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解讀十一五:調節過高收入 關係群眾直接利益
中國網 | 時間:2005 年10 月19 日 | 文章來源:新華網

十一五(2006-2010年)期間,我國要實現2010年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準,逐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調節過高收入。

昨天,新華社全文公佈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

該《建議》提出了今後五年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指導方針和總體部署,在文件中,首次棄用“計劃”改稱“規劃”。

對此,北京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中心主任曹鳳岐表示,計劃變為規劃,一字之差,相當重要,規劃更為科學,發展市場經濟只能制訂戰略規劃,不能像過去的計劃一樣,成為硬性指標;計劃成為指標後,若客觀情況發展變化,必須對計劃相應進行調整,而規劃作為戰略規劃,更改的可能性較小。

《建議》認為,本世紀頭二十年是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十一五”時期尤為關鍵,十一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也是承前啟後的重要時期。

《建議》提出,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礎上,“十一五”時期,要實現2010年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

《建議》還明確提出,十一五期間,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準,逐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調節過高收入,規範個人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緩解地區之間和部分社會成員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趨勢。

對此,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宋洪遠表示,中國現在的高低收入差距已經是世界上差距最大的國家之一,合理進行收入分配,堅持社會公平發展成了重要的問題。

北大社會學系教授夏學鑾也稱,當前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水準,減少收入差距和利益分配不均狀況,關係到人民群眾最直接利益。

《建議》亮點解讀

“調節過高收入主要靠個稅”

《建議》提出必須有效調節過高收入,專家稱可讓高收入者多納稅

《建議》原文

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堅持各種生産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準,逐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調節過高收入,規範個人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緩解地區之間和部分社會成員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趨勢。

專家解讀

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宋洪遠:中國現在的高低收入差距已經是世界上差距最大的國家之一,其中最大的收入差距是城鄉差距,也就是工農差距,其次是各個階層之間的差距,還有地區之間和行業之間的差距,這幾年,中國的這幾個差距都在進一步拉大,合理進行收入分配,堅持社會公平發展成了重要的問題。

合理調節收入分配主要指的是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對高收入者主要是進行個人所得稅的調節,收入高者多納稅可以調節其收入,而且不會打擊他們的積極性,因為他們的收入本來較高,而對低收入者則首先要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然後再進行一些政策上的扶持,以使低收入者能夠儘快成為中等收入者。

政府調節收入時一般不會對中等收入者進行調節,因為對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進行調節的目的就是使社會上的中等收入者增多,以使社會更加穩定。

合理調節收入分配指的是對所有的人進行全面的調節,而不是特指一個行業或者某些階層。

“新農村不能建成克隆版城市”

十一五規劃建議中提出:建立社會主義新農村,專家稱:農民增收是關鍵

《建議》原文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要按照生産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堅持從各地實際出發,尊重農民意願,紮實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

專家解讀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研究所研究員黨國英: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此次會議的新提法,但應防止對政策的誤解,將農村建成城市的“克隆”版,我們應該通過城市化促進農村的發展。

我國人多地少,只有通過農村勞動力逐漸轉移向城市,提到農村現有土地的耕作面積和農業生産效率,才能更快促進農民增收。不能單純以為城市化會造成城市人口的爆炸。

在農民增收方面,目前免稅等空間已經很小,今後應該重點提高農民工資性收入;適當擴大農村集約化經營也是可以發展的地方。建設新農村,應該注意提高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提高鄉村社區的政治文化發展水準;應更加明確農村土地的産權問題。

建設新農村也不能一蹴而就,當務之急是繼續做好農村的通電通水通路工作,落實農村的醫療衛生補助。

農民工問題也是農村發展的大事,長遠看來,農民工稱謂應逐漸取消,除了在身份上逐漸消除歧視外,還應該在情感心理上真正關心他們的發展,比如讓農民工真正住在城市等。

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宋洪遠:中國的現狀不是城市發展太快,而是農村發展太慢,所以應該加快農村的發展,但不能只就農村發展,必須有城鄉的結合,要把農村發展放在城鄉協調發展的高度來考慮。

“城市醫療市場化應該削弱”

《建議》提出積極促進社會和諧,專家稱可建立半福利社會企業促進就業

《建議》原文

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加強社會建設和完善社會管理體系。要以擴大就業、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理順分配關係、發展社會事業為著力點。認真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專家解讀

北大社會學系教授夏學鑾:當前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水準,減少收入差距和利益分配不均狀況,關係到人民群眾最直接利益。今後五年我們會更加重視社會公平問題,這就需要更加全面、紮實地推進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體系。

在增加就業崗位、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等方面,國家已經陸續採取了一些積極措施,國家發改委連連降低藥價,農村的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國家補助標準也得到了提高。但在城市就醫方面,醫療的市場化、産業化應該削弱,畢竟醫療屬於社會福利的範疇,應通過政府調控,保證社會公平和群眾就醫。

在就業方面,應通過政策、資金等鼓勵私企、民營企業發展,鼓勵國內外資金更多投向服務業、第三産業,從而增加就業崗位。

我們可以學習歐美等國經驗,由政府支援建立半福利性質的社會企業(socialen-terprice),解決一些青年就業難的問題,並繼續通過貸款等政策鼓勵青年自主創業。

《建議》摘錄

1、六項原則

《建議》提出,制定“十一五”規劃,要堅持以下原則:必須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必須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必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必須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必須加強和諧社會建設,必須不斷深化改革開放。

2、主要目標

《建議》指出,“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是: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礎上,實現2010年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單位國內生産總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基本遏制,耕地減少過多狀況得到有效控制;形成一批擁有自主智慧財産權和知名品牌、國際競爭力較強的優勢企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比較完善,開放型經濟達到新水準,國際收支基本平衡;普及和鞏固九年制義務教育,城鎮就業崗位持續增加,社會保障體系比較健全,貧困人口繼續減少;城鄉居民收入水準和生活品質普遍提高,價格總水準基本穩定,居住、交通、教育、文化、衛生和環境等方面的條件有較大改善;民主法制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新進展,社會治安和安全生産狀況進一步好轉,構建和諧社會取得新進步。

3、迴圈經濟

大力發展迴圈經濟。發展迴圈經濟,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強化節約意識,鼓勵生産和使用節能節水産品、節能環保型汽車,發展節能省地型建築,形成健康文明、節約資源的消費模式。

4、環境保護

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儘快改善重點流域、重點區域的環境品質,積極防治農村面源污染,特別要保護好飲用水源。綜合治理大中城市環境。

5、財稅改革

推進財政稅收體制改革。完善中央和省級政府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理順省級以下財政管理體制,有條件的地方可實行省級直接對縣的管理體制。完善增值稅制度,實現增值稅轉型。統一各類企業稅收制度。實行綜合和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度。調整和完善資源稅,實施燃油稅,穩步推行物業稅。

6、擴大就業

要把擴大就業擺在經濟社會發展更加突出位置,堅持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完善企業裁員機制,避免把富餘人員集中推向社會。

7、社會保障

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和基本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制度。認真解決進城務工人員社會保障問題。有條件的地方要積極探索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認真研究制定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政策措施。

8、安全生産

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産安全。切實抓好煤礦等高危行業的安全生産,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

9、民主政治

推進政務公開,發展基層民主,保證人民群眾依法行使選舉權、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

10、和平統一

推動在一個中國原則基礎上恢復兩岸對話和談判,加強與反對“台獨”、主張發展兩岸關係的台灣各黨派的對話與交流。

擴大兩岸民間交流與往來,維護台灣同胞的正當權益,推動全面、直接、雙向“三通”,促進建立穩定的兩岸經貿合作機制,促進兩岸關係發展,維護臺海和平穩定。(新京報)

相 關 新 聞
· 臺媒關注中共中央十一五規劃建議中涉臺問題論述
· 吳曉求:十一五金融體制改革包含五方面內容
· 中國即將發佈“十一五”期間重點行業投資報告
· 劉堅:十一五期間扶貧開發要做好六項工作
· “十一五” 幹部面臨“和諧”大考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