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關於社會主義建設指導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中國網 | 時間:2005 年10 月17 日 | 文章來源:解放日報

針對“十一五”期間的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突出強調“要堅定不移地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堅持以人為本,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品質,把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這實際上是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強調了科學發展觀作為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重要意義。科學發展觀是認真總結新中國成立56年以來經濟建設的經驗、特別是改革開放27年來的經驗所作出的重要決策,是對我們黨的社會主義建設指導思想的繼承和重大發展,是指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思想和基本方針,是發展觀的新飛躍。

一、科學發展觀繼承了發展是硬道理的思想,同時又強調發展必須是科學發展

推動發展,加快經濟建設,是黨執政以後必須面對的緊迫課題。新中國成立後不久,黨中央就提出要把黨的工作重點放到經濟建設上,制定了加快實現工業化的方針。黨的八大提出當前社會的基本矛盾是落後的社會生産力與人民不斷增長的物質生活需要之間的矛盾。毛澤東同志在1956年也指出:“我國人民應該有一個遠大的規劃,要在幾十年內,努力改變我國在經濟上和科學文化上的落後狀況,迅速達到世界上的先進水準。”(《毛澤東文集》第7卷第2頁)在黨的一系列正確方針指引下,我們勝利完成了第一個五年計劃,為初步工業化奠定了基礎。此後,由於對國內外形勢的判斷失誤,不斷強調階級鬥爭,以致提出以階級鬥爭為綱,出現“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內亂,延誤了經濟建設的進程。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總結了歷史的經驗教訓,明確提出要把全黨工作的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鄧小平同志提出“發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論斷,指出“中國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是要靠自己的發展。”(《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265頁)這對於我們排除“左”的和“右”的干擾,集中精力搞好經濟建設,發揮了重要指導作用。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緊緊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提出要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在全黨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把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推向了一個新階段。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經濟建設。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剛一産生,胡錦濤同志就宣佈要“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近年來,國民經濟始終保持著持續快速發展的良好勢頭。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開始提出的科學發展觀,既強調了發展這個根本性問題,又指明瞭發展必須是科學的,是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五中全會又進一步深化和突出了科學發展觀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統領和指導作用。科學發展觀的提出和深化,繼承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關於把經濟建設作為中心任務的重要指導思想,同時又針對經濟發展中出現的片面追求經濟發展速度、忽視品質和效益的傾向,提出我們所追求的發展,應當是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這是發展觀念的創新,是對我們黨關於發展的指導思想的繼承和發展。也只有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實現又好又快的發展,才能使人民從發展中得到更多的物質利益,真正體現出發展這個硬道理。

二、科學發展觀繼承了社會主義生産目的的理論,提出了以人為本的新的發展理念

社會主義生産的目的是為了滿足人民不斷提高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這是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規律。改革之初,我國經濟戰線上開展的第一次大討論,就是關於社會主義生産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這個似乎很淺顯的問題,在改革之前30年的時間內並沒有真正得到解決。從1950年至1978年,我國工農業總産值年均增長9.5%,而同期全民所有制職工的實際工資年均增長不到1%。人們的日用工業品和農副産品,始終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們黨提出了要讓人民從經濟發展中得到更多實惠的方針,在發展農業和輕紡工業方面採取了一系列扶持政策,經過十年左右的努力,我們一舉解決了困擾幾十年的商品短缺問題,吃穿用等基本消費品的供應滿足了人民溫飽的需要,進而又初步實現了小康目標。目前人民的消費結構正在從吃穿用等生存需要向改善住、行條件和滿足教育、文化、旅遊等享受和發展需要升級。在這個新的發展階段,提出以人為本的發展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是對我們黨一貫以提高人民生活水準為宗旨的經濟發展指導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以人為本的發展觀,強調人民是發展的主體,即發展的目的是為了人民,發展要依靠人民,發展的成果要惠及全體人民。發展的目的是為了人民,就是黨和政府的一切方針政策和具體工作,都要從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經濟發展是為了全面提高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準,提高人的健康素質、文化素質和道德素質,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把中國人口多的壓力變為人力資源優勢。這種發展目的論,既符合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的要求,同時又把社會主義生産目的表達得更加全面、更加具體,更富於時代特徵。發展要依靠人民,就是要使廣大人民成為市場的主體、成為創業的主體,依靠人民的創造活力和艱苦奮鬥,推動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黨和國家要為人民創業和生産經營活動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發展的成果要惠及全體人民,就是要堅持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在鼓勵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通過誠實勞動和經營先富起來的同時,鼓勵先富幫後富,最終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同時注重機會和過程的公平。再分配要注重社會公平,使全體人民能夠共用改革發展的成果。要著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準,逐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可見,科學發展觀提出的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與過去所講的社會主義生産目的和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在繼承的基礎上有了許多新的發展,符合社會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的要求,是指導今後經濟社會發展的正確理論。

三、科學發展觀繼承了兩個文明都要抓的思想,提出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全面推進的新要求

科學發展觀要求實現全面發展,既包括經濟建設和發展,又包括政治、文化、社會的建設和發展,是要推進社會的全面進步。社會主義政治建設包括健全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堅持共産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建立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擴大社會主義民主,保障廣大人民群眾行使選舉權,參與民主決策、民主管理等權利;完善社會主義法制,加強執法力度,落實司法為民的要求等。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主要包括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把握先進文化的方向;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和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大力發展教育和科學事業,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鼓舞人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信心。社會主義社會建設主要包括健全社會管理體制,發揮黨委的領導核心作用,政府的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職能,以及城鄉基層自治組織的作用;發揮各類社會團體、行業組織和社會仲介組織的作用。把政府行政管理與社會調節結合起來,形成對全社會的有效管理體系。重視社區建設,在全社會形成團結、平等、和諧、互助的人際關係和熱心公益、扶貧幫困的社會風尚。

科學發展觀關於全面發展的思想是對我們黨關於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指導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早在新中國成立前後,毛澤東同志就在《論人民民主專政》、《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等著作中,系統論述了社會主義政治、文化建設問題,為確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和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帶領全黨和全國人民進行了開創性的探索。改革開放之後,鄧小平同志對處理好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與政治建設的關係作了許多指示。他提出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要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強調“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隊伍都必須大大加強,決不能削弱。”(《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145頁)他提出“教育是一個民族最根本的事業”(1986年4月20日《人民日報》),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技和教育等等,提醒我們要重視搞好社會主義政治建設和文化建設。科學發展觀關於全面發展的觀點,在繼承我們黨一貫重視社會主義經濟、政治和文化建設的同時,又明確提出了加強社會建設的任務,要求社會建設與經濟、政治、文化建設相協調,是我們黨對於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發展內涵認識的飛躍和深化,是從當前社會領域面臨的問題提出的新任務。深刻認識、認真貫徹科學發展觀關於全面發展的思想,對於推進社會全面進步具有重要意義。

四、科學發展觀繼承了講平衡、按比例的發展經驗,提出了“五個統籌”、協調發展的新觀念

科學發展觀提出要實現協調發展,並提出了“五個統籌”的要求,包括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這裡強調的協調發展的觀念,是對我們黨一貫重視協調發展的指導思想的繼承。毛澤東同志1957年時指出:“我們的方針是統籌兼顧、適當安排。”“我們作計劃、辦事、想問題,都要從我國有六億人口這一點出發。”(《毛澤東文集》第7卷第227-228頁)他還提出要正確處理重工業和輕工業、農業的關係,經過國家計劃調節,“安排積累和消費的適當比例,求得生産和需要之間的平衡。”(《毛澤東文集》第7卷第215頁)這些寶貴思想是實踐經驗的總結。在經濟工作中,當我們注意搞好平衡和按比例的時候,經濟發展就比較正常,而當違背了正確比例和不講綜合平衡的時候,往往就使經濟發展受挫。在過去較長的時期內,經濟發展常常出現大起大落,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主要原因在於急於求成的指導思想帶來投資和消費需求增長過快,超過供給能力,引發通貨膨脹。為了治理通貨膨脹,不得不採取嚴厲措施。應當説,從“九五”計劃以來,我們吸取了過去的經驗教訓,努力保持總供求的大體平衡,從而保持了經濟的持續平穩較快增長,避免了經濟的大起大落。

科學發展觀所強調的協調發展和“五個統籌”,不僅包括經濟總量的平衡,還包括了經濟結構方面的平衡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平衡,國內發展和對外經濟聯繫的平衡,這就使協調發展的要求更加全面,覆蓋了有關發展的各個層面。這些新的觀念,是根據我國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不斷擴大的新形勢提出來的,是對歷史經驗的繼承和發展。

五、科學發展觀繼承了講求效益的優良傳統,提出建立節約型社會和以自主創新促發展的可持續發展觀

勤儉節約、艱苦奮鬥,是我們黨一貫倡導的作風。為了加快我國工業化、現代化步伐,黨提出了多快好省的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改革開放以來,又提出了經濟建設要以提高效益為中心。這些正確方針的貫徹落實,對降低消耗、節約資金、提高經濟效益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由於傳統計劃體制“大鍋飯”和平均主義的弊端,我國經濟始終沒有擺脫粗放型增長模式,以高投資、高消耗、高污染為代價,換取經濟的高增長,成為始終困擾我們的問題。制訂“九五”計劃時,我們提出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總體上看,沒有取得突破性進展。特別是近兩三年來,由於城市建設規模過大,以及基礎設施和房地産投資增長較快,拉動鋼鐵、水泥、電解鋁等産業投資成倍增加,經濟增長的粗放型特點十分突出。由此帶來煤、電、油、運供應緊張,能源資源對經濟增長的瓶頸制約進一步強化。

針對這一問題,中央提出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號召建設節約型社會,發展迴圈經濟,並加強了宏觀調控。目前,在控制建材工業投資增長過猛的問題上,已取得成效。但是,真正要把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到科學發展觀的軌道上來,還要付出艱巨的努力。特別是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通過自主創新帶動增長方式轉變和産業結構優化升級,需要繼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建立鼓勵企業增加技術開發投入、促進增長方式轉變的體制機制和政策法規。要在全社會形成節約意識和環境意識,把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變成全社會的自覺行動。

因此,科學發展觀強調可持續發展,既是對我們黨關於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建設指導思想的繼承,同時又根據新的情況,充實了新的內容,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繼承中有了新的發展。

我們要從歷史的角度,深刻認識科學發展觀提出的背景、産生的由來,認識到科學發展觀産生的過程,就是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客觀規律認識不斷深化的過程,從而立足於科學發展,增強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和堅定性。

作者: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鄭新立

相 關 新 聞
· 科學發展觀的倫理蘊涵
· 提高貫徹科學發展觀的水準
· 以科學發展觀指導正確政績觀
· 香港媒體:“十一五”規劃體現“科學發展觀”
· 用科學發展觀統領西部大開發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