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促進新職業青年成長髮展的建議
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民族宗教委員會主任 曹金萍
近年來,網際網路+、共用經濟等新業態蓬勃發展,一大批形態多樣、分工精細的新職業應勢而生。僅2019年以來,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就公佈了三批38個新職業。2020年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政協聯組會上指出,“疫情突如其來,‘新就業形態’也是突如其來。對此,我們要順勢而為,讓其順其自然、脫穎而出。”
區塊鏈工程技術人員、網約配送員、網際網路行銷師、線上學習服務師……一系列職業從無到有,遍地開花,對創造就業崗位、提供就業選擇大有益處。其中,對大學生和青年農民工就業發揮了尤為重要的作用,大量農村勞動力在新經濟行業中找到“用武之地”。很多青年在新經濟行業中找到興趣愛好和職業的結合點,用創造改變生活,在服務社會中實現個人價值。
從調研情況看,與傳統職業相比,新職業在勞動關係、從業手段、就業形式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從合同雇工到勞務派遣、從實體服務到虛擬環境、從定時定點到隨時隨地,新職業的靈活性更強、自由度更高,一定程度上屬於“淺就業”。經過調研發現,作為新興事物,目前存在的問題,一是群體訴求高度分化。新職業講求個性化發展、精細化服務,行業門類、利益關係非常複雜,政策幫扶的整合難度很大。二是社會保障覆蓋不足。大部分新職業青年是靈活就業或自主創業,沒有傳統意義上的“工作單位”,很難納入現行社會保障體系,超一成沒有與平臺、僱主簽訂任何合同,四分之一沒有參加社會或商業保險。三是成長髮展壓力巨大。每天工作最長的達到11小時,47.9%每週工作7天,同時面臨子女教育、贍養老人的沉重負擔。四是社會認同普遍不高。很多人包括家人不理解、不認可,總認為沒有正規職業,是“離經叛道”“不務正業”。大多數新職業青年游離于體制之外,社會參與渠道缺乏,相當一部分對未來發展感到憂慮,不知道現在的事業道路能走多遠。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新職業青年是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創造者和守護者。這個龐大的、新生的、充滿生機活力的青年群體,需要得到全社會更多關注和關心。為了促進新職業青年的成長髮展,提出以下建議。
1. 完善福利保障和勞動權益保護。新職業青年面臨的最大難題,是缺乏制度性社會保障。要儘快適應時代發展要求,把法律和政策短板補齊,建議人社部門擴大社會保障制度的靈活性,解決參保難、轉接難等問題。比如對傳統的勞動關係、用人單位進行適當拓展,逐步建立“非標準勞動關係”的社會保障制度,儘快解決新職業青年在醫療、工傷、失業等領域的社保缺位。
2. 提高新職業青年的就業能力。進一步完善新職業在國家職業認定與分類系統中的界定,儘快制定相應的職業標準和行業規範,建立技能等級評定體系,讓新職業青年的職業發展通道更加暢通。運用市場化和公共服務相結合的方式,有針對性地開展技能培訓,提供職業指導、就業資訊、就業見習等服務,做好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引導,提高新職業青年的專業素質和從業能力。
3. 增進新職業青年的社會認同。選樹優秀典型,加強宣傳引導,傳遞各類新職業青年立足崗位成長成才、奉獻社會的青春正能量,增進公眾的理解和認同,為他們成長髮展提供更加良好的社會環境。同時,加強對新職業發展的規範管理和行業自律,避免迅速成長中出現的野蠻、無序發展,改變社會對新職業存在的錯誤認識和污名化偏見。
建議承辦部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