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澤市東明縣作為黃河入魯第一縣和全省黃河灘區脫貧遷建的主戰場,始終堅持把灘區遷建作為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的重要抓手。5月27日上午,東明縣焦園鄉2號村臺,915戶居民搬入新居,他們用最隆重的方式慶祝喬遷新居。
早上9點,一陣鑼鼓鞭炮聲打破了焦園鄉2號村臺的寧靜,斜辛莊、王夾堤、南蘭通三個村的村民迫不及待的收拾好傢具,早早的就裝好車,搬入期待已久的新家。
東明縣焦園鄉王夾堤村村民徐愛梅告訴閃電新聞記者:“政府給我們裝了暖氣,冬天也不冷了,還安置了太陽能,洗澡也很方便。説實在的,我們自己確實蓋不出來這麼好的房子。我們現在住這個地方特別滿意,西邊廣場上就有學校、超市,去哪兒都不遠,買什麼東西都很方便。小孩讀書也方便,跳舞也方便,我們特也別喜歡跳舞,就選了一個離跳舞近的地方。”
村民的搬家車隊滿載著對新生活的美好期待開上了村臺新居,車頭上鮮艷的大紅花映襯著群眾臉上藏不住的幸福,隆隆的鞭炮聲好像是在謳歌沐浴黨恩福臨宅地,門樓上的紅燈籠預示著村民們的日子一定會越過越紅火。然而曾經的黃河灘區房屋簡陋、溝壑縱橫、街巷崎嶇,堤壩決口,黃河改道,洪澇災害是歷代灘區群眾難以忘卻的傷痛。
“特別是75年漲大水的時候我還很小,那時候我們在堤溝旁邊住,水直接就淹到家了,就像灌老鼠窟窿一樣。就那一次,我現在提起來就想流淚,漲大水那一年就搬到了王夾堤村。1983年的時候又漲一次大水,漲這幾次大水之後,國家就提議要給我們建設大房臺,工程這麼大,蓋這麼好的房,真是特別感動。”東明縣焦園鄉王夾堤村村民葉保輕説。
隨著黃河灘區居民遷建重大戰略的實施,一幅壯美的“灘區安居圖”破解了世紀難題,灘區群眾終於跳出了“三年攢錢、三年墊臺、三年蓋房、三年還賬”的苦難迴圈,搬出了“水窩子”,搬進了“幸福臺”。
東明縣政府副縣長、焦園鄉2號村臺縣級指揮長孔素梅告訴閃電新聞記者:“焦園二號村臺,經過這幾年的努力,在村民選房、交房工作的前幾天就順利完成了。現在老百姓正在實施搬遷的工作。看著老百姓能進入新房,我們感到特別欣慰,真正實現了我們的初心和使命。”
東明縣黃河灘區居民遷建工程共建設24個村臺、1個外遷社區,涉及長興集、焦園、沙窩、菜園集4個鄉鎮、64個行政村、148個自然村、32539戶、119680人,計劃總投資100.98億元,全省投資額最大、建設體量最大,是山東省黃河灘區居民遷建的主戰場。經過幾年的努力,全縣24個村臺選房工作將在5月30日前全部結束。
閃電新聞記者 劉銀春 菏澤臺 王豪傑 東明縣 徐嘉輝 俞付洋 實習記者 張伊 菏澤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