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山東臨沂5月10日訊(通訊員 朱家瑩)3月的蒙頂山上,春風吹綠了千畝茶園。呼吸著這裡瀰漫著茶葉清香的清新空氣,跟隨著蒙頂黃芽制茶大師劉思強深一腳淺一腳地走在山路上,看到滿山的茶園在雨霧中青翠鮮嫩的樣子,我不禁感慨,果然是“蒙頂茶畦千點露,浣花箋紙一溪春”!
採茶
這次來到蒙頂山是為了尋找茶中珍品蒙頂黃芽的制茶大師。身邊的劉思強師傅——四川省蒙頂皇茶茶業有限責任公司生産部經理,就是這裡的茶人向我推薦的個中翹楚。當我迫不及待地想親自看看一片片鮮葉是經過怎樣的工序最終變成我們杯中的珍貴飲品時,劉師傅卻先帶我到了蒙頂山上的茶園。一邊帶領著我欣賞春天裏的茶園美景,一邊給我介紹蒙頂山與茶的淵源。在與他短暫的接觸中我感受得出來,劉師傅本身應該是個話不多的人,可是我卻從他簡單的話語中聽出了他作為蒙頂山茶人的自豪,感受到了他對眼前這座茶山的濃濃熱愛之情。
參觀茶園中,他告訴我,雖然最後的茶是從他們這些制茶人手中製造出來的,但是,沒有茶農們的辛苦,便做不出好茶,也喝不到好茶。所以,要了解蒙頂黃芽的誕生過程,就要先看看原料從哪來的,要看到從茶園到茶杯的全過程。看到劉師傅這麼謹慎的安排,我不禁想,也正是因為有了這份對茶農的尊重、對茶的熱愛,才能成長為業界認可的制茶大師吧!
看完了茶山,劉師傅先帶我來到了位於蒙山腰際的智矩寺。他告訴我,要看到最傳統的蒙頂黃芽的製作過程,得從這裡開始。聽他這麼説,我不免有些疑惑,明明是要做茶,怎麼就到寺廟了呢?難道是要先進行什麼儀式嗎?看到我的不解,劉師傅笑著對我説:“進來就知道了。”進了智矩寺之後,我才知道,原來這裡是並不僅僅是一座廟宇,還是過去的貢茶製造地。
看了墻上的資料,我才弄清楚了智矩寺與茶的淵源。清光緒版《名山縣誌》裏記載:智矩寺在縣西十五里,蒙山五峰之下,漢甘露道人始創。宋淳熙時重修,每年於此製造貢茶。劉禹錫在《西山蘭若試茶歌》中的“何況蒙山顧渚春,白泥赤印走風塵”,就是描寫唐代智矩寺皇茶入貢的情形。清末至民國統治的50餘年間,寺廟傾廢荒蕪、僅剩下貢茶坊和一座殿堂。1958年,這裡被開闢為國營蒙山茶場制茶車間,當時劉師傅就在這裡工作。但是,由於國營蒙山茶場制茶車間經營不善倒閉,2002年這裡被熱愛茶文化的蒙頂山茶人楊奇接手。現在,在這裡可以用古法方式製備高級名茶,再現傳統工藝。要看到劉師傅炒制最傳統的蒙頂黃芽,這裡是不二之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