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改居社區不僅身體要上樓,更要思想“上樓”、心理“上樓”。為了讓村民舒心“上樓”,島城不少“村改居”社區,積極探索適合轄區居民的社區治理方式,“改”出社區治理新模式。日前,記者探訪了青島市李滄區九水街道毛公地社區。
黨建引領基層治理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民住進高樓,他們能適應社區新生活嗎?
2013年,毛公地社區啟動回遷,500余戶村民喜遷“小洋樓”。短短幾年,他們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村民不僅能“身上樓”,還能“心上樓”。
“大家聚在一起製作絲網花,既陶冶情操,又能賺錢,有説有笑,心情舒暢。”64歲的社區居民劉美蘭説,社區不少婦女丟掉鋤頭後拿起繡花針,學會了做精美逼真的絲網花。劉美蘭不僅自己日子過好了,還收了徒弟,實現“一日學技終身受益,一日上崗終身不下崗”。
村民“上樓”後,傳統生産生活習慣受到了衝擊,大家缺乏歸屬感。社區圍繞老人多、下崗待業人員多、熟人多的“三多”特點,堅持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確立了“毛公地·睦鄰家”黨建品牌,以愛好為紐帶,發展各種興趣組織,通過各種文藝活動和非遺文化傳承等形式,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搭建了居民聯絡感情的平臺,打造出宜居、和諧、平安、幸福的規範化社區。
如今,“毛公地·睦鄰家”黨建“朋友圈”不斷擴大,簽約了李滄區文化館、李滄區統計局、育才毛公地幼兒園和青島李滄區實驗初級中學等9家共建單位,他們一起加入到共建毛公地隊伍中來,為社區發展提建議、為社區發展謀規劃、為社區發展獻力量,先後開展共建活動累計30余場,服務1500余人次,打造出條塊聯動、組織聯建、活動聯辦、資源共用的區域化黨建格局,社區真正“新”了起來。
“一扇門”辦事
為保障社區居民的權益,社區職能從管理轉型為服務,從“坐診”變為“巡診”、從線下拓展到線上,每年解決問題數百件,徹底破解服務群眾最後一程的“腸梗阻”,讓居民全面融入現代城鎮生活。
為更好地解決居民訴求,社區成立黨建聯合會,定期召開會議,共同商討社區工作,收集居民對物業及社區管理服務的意見建議,做到對居民群眾的喜怒哀樂瞭如指掌。
社區打造了760平方米的複合功能的社區鄰里中心——“毛公地·睦鄰家”黨群服務中心,做到了陣地建起來、活動搞起來、居民的心凝聚起來,實現了“敞開一扇門、承辦萬家事”,打通了服務群眾“最後一米”;建立了15分鐘便民生活服務圈,引入專業的社會組織,成立居民志願者服務聯盟,組建起書法隊、合唱隊、舞蹈隊和剪紙隊等,從最初的自娛自樂實現了助人自助。
這些年因城市擴展變化,公交站點離社區門口較遠,給市民特別是老年人出行帶來很大不便。社區在街道協助下聯繫了青島市交通運輸局、城運控股公交集團和市公安局交警支隊李滄大隊等部門,對公交站點進行移綠硬化、站牌站棚配置安裝,毛公地車站在一個月內順利通車運作。
“四社聯動”探路
“希望通過‘四社聯動’的成熟運作,使其繼續拓展基層協商議事的平臺、提升基層協商議事的成效,真正成為打通社區治理的‘毛細血管’。”毛公地社區黨委書記劉志剛説,社區引入了社會組織青島李滄咏年樓日間照料管理中心,通過社區、社會組織、社工和社會志願者“四社”優勢互補、聯動發展,社區發展起了常態化的志願服務隊伍——“毛公地誌願隊”,他們就像一塊磁鐵,來自社區、服務社區,既助人又自助,吸引著社區居民一起來參加志願活動。
在毛公地社區,社工引領志願者、志願者服務群眾、群眾爭當志願者的互動局面初步形成,為居民提供精準化、精細化的貼心服務,深受社區居民的歡迎。今年7月,身體有恙的“空巢老人”鄭奶奶,撥通了事先設定好的電話鍵,向志願者求助。接到呼喚,5分鐘內,專業社工和志願者一起到她家中,為其進行了健康護理。
“社區居民非常踴躍成為志願者,參與社區治理。看到社區變得更加美好,每個居民心裏也開心。”劉志剛説,社工專業知識豐富、善於拓展項目和志願者人數眾多、樂於奉獻、聯繫廣泛的優勢得到充分發揮,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精神植于每個毛公地人的內心。如今在毛公地社區,不時能看到志願者身影、聽到志願者的聲音。(記者 張曉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