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天文年曆》顯示,北京時間6月21日11時32分迎來“夏至”節氣。它是二十四節氣中第十個節氣,也是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氣。此時節,蛙聲陣陣,蟬鳴聲聲,稻花如白練,荷花別樣紅。
“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恪遵憲度抄本》
“晝晷已雲極,宵漏自此長”。夏至這一天,太陽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的白晝達到最長,且越往北晝越長。“夏至”以後,太陽直射地球的位置逐漸南移,北半球的白晝逐漸縮短。民間有“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之諺,説的是過了“夏至”,白天越來越短,每天做針線活,用的線也一天比一天少。
6月20日,內蒙古呼和浩特市玉泉區石頭巷小學美術社團學生展示繪製的彩扇。
“春秋冬夏,陰陽之推移也。”——《管子·乘馬》
漢代《逸周書·時訓解》中將夏至分為了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蜩始鳴,三候半夏生。夏至日陰氣生而陽氣始衰,所以陽性的鹿角便開始脫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後因感陰氣之生便鼓翼而鳴,喜陰的藥草半夏也開始出現。
“夏日至,祭地祇。皆用樂舞。”——《史記·封禪書》
夏至正是麥收之後,古人感念天時,漸漸形成了此時慶祝豐收、祭祀祖先的習俗。古代,夏至作為節日,納入了祭神禮典。有説法稱,在該節氣前後,有的地方舉辦隆重的“過夏麥”,是古代“夏祭”活動的遺存。
《酉陽雜俎·禮異》記載:“夏至日,進扇及粉脂囊,皆有辭。”“扇”,藉以生風;“粉脂”,以之塗抹,散體熱所生濁氣,防生痱子。在朝廷,“夏至”之後,皇家則拿出“冬藏夏用”的冰“消夏避伏”,而且從周代始,歷朝沿用,竟而成為制度。
6月3日傍晚,濟南上空出現火燒雲景觀,景色如畫。
“三伏金藏暑正隆,火雲萬里日輪紅。”——王仲修《宮詞》
夏至是盛夏的起點。從夏至起經過三個“庚日”,便進入一年中氣溫最高且潮濕、悶熱的三伏天,所謂“夏至三庚數頭伏”。今年的三伏天將從7月21日開始至8月19日,這期間是“冬病夏治”、貼三伏貼的最佳時機。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劉禹錫《竹枝詞二首 其一》
氣溫高、濕度大、不時出現雷陣雨,是夏至以後的天氣特點。由於地面受熱強烈,空氣對流旺盛,午後至傍晚常易形成驟來疾去的雷陣雨,由於降雨範圍小,人們稱為“夏雨隔田坎”。強對流天氣帶來的強降水,並不都像詩中那麼美,也有可能給人們的生産生活帶來災害,要注意防範。
6月19日,江蘇省淮安市,夏至節氣將到,百年園林清晏園內荷花盛開,清香陣陣,沁人心脾。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炎炎夏日,正值荷花盛開時節。碧葉蓮蓮,襯托著亭亭玉立的花朵,給人超凡脫俗的寧靜和清涼。亦如李清照《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詞中所言,“興盡”歸家又“誤入”荷塘深處,別有洞天,更令人流連。
隨著溫度節節攀升,京城老字號的消暑涼麵迎來熱銷,成為市民的“去暑利器”。
夏至吃麵是很多地區的重要習俗。明清以來,做法簡單、美味的麵條成了民間飲食的寵兒,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説法。因夏至新麥已經登場,所以夏至吃麵也有嘗新的意思。《帝京歲時紀勝》成書于清乾隆年間,據説,當時北京人夏至日家家都吃冷淘面,很是爽口。在山東不少地方,也有“夏至涼吃麵”的習俗。
“夏至”時節,陽盛于外,人體出汗增多,消夏防暑首先要及時補水。可多食苦瓜、芹菜、茼蒿、苦菊等,以利於祛暑益氣、除燥祛濕、生津止渴和增進食欲。同時做好精神保養,宜晚睡早起,適時午休,避免劇烈運動,注意調息靜心,“心靜自然涼”。(大眾網·海報新聞編輯 曲欣萍 綜合新華社、中新網、視覺中國、百度百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