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獲悉,“十三五”時期,山東省持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提高醫療衛生領域現代化治理能力和水準,實施公共衛生應急管理改革攻堅行動,不斷優化全省衛生資源供給,衛生健康服務能力水準穩步提高。全省每人平均期望壽命由2015年的78歲上升到2019年的78.94歲;孕産婦、嬰兒和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分別由2015年的13.04/10萬、4.77‰和6.03‰降至2020年的8.63/10萬、3.71‰和4.57‰,主要健康指標持續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針對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的問題,山東省把公共衛生應急管理改革作為省委九大改革攻堅的第一大行動,著力補齊疫情防控的體制機制短板。如今,山東16市全部啟動傳染病醫院建設,縣級綜合醫院感染科覆蓋率達到95%。
基本醫保報銷比例居民提高到70%左右、職工提高到80%以上
據悉,“十三五”期間,山東深化三醫聯動,推進基本醫療衛生制度。
全省組建153個城市醫療集團,數量居全國第二;組建388個醫共體,實現縣(市)全覆蓋,67個縣(市)實現了90%的病人不出縣目標,基層診療量佔比居全國前列。
同時,建立了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全部取消公立醫院藥品和耗材加成,逐步破除逐利機制,落實黨委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形成保障公立醫院良性運作的框架性制度安排,公立醫院藥佔比降至30%左右,體現醫務人員技術勞務價值的醫療服務收入同比增長9.48%。威海市、濱州市、日照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先後獲國務院通報表揚並獎勵。
此外,山東完善了全民醫療保障制度,全面推行以按病種付費為主的多元複合式支付方式改革,基本醫保報銷比例居民提高到70%左右、職工提高到80%以上,居民大病保險最低段報銷比例提高到60%。建立藥品供應保障制度,建立省短缺藥品供應保障工作會商聯動機制,深化藥品招採、價格、支付方式改革,集中帶量採購藥品價格比改革前的2018年平均降價50%以上。建立綜合監管制度,出臺醫療衛生行業綜合監督管理制度,健全網格化監管體系,連續開展提質增效年、深化落實年、任務攻堅年等活動,監督覆蓋率達到99.7%。
加快創建全國唯一的醫養結合示範省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趨勢,山東省加快創建全國唯一的醫養結合示範省、“網際網路+醫療健康”示範省,著力打造健康醫療大數據北方中心,推進醫療康養向高層次發展。推進醫養結合示範省建設,2018年啟動全國醫養結合示範省創建,總結推廣各地探索形成的8种醫養結合服務模式,鼓勵醫療機構開展養老服務,簡化審批流程,制定13項醫養結合服務標準,推動醫療衛生機構向養老服務延伸,全省醫養結合機構達1700余家、開設床位21.2萬張。
2019年底,醫養結合工作經驗入編中組部攻堅克難案例。推進“網際網路+醫療健康”示範省建設,搭平臺、建隊伍、構機制,實現網際網路與醫療健康深度融合,全面提高醫療健康便民惠民服務水準。全省設置網際網路醫院173家,累計發放電子健康卡1.07億張;341家醫院智慧化導醫分診覆蓋主要服務環節。
山東的“網際網路+醫療健康”平臺線上醫生達到1.9萬,提供問診服務46.2萬人次,同比分別增長9倍和22倍。推進國家健康醫療大數據北方中心建設,建設完成北方中心存儲中心主體工程,成立北方健康醫療大數據科技有限公司,設立國家健康醫療大數據研究院,出臺山東健康醫療大數據管理辦法,北方中心成為“政、産、學、研、金、服、用”一體的健康醫療大數據中心。
推動中藥材發展,中藥材種植總面積佔全國10%以上
近年來,山東省注重傳承創新,推動中醫藥高品質發展。全省16市、125個縣(市、區)都成立了領導小組,市、縣中醫藥管理機構人員編制數較改革前增加185%、104%。健全中醫藥服務體系,全省中醫藥衛生健康機構達到5072個,床位7.2萬張,其中中醫醫院達到357家。推進中醫藥傳承創新,建成高血壓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建設國家級重點學科38個、重點研究室和實驗室19個,爭取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工程項目4個,啟動實施齊魯醫派中醫學術流派傳承項目。推動中藥材發展,中藥材種植總面積260萬畝,佔全國10%以上,金銀花、丹參、銀杏、西洋參等産量居全國前列。強化高層次中醫藥人才培養,深入推進五級師承教育和“名醫工程”,全省共入選國醫大師、全國名中醫和岐黃學者各3人。
值得注意的是,針對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的問題,山東省把公共衛生應急管理改革作為省委九大改革攻堅的第一大行動,著力補齊疫情防控的體制機制短板。
山東完善傳染病醫療救治體系,完成省公共衛生臨床中心立項工作,開工建設青島、菏澤分中心,16市全部啟動傳染病醫院建設,縣級綜合醫院感染科覆蓋率達到95%。強化檢驗檢測能力保障,全省所有縣(市、區)疾控中心均建成生物安全二級實驗室,全部具備核酸檢測能力,全省日最大檢測能力超過140萬份。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全省國家衛生城市數量達27個,國家衛生縣城數達31個,國家衛生鄉鎮達192個,數量居全國前列。(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董昊騫 濟南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