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搭建高能級創新平臺引領産業轉型升級“雙型城市”建設加速富強濱州成勢
聚力83工程 走進項目現場
槐柳陰初密,簾櫳暑尚微。春末夏初,行走在碧波盪漾的秦皇河畔,氣勢恢宏、快速崛起的渤海先研院、魏橋國科研究院璀璨如明珠般格外引人注目。
4月29日上午,魏橋國科研究院內的國科天驥新材料有限責任公司光刻膠濱州生産園區正式交付、試生産。該項目的建成,在濱州發展中意義非凡,是中國科學院大學、濱州市人民政府、山東魏橋創業集團、中信信託協同構建的“産學研融政”科技新生態的一項重大成果,成為各方攜手打造的“産學研融政”模式下“以産業需求牽引科技創新,以科技創新帶動産業發展”的典型範例。
2020年7月31日,濱州市委全會審議通過了《關於建設産教融合型、實業創新型城市的意見》,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打造産教融合型、實業創新型城市為主抓手,推動政府、企業、社會聚焦實業、矢志創新,共建、共用、共贏“雙型”城市。
為推進“雙型城市”建設,濱州市大力實施平臺升級工程,搭建高能級創新平臺。以渤海先進技術研究院為核心的渤海科創城加速崛起。僅10個月,渤海先研院一期工程全部主體封頂、首批機構進駐簽約,目前技術交易中心、人力資源、創意設計、數據諮詢等“八大中心”均已投用。其中的技術交易中心,是著眼于更好地服務中小微企業、提高濱州市創新創業活躍度而搭建的區域性科技服務大市場。
“建設渤海先研院技術交易中心的目的就是把創新要素的供給端,如高校院所、科技金融機構等,與域內企業等需求端,通過交易中心這一服務端連接起來、有效撮合,轉化成果、落地項目。”濱州市科技局局長孫學森説。
據渤海先進技術研究院總經理岳曉彤介紹,截至目前,渤海先研院已成功吸引133家企業和機構簽約進駐。隨著進駐面積供不應求,二期項目研發B組團也已開工建設。
實體經濟是濱州經濟的主導,濱州市把“雙型城市”架構的根基和主體落在“實業”上,以“企業佈局園區化、産業發展集群化、産品品牌高端化”引領産業轉型升級。
5月8日,記者來到濱城區黃海科學技術研究院暨産業園採訪。“我們産業園是聯合國內50家以上科研院所、高等學校和企事業單位發起設立的區域科技創新研發機構和科研成果轉化基地,以綠色智慧化學、高端精細化工、多功能新材料、新型裝備與反應器等為主攻方向,技術開發、成果孵化、産業轉化、‘政産學研金服用’全要素集聚。”黃海科技産業園總經理褚丹介紹,未來3至5年,他們將力爭完成100個以上項目的研發與孵化,實現30億元技術成果轉讓及投資。
而位於濱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的黃河數字經濟産業園與京東、浪潮、金山等雲服務企業,在數據採集挖掘、計算分析、開發應用等多方面開展合作。目前,京東集團已安裝2800台伺服器,計劃到2022年底投入10億元,安裝1萬台伺服器,引入120家企業進駐數字經濟産業園。
院校、企業“雙元教育”是産教融合的必由之路。濱州市深入推進“引企入教”改革,積極引導魏橋、京博、愉悅等行業龍頭企業與院校深入合作,探索形成了“院係+研發中心+産業園”的“魏橋模式”“N1N”産教融合的“京博模式”“研發+中試+轉化+職教”的“黃海模式”。
去年7月10日,在山東京博控股集團召開的第四屆校企聯融發展大會上,該集團的“N1N”融創學院建設構想吸引了全國近百所高校200余位專家的聚焦。“以京博的1個平臺,服務於N所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培養、科技研發,並帶動地方N個産業加入到産教融合的隊伍中。我們搞校企‘N1N’聯融,初心就是為了化解學校與企業在人才培養上‘斷檔’問題,打通人才供需的‘最後一公里’。”該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韻升告訴記者。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濱州“雙型”城市建設,其架構始於2019年之春,短短2年時間,已然“全面起勢”,正在“加快成勢”。去年,在全省考核中,濱州市高新技術企業新增數量、研發投入強度、技術合同成交額等3項指標得分居全省第一名,高新技術産業産值佔比提高的幅度指標列全省第四名。智者自信、智創平臺、智慧製造、智享未來,富強濱州正在加速整體成勢。(大眾日報記者 姜斌 通訊員 牛成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