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這就是山東·戰秋汛|一天提閘6到7次 德州這位37年“老水文”晝夜鏖戰保安瀾
“566、573……取四次數據平均值是570,OK,收兵!”10月8日,見到趙玉峰時,他正忙著和同事用ADCP在岔河河面上進行測流工作。從9月21日秋汛開始以來,德州市城區水文中心主任趙玉峰和6名同事已經在防汛一線堅守了17個晝夜,自強降雨過程發生以來,不斷上漲的水位、流量數據時刻牽動著趙玉峰的心。
此次測流工作結束以後,趙玉峰又馬不停蹄地回到大本營——四女寺閘水文站,將實測流量和閘上、下水位迅速上報給山東省防指和德州市防指,實測數據直接影響下游防汛抗洪的決策部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舉個例子來説,位於下游的各市縣及濱州地區將通過我們的數據獲取最新水情,從而有依據地採取相應措施,比如説及時提閘泄洪,加強兩岸巡邏,所以我們的數據容不得半點差錯。”趙玉峰告訴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他扶了扶眼鏡,昨天趙玉峰回家理了發,拿了幾件換洗衣物又趕了回來,這是他17天以來第一次回家。
四女寺閘水文站于1919年3月設立,是漳衛南運河總控制站,也是國家級重點水文站,閘下共分為三個斷面,分別為南運河、漳衛新河、四女寺減河。1919年3月衛運河四女寺水文站的建立,拉開了德州科學開展水文工作的序幕,該站是德州市僅存的一處沿用至今的近代水文站。當年實測水文資料不僅保障了京杭大運河德州段的通航與安全,也見證了運河河道的歷史變遷;新中國成立後,四女寺閘水文站得到穩步發展,每年為國家收集的水文水資源數據上萬條,在水文監測、水情預報、科學分析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經受住了“63·8”“96·8”兩次流域特大洪水的考驗,收集的大量水文要素為抗洪減災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為河道工程規劃、水資源管理以及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科學支撐。
從9月21日開始,趙玉峰和同事們便堅守在四女寺閘水文站,他們要每天24小時輪流值班,雷打不動地重復進行著水位觀測、流量測驗、雨量觀測、蒸發觀測,及時錄入監測數據,進行資料整編。四女寺閘水文站接德州市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通知,要求加密報訊頻率,每兩個小時上報河道水情。
令趙玉峰印象深刻的是10月2日晚上那次提閘放水。22時40分開始,洪水到來,南運河、四女寺減河、漳衛新河次第提閘放水。
當時雨下得很緊,趙玉峰站在橋墩上,拿著手電筒看著刻度,指揮同事進行機械提閘,“沒有防護欄,還是挺危險的,但是我是一位入職37年的老水文人,我比他們都有經驗,所以我應該衝鋒在前。”趙玉峰説。
雨越下越大,到處都很濕滑,有同事一不小心把眼鏡掉下去了,但是仍然不能停下手頭工作,橋下水花翻涌,水情複雜,有很多回流和旋渦,特別是橋墩等處水流更加湍急。
最終,經過科學計量,提閘0.3米,趙玉峰和同事總算松了口氣,此時他們已經全身濕透。
這樣的工作每天都在進行著,“一天一般提閘6到7次,白天和晚上都會有。”
近年來,隨著水文資訊化水準不斷提升,四女寺閘水文站也相繼引入了新設備。“除了傳統的鉛魚流速儀,我們又添置了手持電波流速儀和ADCP,將單次水文測報的時間由2小時以上縮短至20分鐘左右。”趙玉峰還為記者介紹了水文站院裏的智慧監測平臺,“有了它,我們的預報工作更精準和及時了,提高了汛情的時效性,但是這也意味著我們的責任更加重大。”
當前四女寺樞紐泄洪流量已達1060立方米每秒,比上一次行洪時的水流量高出130立方米每秒,距離警戒水位還有93公分,水位正在持續上漲,帶著對水文工作的熱忱,四女寺閘水文站每一位職工始終恪盡職守。
夜幕降臨,近處河道內水流湍急,水聲振聾發聵,遠處的德州市區萬家燈火通明,一片祥和。眼前的漳衛南運河畔,水文人仍在晝夜鏖戰。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李勇超 宋春曉 德州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