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聘資訊 | 版權聲明 | 廣告合作 | 關於我們 |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531-88556595
城市
濟南 青島 淄博 棗莊 東營 煙臺 濰坊 濟寧 泰安 威海 日照 臨沂 德州 聊城 濱州 菏澤
人民日報頭版突出報道:弘揚沂蒙精神,加快革命老區振興發展
發佈時間:2021-05-26 10:28:55 | 來源:人民日報 | 作者:徐錦庚 莊俊亭 肖家鑫 | 責任編輯:闞金劍

  原標題:弘揚沂蒙精神,加快革命老區振興發展(新思想引領新征程·紅色足跡)

  “蒙山高,沂水長,軍民心向共産黨。”走在蒙山沂水間,腦海中總會響起那些熟悉的旋律。這片土地上,有講不完、寫不盡的壯闊景象和動人故事。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考察時指出,沂蒙精神與延安精神、井岡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樣,是黨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要不斷結合新的時代條件發揚光大。

  從抗日戰爭時期的淵子崖保衛戰,到解放戰爭時期的百萬民工支前,再到新中國成立後的“厲家寨”“九間棚”“臨沂商城”,沂蒙人民在沂蒙精神激勵下,開拓奮進,艱苦創業,將家園建設成“人人都説沂蒙好”的現代化城市。

  老區早已換新貌,沂蒙精神代代傳承,歷久彌新。

  軍民水乳交融、生死與共鑄就沂蒙精神

  2013年11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位於山東臨沂的華東革命烈士陵園,向革命烈士紀念塔敬獻花籃,參觀沂蒙精神展,聽取沂蒙地區革命戰爭歷史介紹,並會見了當地先進模範和當年支前模範後代代表。總書記深情地説:“我一來到這裡就想起了革命戰爭年代可歌可泣的崢嶸歲月。”

  華東革命烈士陵園裏,蒼松翠柏,百卉吐芳,前來祭奠英烈的幹部群眾絡繹不絕。宣講員的講解鏗鏘有力,挺拔雄偉的革命烈士紀念塔前,一堂堂生動鮮活的黨史教育課直抵人心。

  華東革命烈士陵園建於1949年4月,主體建築有革命烈士紀念塔、革命烈士紀念堂等。紀念塔高約45米,塔身正面,“革命烈士紀念塔”7個金色大字為毛澤東同志所題寫。

  走進革命烈士紀念堂,巨大石碑上,鐫刻著62576名烈士英名。觸摸著一個個名字,思緒閃回到硝煙瀰漫的年代。

  1938年至1945年,山東根據地斃傷俘日偽軍53萬人。一場場勝利的血戰、硬戰、惡戰,消滅了窮兇極惡的侵略者。24名戰士為救援朱村群眾英勇獻身,40多名戰士在支援淵子崖保衛戰中壯烈犧牲。黨的幹部武善桐為掩護村民撤離,把日寇引到村外後抱敵跳崖。帶有紅軍基因的“老四團”有條團規:不管什麼情況下,只要群眾遭劫遇難有危險,就要立即去解救。

  一切為了人民。除了在戰場上浴血殺敵,中國共産黨還通過精兵簡政、土地改革等措施,減輕群眾負擔,改善群眾生活。既有“滿缸凈院”的親民作風,也有“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的嚴明紀律;既有“喊大爺、叫大娘”的親切,也有“挖野菜也要遠離村莊”的規矩。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考察時強調,軍民水乳交融、生死與共鑄就的沂蒙精神,對我們今天抓黨的建設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啟示作用。

  在沂蒙這片紅色土地上,誕生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兒女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考察時指出,在沂蒙這片紅色土地上,誕生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兒女,沂蒙六姐妹、沂蒙母親、沂蒙紅嫂的事跡十分感人。

  抗日戰爭時期,紅嫂張淑貞和婆婆王換于一起,創辦戰時託兒所,王換于也被當地群眾親切地稱為“沂蒙母親”。張淑貞告訴女兒于愛梅,那個時候就算自己舍上命,也不能讓烈士斷了根。就這樣,戰時託兒所的42個孩子一個沒少,張淑貞和于愛梅的嬸子卻有4個孩子因營養不良夭折。即使作出如此巨大的犧牲,她們也從不圖回報。

  “黨為人民謀幸福,人民堅決跟黨走。”在奶奶、媽媽的影響下,于愛梅也成長為新時代的“紅嫂”。她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沂蒙精神的宣傳弘揚中。軍營、學校、紅嫂紀念館……處處都有她擁軍優屬、宣講沂蒙精神的身影。

  最後一匹布做軍裝,最後一粒米做軍糧,最後一個兒子送戰場。當時,沂蒙地區人口約420萬人,其中就有21.4萬人參軍參戰,120萬人擁軍支前。

  魯南戰役前,陳毅同志指示郯城縣,5天內建一座承重3噸以上的軍用大橋。郯城立即組織300名木匠、200名鐵匠、100名泥瓦匠、1200名青壯年突擊隊員,冒著刺骨的風雪建橋打樁。3天后,大橋就橫跨沂河之上。淮海戰役時,莒沂縣400輛小車運送11萬斤麵粉,一路追趕部隊,行程2000多裏,自帶的乾糧吃完了,他們寧肯挨餓,也不動一粒軍糧。

  乳汁救傷員的紅嫂明德英、擁軍模範王步榮、寧死不屈的呂寶蘭、永遠的新娘李鳳蘭……這些耳熟能詳的名字,背後是沂蒙母親、沂蒙紅嫂、沂蒙六姐妹用生命寫就的軍民魚水讚歌。

  “這樣的故事太多太多,沂蒙人民聽黨話、跟黨走,敢於鬥爭,無私奉獻,用自覺的行動詮釋了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沂蒙精神。”沂蒙幹部學院副教授劉佔全説。

  讓老區人民過上好日子,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

  2013年11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臨沭縣曹莊鎮朱村,觀看這個抗戰初期就建立黨組織的支前模範村村史展,了解革命老區群眾生産生活。在83歲的“老支前”王克昌家中,總書記挨個房間察看,並坐下來同一家人拉家常,關切詢問家裏有幾畝地、搞柳編能掙多少錢、還有什麼困難?聽老人説家裏的生活有了改善,習近平總書記很高興。總書記強調,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但我們不能忘記歷史,不能忘記那些為新中國誕生而浴血奮戰的烈士英雄,不能忘記為革命作出重大貢獻的老區人民。

  每年農曆正月初一的第一碗餃子獻給烈士,是朱村傳承70多年的紅色民俗。抗戰初期,朱村就建立了黨組織。1944年除夕夜,日偽軍瘋狂“掃蕩”朱村,24名戰士為保衛村民血灑戰場。第二天,村民自發將第一碗餃子獻給烈士,這一紅色民俗傳承至今。年年歲歲,歲歲年年,每一次祭奠,都是一次歷史重溫,都是一次紅色基因傳承。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讓老區人民過上好日子,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各級黨委和政府要繼續加大對革命老區的支援,形成促進革命老區加快發展的強大合力。

  臨沂市委書記王安德介紹説,邁上新征程,臨沂將持續推進新舊動能轉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著力讓老區人民共用改革發展成果。

  作為革命老區的臨沂,曾被形容為“四塞之固,舟車不通,內貨不出,外貨不入”;如今的臨沂,已成為“商貿物流之都”,擁有北方地區最大的物流基地。

  沂南縣岸堤鎮朱家林村,這個原本三面環山、閉塞貧困的“空心村”,通過國家級田園綜合體建設,實現了田園生産、田園生活、田園生態的有機統一和産業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條集生産美、生活美、生態美的鄉村發展新路子。

  劉佔全説,沂蒙老區的蝶變,離不開沂蒙精神的傳承與弘揚。為民靠民、自力更生、開拓奮進、黨群一心,臨沂才有今天的成就。

  王安德表示,沂蒙精神在新時代被賦予新內涵,“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黨群幹群關係不斷鞏固,沂蒙人民一定能在新征程上創造新輝煌!

  本報記者 徐錦庚 莊俊亭 肖家鑫 《 人民日報 》( 2021年05月26日 第 01 版)

熱點新聞
滾動
濟寧:“十四五”聚力推進“八個強市”建設
聊城試點運作電動車新型智慧無線充電樁
日照:杜鵑花驚艷綻放,遍地芬芳
煙臺市首個居民區充電示範點建成投運
青島114個項目入選“省重點” 項目覆蓋13條産業鏈
淄博全力打造三大平臺 助力“中國膜谷”建設
濟南吹響現代化強省會建設衝鋒號
青島防疫物資企業加速“出圈”
總投資1258億元!淄博市春季重大項目集中開工“拔頭籌”
濟南這些地段要拆遷徵收 快看有你家嗎?(附位置清單)
濟南拆違後有證的商鋪租金漲五成
房産證“下崗” 5月1日起頒發不動産權證書(圖)
+更多
綠水青山生態畫卷
綠水青山生態畫卷
青島讓更多高校畢業生願意“留下來”
青島讓更多高校畢業生願意“留下來”
青島探路“綠色城市”:從林田湖草到生活體驗
青島探路“綠色城市”:從林田湖草到生活體驗
玫瑰花開醉遊人
玫瑰花開醉遊人
中國江北第一溶洞群:淄博魯山溶洞
中國江北第一溶洞群:淄博魯山溶洞
退役艦艇在青“入列”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退役艦艇在青“入列”愛國主義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