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貧困黃河灘 如今舊貌換新顏
中共菏澤市委書記 張新文
2013年11月26日,總書記視察菏澤時指示我們,“要堅決打好扶貧開發攻堅戰,不斷改善貧困人口生活”。今天上午,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對保障改善民生、持續鞏固脫貧成果突出作了強調。近年來,菏澤按照總書記“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的重要指示積極探索,全力推進黃河灘區居民遷建,取得了明顯成效,這些成效充分印證了總書記和黨中央的英明決策。
歷史上灘區群眾非常貧困。黃河號稱“銅頭鐵尾豆腐腰”,而菏澤正處於“豆腐腰”的險要位置,有4個縣區的14.6萬群眾居住灘區,他們生活貧困,每人平均收入僅為全市的80%、全省的一半,是脫貧攻堅中的堅中之堅、難中之難。灘區群眾生活在黃河主堤和河槽之間,世世代代拉土、墊臺、蓋房,為防止被淹,都把自家房臺墊得很高,村裏房屋高低不平,時常被外地人誤認為是“山區”。群眾“三年攢錢、三年墊臺、三年建房、三年還賬”,一直生活在“抗洪-建房-受災-再建房”的惡性迴圈中,水患之苦給灘區涂上了悲壯的底色。俗話説,安居才能樂業。對於灘區群眾來説更是如此,“安居”是脫貧致富的根本前提,只有搬出灘區、住上新房,才能徹底拔掉“窮根”、走上致富之路。
黃河灘區居民遷建工程的實施得益於黨中央、國務院和上級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援。總書記對灘區群眾始終牽掛在心,黨的十八大以來,多次到黃河灘區視察調研。特別是2018年總書記視察山東時作出重要指示,要緊盯黃河灘,確保完成脫貧攻堅任務。省委、省政府貫徹落實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態度堅決,劉家義書記多次到灘區調研指導,國家原定的黃河灘區遷建政策執行到“十二五”就已結束,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大力支援下,經過省委、省政府積極爭取,使遷建在“十三五”時期得以實施,整個規劃從上報到獲批僅用41天。
建設過程中,我們始終堅持為民情懷,精心操作、全力推進。在遷建工程實施初期,一些群眾並不理解,我們充分尊重老百姓意願,怎麼搬、往哪建,用什麼材料、建什麼戶型,都充分徵求群眾意見、都讓群眾説的算,贏得了群眾的支援和認可。東明縣馬集村位於黃河西岸,被稱為菏澤的“西伯利亞”,有句形容該村的順口溜叫“山東隔著河,河南管不著,報紙看不到,廣播聽不著”,群眾思想比較封閉,工作難度非常大。當地幹部挨家挨戶去走訪串門,與百姓交朋友、嘮家常、做工作,用了半年多時間贏得了信任,最終實現順利搬遷。為確保工程品質,我們對材料採購、建設過程、工程驗收等每個環節都從嚴把握,實行終身責任制和可追溯辦法,確保工程經得起歷史檢驗。工程推進中不斷遇到疑難問題,我們創新思維,逐一研究解決。比如,針對村臺沉降不均勻的問題,採取“降水+強夯”措施,確保臺體安全。針對一些村臺不宜採取傳統強夯方式問題,我們調整思路,用“快速液壓夯”方式“小步快跑”,加快了沉降進度。目前,已有1/3灘區群眾搬入新居,28個村臺社區將於5月底前全部達到入住條件,6個外遷社區已全部建成,今年上半年所有灘區群眾都能喜遷新居。
脫貧效果非常明顯。灘區遷建讓群眾的苦澀生活成為歷史,老百姓對黨充滿了擁戴和感恩之情。比如,東明縣竹林新村是新建的村臺社區,這個村有一位70多歲的農民畫家,名叫毛吉志,因“黃患”他已3次搬家,每次都用畫筆描繪當時場景,他的一幅幅畫作真實記錄了灘區天翻地覆的變化。談及這些,他對黨和總書記的感恩之情總是溢於言表。如今,村裏專門建設了竹林故事展覽館,他的畫作成為灘區歷史的永恒記憶。比如,年前臘月二十九,我到東明縣長興集8號新村,給喬遷新居的劉作兵、劉秋增拜年,劉秋增對我説“現在家裏都裝修好了,添置了新傢具,還娶了兒媳婦,真是雙喜臨門。感謝黨和國家這麼好的政策,俺們有信心把日子過得越來越好”。2月22日央視《焦點訪談》欄目用了近15分鐘時間,以《脫貧之後,春到黃河灘》為題,專題報道了我市鄄城縣解決灘區百姓居住問題和發展致富産業的情況。我們在實踐中深刻體會到,這種搬遷建新村的方式,與以往的舊村原址改造相比,不僅成本更低,而且各項基礎設施配套更完善,群眾滿意度更高,這也印證了黃河灘區遷建是一條投資少、見效快、群眾生活改善大的新農村建設有效路徑。
總書記講,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搬出水窩子、住上新房子,群眾徹底終結了“黃患致貧”的千年之痛,但這只是開始,更重要還得過上好日子。我們將深入貫徹落實總書記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要求,立足灘區生態優勢,圍繞發展特色産業做文章,推動黃河灘區遷建這一脫貧攻堅的頭號工程,向鄉村振興的第一工程轉變,早日把過去貧窮落後的黃河灘,打造成美麗富裕的幸福灘。
借此機會,提兩點建議。一是幫助灘區加快發展富民産業。目前,我們正在對沿黃4縣區進行功能區規劃,比如在東明縣,把工業區限定在北部5鄉鎮,南部9鄉鎮全部作為生態保護功能區,力爭節約用地,保證環境品質,大力發展富民産業。建議支援灘區優先實施集中連片開發,在産業佈局、項目建設和要素供給等方面給予傾斜。二是完善沿黃地區基礎設施。建議加大對跨省交通幹線的規劃和建設支援力度,構築鐵路、公路等沿黃交通大動脈,支撐和帶動黃河灘區高品質發展;出臺多渠道籌措建設資金的配套政策,加快提升灘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水準;開放黃河岸堤,把黃河大堤作為安全通道建設,為沿岸群眾生産生活提供更大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