,黃河體育中心、黃河會展中心、黃河大道等重點工程強力推進,發展活力加速釋放,進入全面起勢的新階段。
圍繞“三高”目標謀劃發展,邊祥慧説,起步區將著眼韆鞦大計、城市精品,推動規劃編制提檔升級,持續深化“新區特辦”機制,打造最優營商環境。同時,瞄準新一代資訊技術、智慧製造與高端裝備、新能源新材料為主體,現代服務業為支撐的“3+1”産業方向,加快引進一批大項目好項目,努力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上走在前、作示範。
區域協調發展,是打造標桿的重要標誌。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化突破菏澤、魯西崛起。去年12月,省發展改革委印發《菏澤魯西新區發展規劃》,省級新區建設拉開大幕為突破菏澤帶來重大機遇。“新區建設,要一次性規劃、整合到位,3年內高標準配齊管網、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5平方公里的臨港智慧製造産業園,打造科創産業、産城融合等10大産業聚集區,形成百億級乃至千億級産業集群,建成全省一流的特色新區。”張新文説。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構築黃河流域科創大走廊,釋放出以科技創新賦能沿黃地區高品質發展的強烈信號。
作為全省首批民營經濟高品質發展先進縣,博興縣市場主體眾多、創新創業氛圍濃厚。“近年來,我們強化政策整合,創優服務機制,支援引導企業抓創新、重研發,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到62家,105家企業通過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博興縣委書記高志國代表説,博興將搶抓國家戰略機遇,建好用活創新平臺,推動各類創新要素向高成長性企業集聚,推動創新鏈、産業鏈、人才鏈“三鏈融合”,為高品質發展提供強勁動力支撐。
□ 本報記者 趙洪傑 毛鑫鑫 趙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