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這裡,劉師傅先換上了炒茶時穿的服裝,戴好了帽子。可是收拾好後,劉師傅並沒有馬上開始工作,而是先洗手焚香,祭拜茶聖陸羽和蒙頂山茶祖吳理真。劉師傅解釋説,每次來到這裡做茶,他都有祭拜的習慣,一方面是為了感謝先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也是為了用一顆最虔誠的心來做出最有誠意的蒙頂黃芽。
做茶前祭拜茶聖陸羽和蒙頂山茶祖吳理真
祭拜結束後,準備開始蒙頂黃芽的製作過程。之前已經準備好了新鮮採摘的鮮葉。炒制前,劉師傅一邊檢查鮮葉一邊告訴我説:“黃芽對鮮葉的要求非常高,一定要選擇肥壯飽滿的獨芽,長度要在1.5cm左右。”翻檢著眼前的鮮葉,劉師傅撿出幾個説,“這個是一葉一芽初展,過了,不能做黃芽;這個獨芽不都飽滿,也不能做黃芽;這個還算飽滿,但是短了,不夠長,還是做不了黃芽。”看著他不停地挑選出不合格的鮮葉,我不禁感慨,這麼嚴格的要求,哪怕天氣好,茶葉長度也正好,一個熟練採茶工一天能採到的茶葉也不過1斤多點,製成成品也就只有2兩。黃芽的製作要求果然嚴格,容不得一絲馬虎。劉思強回憶説,當時他還在蒙山茶場工作時,一年茶場能出1500多斤茶葉,裏面只有100多斤是蒙頂黃芽。可見製作黃芽的要求多麼精細。一遍一遍地挑選了鮮葉之後,終於進入了蒙頂黃芽的製作流程。劉師傅介紹,蒙頂黃芽的製作分為殺青、初包、復炒、復包、三炒、堆積攤放、四炒、烘焙八道工序。
首先開始殺青,劉師傅製作的方法是採用先輩傳承下來的傳統制茶工藝,用的鍋是幹柴烘熱的、口徑50釐米左右的鍋。劉師傅把準備好的大約2斤的鮮葉均勻地分成了5份,一份一份地開始殺青。我問劉師傅,就只有2斤的鮮葉,還要分這麼多次,會不會太麻煩了?劉師傅笑著説,一鍋殺青多少鮮葉是有講究的,慢工才能出細活,才能更好地掌握殺青的程度。看著劉師傅長滿薄繭的雙手在已經燒熱的鍋裏來回地翻滾著鮮葉,鮮葉的顏色慢慢轉暗,茶香逐漸飄出,大約經過4-5分鐘,劉師傅確認了鮮葉的乾燥程度,結束了第一鍋的殺青。之後,劉師傅迅速將殺青葉用特別準備好的黃色草紙包好,進行初包。劉師傅熟練地把殺青葉包起來,放置在灶臺上。告訴我説,現在需要放置60-80分鐘,中間還需要開包翻拌一次,保證黃變均勻。接下來,劉師傅把剩下的4份鮮葉用同樣的方式殺青、初包。站在鍋邊,一遍又一遍地進行著重復的工作,雙手完全停不下來,眼睛隨時關注鍋裏的情況,劉師傅臉上的表情始終是“專注”二字,每一個工序都一絲不茍。我在旁邊看著完全沉浸在工作狀態中的他,忍不住問:“您每天都在不停地做著這些重復的工作,難道不會覺得無聊嗎?”聽到我的問題,質樸的劉師傅難得地開了句玩笑:“要成為高手,就要耐得住寂寞。”沒有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在鍋邊翻炒,怎能練就對茶葉溫度、濕度的準確把握,怎能練就用鼻子一聞就能知道殺青程度的過硬本領?
一絲不茍地進行完5份鮮葉的殺青、初包後,劉師傅終於有時間坐下來與我聊一下他是如何走上制茶這條路的。
我趁機要求劉師傅讓我嘗上一杯他之前親手炒制好的蒙頂黃芽,劉師傅爽快地答應了。沖泡之前,他先讓我聞了下茶香。我注意到,劉師傅的茶就簡單地放在了塑膠袋裏,跟我在山下看到的包裝精美的蒙頂黃芽完全不同,可是一打開包裝,鮮甜的香味就迎面撲來,茶本身的美好完全不會因為缺少了精緻的包裝而失色。劉師傅自豪地説,這是他用今年新鮮的春茶炒制而成的,市面上很難看到品質這麼好的黃芽。
為了不辜負這麼好的茶葉,劉師傅這個平時看起來生活並不講究的人在泡茶時也講究了起來。他先清潔了茶具,用開水預熱了茶杯,之後取出約3克的蒙頂黃芽放入茶杯,將70度左右的開水先快後慢衝入盛茶的杯子。沖泡後,他向我介紹,沖泡後的黃芽可以看見茶芽漸次直立,上下沉浮,並且在芽尖上有晶瑩的氣泡。剛沖泡的蒙頂黃芽是橫臥水面的,之後茶芽吸水下沉,芽尖産生氣泡,如雀舌含珠,似春筍出土。看著劉師傅行雲流水地沖泡過程,在茶水入口的一剎那,能明顯地看到他滿足的神情,似乎一上午的疲憊都被茶香給帶走了。
檢查烘焙過程中的茶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