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山東省港口集團張連鋼——技術攻關不停步(德耀中華)
“1個小時20個自然箱?你們起步晚,不可能到這個數!”2016年6月的一天,山東青島港自動化碼頭建設進入攻堅階段,聽説1小時20箱的作業目標後,一位專家不敢相信。
“我們一定能做到。我們的效率不但要超過20個,還要做到25個!”山東省港口集團有限公司高級別專家張連鋼倔強地説。
“現在想來,當時就是不服氣、不認輸。”回憶當時情景,張連鋼靦腆地笑了笑。事實上,這種不服輸的勁頭,貫穿張連鋼的整個職業生涯。
38年前,張連鋼走出大學校門,來到青島港機關上班。待了不到10個月,這個23歲的年輕人主動請纓,投身港口一線。從參與青島港第一個集裝箱泊位建設,到“六五”國家重點技術攻關項目——國內第一台採用全可控矽直流調速集裝箱橋吊的安裝、調試,再到主持完成大型輪胎式起重機移動供電技術創新,他用自己的青春,一次次為科技強港貢獻著力量。
“愛拼才會贏,當時年輕,就想到一線闖一闖。”張連鋼説。
在外人看來,最能顯現不服輸勁頭的,還是他帶領一支平均年齡超過30歲的團隊,參與自動化碼頭建設。進入21世紀,我國港口在碼頭硬體、裝卸效率方面世界領先,但在全自動、半自動化碼頭方面,還處於落後狀態。2013年,青島港集團黨委決定啟動建設自動化碼頭,反覆遴選之後,決定任命張連鋼擔任“自動化碼頭籌建小組”組長。
對於張連鋼來説,這是一次艱難的抉擇。當時,他剛做完一次大手術,正處於康復期,醫生告誡他不能從事繁重的體力和腦力勞動。這份重擔,挑還是不挑?
“咱不能一直跟在別人身後跑。”靠著不服輸的勁頭,張連鋼挺身而出。
2013年10月23日,青島港自動化碼頭項目組吹響集結號。籌建之初,又面臨選擇:是直接照搬國外的自動化碼頭模式,還是走自主創新之路?
關鍵核心技術要不來、買不來。張連鋼説:“引進國外模式,成本高,需要幾十年時間,市場等不起。”
他果斷拍板:自己幹!
一個閘口佈局方案,團隊前後設計了40多稿;一個自動化流程測試案例,編寫了7000多個,測試10多萬次;一個碼頭佈局,反覆比較9種方案、16種派生形式以及8個要素……
自動導引運輸車如何配置鈦酸鋰電池,提高充電速度?橋吊如何“減肥減重”,降低碼頭建造成本?張連鋼不服輸的勁頭,激勵著整個團隊一路披荊斬棘。
作為團隊主心骨,大家看到的張連鋼,永遠都是精神抖擻,身上有著使不完的勁兒。但只有妻子王曉燕知道,由於勞累,張連鋼的身體狀況並不樂觀。
集團黨委很擔心張連鋼的身體,特意派青島港黨委副書記、青港國際總經理王新澤去和他商量:“身體要緊,實在不行就緩緩。”“不能緩,開弓沒有回頭箭,只能拼!”張連鋼回答得斬釘截鐵。
奮戰1000多個日夜,這場戰鬥終於告捷!2017年5月11日,青島港自動化集裝箱碼頭,汽笛聲響,指令一下,橋吊、AGV(自動導引運輸車)迅速啟動,數千個集裝箱或裝或卸,行雲流水。數據出爐,本次作業完成3858個自然箱,橋吊單機效率達到26.1個自然箱/小時,船時效率達到161.2個自然箱/小時。
歷經三年半的拼搏,張連鋼帶領團隊建成自動化碼頭一期,創造出多個全球“首創”,走完了國外港口需要8至10年的路;再用一年半時間,成功投産二期工程,升級為全球首個5G智慧碼頭。
眼下,張連鋼依然堅守崗位,率領團隊在“中國智造”一線奮力拼搏。年輕人紛紛表示:“不服氣、不認輸,我們決不會在技術攻關的路上停步!”
不久前,團隊用短短8個月時間研發的青島港智慧空中軌道集疏運系統(示範段)竣工。
本報記者 侯琳良 《 人民日報 》( 2021年08月10日 第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