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帶著老百姓與天鬥、與地鬥,讓內澇的蘭考生出了泡桐花;他經常鑽草庵、鑽牛棚,同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改變了幾代人的命運;他強忍著病痛堅持工作,把強大的精神力量永遠地留在了天地之間。
焦裕祿,1922年8月16日出生在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崮山鄉北崮山村的一個貧苦家庭。他在蘭考擔任縣委書記時所表現出來的“親民愛民、艱苦奮鬥、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的“焦裕祿精神”,至今為人所傳誦。
“不改變蘭考面貌,我決不離開那裏”
蘭考縣是歷史上有名的災區。1962年,正是這個地區遭受連續3年自然災害較嚴重的一年,全縣糧食産量下降到歷年最低水準。焦裕祿從到蘭考第二天起,就深入基層調查研究,拖著患有慢性肝病的身體,在一年多的時間裏,跑遍了全縣140多個大隊中的120多個。
風沙最大的時候,他帶頭去查風口,探流沙;大雨瓢潑的時候,他帶頭蹚著齊腰深的洪水察看洪水流勢;風雪鋪天蓋地的時候,他率領幹部訪貧問苦,登門為群眾送救濟糧款。他經常鑽進農民的草庵、牛棚,同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他把群眾同自然災害鬥爭的寶貴經驗,一點一滴地集中起來,成為全縣人民的共同財富,成為全縣人民戰勝災害的有力武器。
焦裕祿帶著當地的老百姓與天鬥、與地鬥,讓沙土地生根,讓鹽鹼地生芽,讓內澇的蘭考生出了泡桐花。到1963年底,蘭考共造林21014畝,四旁植樹146萬畝,打防風帶186條,堵風口83處,改造鹽鹼地9萬畝,新挖和疏浚較大河道上百條,基本恢復了水的自然流係,涵養了弭災豐産的生態。
“活著我沒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著你們把沙丘治好”
焦裕祿棉衣上的第二、第三個扣子總是不扣,時常能看到他將左手伸入懷中,按住肝部。開會、作報告時要麼是把右腳踩在椅子上,用右膝頂住肝部,要麼就是用一個硬東西頂在右邊的靠椅上。鋼筆、茶缸蓋兒、雞毛撣子都是他用來頂住肝部的工具。時間久了,他辦公坐的藤椅右側,被頂出了一個大窟窿。
焦裕祿的肝病越來越嚴重。長期忘我的工作,病痛逐漸壓垮了他的身體。彌留之際,焦裕祿還在遺憾沒有完成黨交給他的任務,他對中共河南省委和開封地委兩位同志説:“我死後只有一個要求,要求組織上把我運回蘭考,埋在沙堆上,活著我沒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著蘭考人民把沙丘治好。”
1964年5月14日,焦裕祿因患肝癌與世長辭,年僅42歲。
焦裕祿當年帶頭栽種的泡桐樹,改變了蘭考,也改變了幾代人的命運。2017年3月27日,蘭考縣正式退出貧困縣,成為全國首批、河南省第一個實現脫貧摘帽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
五月的蘭考,桐花灼灼,千頃澄碧。人們始終帶著懷念,追尋著焦裕祿的奮鬥足跡。他所留下的焦裕祿精神,將永遠是億萬人們心中一座永不磨滅的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