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聘資訊 | 版權聲明 | 廣告合作 | 關於我們 |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531-88556595
城市
濟南 青島 淄博 棗莊 東營 煙臺 濰坊 濟寧 泰安 威海 日照 臨沂 德州 聊城 濱州 菏澤
臨沂蘭山區女碩士回村種菜成技術達人
發佈時間:2021-05-14 16:09:58 | 來源:大眾日報 | 作者:紀偉 孫磊 殷偉傑 | 責任編輯:高靜

  原標題:紮根農業産業園區,學以致用引領技術革新 女碩士回村種菜成技術達人

  5月1日,在臨沂市蘭山區方城鎮東朱汪村,有一處農業産業園區,迴圈水從黝黑的泉池裏冒出來,遠處的白鷺在藕池撲棱起水花,千畝蔬菜、果樹大棚掩映在這片春意盎然中。

  在園區的西北角,是“85後”園區負責人李廣閱居住的小院。小院裏有一處玻璃房,陽光投在藤桌藤椅上,花草正艷。閒暇時李廣閱會坐在這張藤椅上小憩,但更多的時間,她的身影是在各式大棚間穿梭。

  “兩萬步的微信步數是很平常的,因為農業是一個細心的産業,有一點看不到,損失就會放大好幾倍。”李廣閱説,農業産業園內設有特色熱帶水果棚、精準化管控設備棚、水肥一體化棚以及育苗棚、高溫棚、食用菌棚等系列大棚,即使是假期,自己的日常管理工作也不能停歇。

  2015年,李廣閱從山東農業大學碩士畢業後,家裏人都勸她在城市裏找一份體面的工作,但李廣閱卻早已打定了主意紮根農村。“農民種地大多還是靠經驗、靠力氣,我在學校裏學的理論知識正好可以幫助他們提高生産水準,這是我選擇紮根農村的原因。”李廣閱説,最終她選擇來到方城鎮的鼎益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農業産業園區,做一名技術員。

  看著剛來的年輕技術員,從周邊村過來管理大棚的村民並不服氣。56歲的村民王京花在園區裏負責葉菜大棚的管理,剛進入園區工作時,她看著面龐稚嫩的李廣閱頗有些不服氣:“俺都種了一輩子地了,還能不如個丫頭?”

  東朱汪村黨支部書記王洪志來農業園裏參觀了幾次,看到李廣閱正在對接科研院所,準備將一整套的現代農業技術引入園區,便對王京花説:“咱雖然種地年數不少,但年年都是一個樣,小李這一套整下來,肯定能有新變化。”

  摸索幾年後,李廣閱與臨沂大學合作,將這片農業産業園區打造成了“農校對接示範園”,利用臨沂大學的平臺優勢,李廣閱將高校農業科研成果直接引進田間地頭。這幾年,她在方城鎮推廣應用了一系列先進的蔬菜種植技術,讓東朱汪村的蔬菜種植模式改頭換面。之前,村民們在大棚內採用人工授粉的方式種菜,李廣閱改用了更安全、成果口感更好的雄蜂授粉。前段時間,她還申請了種植韭菜的實用新型專利。

  積累了大量田間地頭的經驗,李廣閱從2019年起開始負責園區的全流程管理。“我們吸納了郭興莊村等周邊四個村的30余位農民,到我們這裡管理大棚的生産,他們薪資最高能拿到5000塊錢一個月,多勞多得。”李廣閱細化了管理條例,將大棚産量、日産管理與績效掛鉤,充分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

  如今,李廣閱還加入了農民培訓講師團,經常到田間地頭給當地農民講解高效種植和綠色防控等方面的知識。日復一日,李廣閱帶著一股拼勁,不斷應用先進的種植技術,她的付出也得到了老一輩農民的一致認可,王京花坦言:“俺們再也不敢小瞧現在的年輕農民了。”

  即使每天都在園區從早忙到晚,李廣閱仍覺得不夠,於是,她和丈夫從城區裏搬出來,搬進了園區。如今,李廣閱的孩子已經6個月大了,她們一家人現在就住在園區裏,平時打理幾十個蔬菜大棚也更方便了。“我相信我的孩子在這樣的環境裏成長,會更貼近自然,更能釋放孩子的天性。”李廣閱説。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蘭山區大力開展人才回引行動,尤其注重引進優秀的農業人才回鄉工作創業,2020年該區企業網簽大學生1.8萬餘名,併為466名高學歷人才發放津貼合計817萬元。(大眾日報記者 紀偉 通訊員 孫磊 殷偉傑)

 

熱點新聞
滾動
日照:杜鵑花驚艷綻放,遍地芬芳
煙臺市首個居民區充電示範點建成投運
青島114個項目入選“省重點” 項目覆蓋13條産業鏈
淄博全力打造三大平臺 助力“中國膜谷”建設
濟南吹響現代化強省會建設衝鋒號
青島防疫物資企業加速“出圈”
總投資1258億元!淄博市春季重大項目集中開工“拔頭籌”
濟南這些地段要拆遷徵收 快看有你家嗎?(附位置清單)
濟南拆違後有證的商鋪租金漲五成
房産證“下崗” 5月1日起頒發不動産權證書(圖)
房子被查封狀態不允許買賣 如刻意隱瞞或構成犯罪
房東隨意進出90後女租戶房間 稱“有本事買房別租”
+更多
7053次列車,從“扶貧快車”到“網紅慢車”
7053次列車,從“扶貧快車”到“網紅慢車”
青島讓更多高校畢業生願意“留下來”
青島讓更多高校畢業生願意“留下來”
春日•童趣•種玉米
春日•童趣•種玉米
玫瑰花開醉遊人
玫瑰花開醉遊人
中國江北第一溶洞群:淄博魯山溶洞
中國江北第一溶洞群:淄博魯山溶洞
青島黨史學習教育“紅色巴士”開跑
青島黨史學習教育“紅色巴士”開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