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信”以致用,開啟鄉村治理新模式
威海榮成文登以信用體系建設助推鄉村振興
“以前幹部幹,群眾看;現在人人幹,搶著幹。”榮成市夏莊鎮甲夼馬家村黨支部書記馬永泉説,在四年前,該村還是在市裏挂了名的“問題村”,四年間發生巨變,“法寶”就是“信用+”制度。
近年來,榮成市把“信用+”深度融合在農村各項工作中,近兩年農村不文明行為由10%下降到不足1%,農村志願者服務隊伍由不到5000人發展到15.7萬人,榮成市“信用+”鄉村治理模式于去年12月份入選第二批全國鄉村治理典型案例。文登區學習榮成市經驗不到兩年時間,也取得了顯著成效。
2017年以前,甲夼馬家村已連續多年被榮成市委組織部列入後進班子整頓序列。2017年下半年,新任書記馬永泉面臨這個爛攤子也一時手足無措。那年夏天,村委院裏要設置幾處宣傳欄,一天給50元工錢卻沒人來幹,馬永泉和村幹部連搬帶扛幹了半個多月才完工,“我想,村幹部帶頭幹,總會有人來幫忙。事實上,村民們站一邊看熱鬧,寧可閒著也不掙這個錢。”
2018年,榮成市各鎮(街道)廣泛推行“信用+”管理模式,這讓馬永泉感覺工作有了得力抓手。村裏制定了《信用管理實施辦法》《星級公示制度》,將徵信建設與新時代文明實踐相結合,助人為樂、拾金不昧、志願服務等行為納入重點信用加分體系。全體村民信用排名每月更新,年終考核按星數多少,將村民“志願信用”分為三個等級。對網格管理、垃圾分類等各項工作中的志願者典型,進行專門激勵,頒發榮譽證書,頒布表彰評語,發放誠信獎金。
“起初,不在乎積分的人有的是。俺們村有201戶,2018年底還有60多戶無動於衷,全村信用總加分是4000多分。”馬永泉説,但隨著分值差距的拉開,越來越多的人坐不住了,“去年年底,全員參與了,信用總加分漲到了12000多分。”今年大年初四,甲夼馬家村的河岸整治工程就開工了,志願者全部是在外打工的村民。馬永泉解釋,“他們常年在外,村裏活動參加的少,信用積分低。為了多掙積分,趁著春節給村裏志願服務。”近兩年,甲夼馬家村在環境整治、基礎設施建設中,人工全部是村民志願參與,累計節省用工款30余萬元。
在甲夼馬家村的暖心食堂裏,每天會有三四名“巧廚娘”來志願服務,她們負責16名80歲以上老人的免費午餐,以及給幾名五保戶送餐。“巧廚娘”馬麗鳳説,“就是志願服務,‘報酬’是4小時給1個信用分。”暖心食堂所需蔬菜來自村裏設的愛心菜園,菜園同樣由志願者們管理;肉蛋米麵油等食材要麼是村民們捐獻的,要麼是用村民的捐款購買的。
“信用+”不僅為暖心食堂“起灶生火”,還融入到了護林防火、環境整治、疫情防控等各項工作中。去年8月份,榮成市大疃鎮西徐家村清理村級債務,不到一個月就收回了21萬餘元的全部欠款。“我們採用‘信用+欠款清理’模式,按期來還款的,給信用加分,”村黨支部書記徐大龍説,“有人已經欠賬40多年了,也主動還回來了。”
信用分看不見摸不著,但帶來的都是實在事兒。對於信用情況好的村民,可享受免費遊景區、免費乘公交等180多項“禮遇”。去年4月份,榮成市王連街道成立了全國首家“信用惠民工商服務聯盟”,91家商戶自願參與、自願讓利,涉及商超、農資、理髮洗浴、車輛維修等10多個類別。街道對500名信用較好的居民發放誠信惠民證,居民持證到定點單位消費可優惠5%-10%,部分商品可優惠50%。
農村人口老齡化,大量土地撂荒,村集體經濟薄弱,“信用+”有力破解這一難題。2020年,西徐家村以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的方式,流轉了1000畝土地,村民以土地入股,由合作社選誠信戶耕種,由於採取機械化、規模化種植,極大降低了成本,既增加了集體收入,也帶動村民增收。在農忙時節,其他村民也可以志願者的身份參與勞動,掙取信用分。
文登區張家産鎮山陰溝村,同樣以“黨支部+誠信+合作社”的模式,流轉300余畝土地,成立神草農業合作社,村民以土地入股,同時由誠信戶認領承包種植。這與西徐家村的做法如出一轍。
2019年起,文登區在借鑒榮成市經驗的基礎上,逐步探索符合當地農村風貌的信用“進農村”路徑。文登區聚焦農村生産生活中的治理盲區、陳規陋習,把信用評價結果與評先選優、福利待遇、信用基金髮放等掛鉤,以信用應用促人心聚合,打造了支部領著幹、黨員搶著幹、群眾爭著幹的良好局面,形成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機制,大大激活了鄉村治理效能。(大眾日報記者 陶相銀 通訊員 劉兆陽 王海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