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幹部搖籃——從廣東省委黨校看黨校改革創新

      夏季剛結束,來自廣東省直機關和各市黨政機關的共300多名廳處級幹部,完成了在廣東省委黨校4個月以上的培訓輪訓,帶著對過去經歷的梳理和新的“能量”補充,重返各自的工作崗位。

      這是中國上千所黨校常見的一幕,也是數以萬計領導幹部經歷中的平常一幕。中央明確規定:現職的省部、地廳、縣處級黨政領導幹部,每5年必須到黨校輪訓一次,縣級以上含縣級中青年黨政後備幹部在被提升或提名選舉到上一級領導崗位之前必須經過相應的黨校培訓。黨校,這個從延安時期起就與黨的事業息息相關的特殊學府,一直伴隨著一批又一批黨政領導幹部的成長。

      有人把黨校譽為“幹部的搖籃”。今天,對在新時期以“三個代表”為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的中國共産黨來説,提高黨的領導水準和執政水準與提高拒腐防變和抵禦風險能力,是黨的建設兩大歷史性課題,對我們黨來説是命運攸關的頭等大事。因而,黨校這個“幹部的搖籃”,能不能始終保持與時俱進的狀態,能不能按“三個代表”的要求,通過自身的改革和創新,為解決黨的兩大歷史性課題擔負起自己的使命,是擺在各級黨校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

      為破解這一重大課題,按照中央確定的黨校教學新佈局,結合廣東的實際,廣東省委黨校創造性地確立了以“兩濃”(黨味濃、現代化氣息濃)為主要特色的辦學方針,在改革和創新中先行一步。

       肩負時代使命的再造 

      中國共産黨的發展壯大史已經證明了黨校的功不可沒:革命戰爭年代,儘管黨處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中,但黨校一直是教育黨員和培養幹部的主要渠道;建國前夕,各中央分局和省、地、市通過辦黨校培訓幹部,為迎接新中國的誕生做了重要的幹部準備;50年代,形成了中央高級黨校、各大區的中級黨校和各省的初級黨校組成的全國黨校教育網。從延安時期到建國初期,黨校以馬列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方針,教育了大批領導骨幹,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提供了有力保證。“文革”結束後,為發動真理標準問題討論、推動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重新確立和黨的指導思想的撥亂反正,黨校走在了前面,併為幹部隊伍的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隨著中央對黨校教育的一系列部署,黨校教育開始走上正規化道路。

      中共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對黨校工作高度重視:90年代以來中央先後頒發了《關於加強黨校工作的通知》《關於新形勢下加強黨校工作的意見》《中國共産黨黨校工作暫行條例》等,特別是在世紀之交的2000年,中央頒發了面向新世紀辦好黨校的綱領性文件——《中共中央關於面向21世紀加強和改進黨校工作的決定》,總結了這些年來黨校工作的新鮮經驗,回答了黨校改革發展中遇到的重大問題,提出了在新形勢下進一步做好黨校工作的一系列方針和原則。與此同時,江澤民總書記和中央其他領導同志多次到中央黨校作報告,特別是十四大和十五大前夕,江澤民總書記在中央黨校發表的重要講話,為這兩次黨代表大會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論準備;十六大召開前夕,江澤民總書記在中央黨校又發表了“531”重要講話。

      廣東省委黨校的領導認為,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對黨校工作之所以如此重視,是因為新的時代特徵和黨在新世紀新的歷史使命,對黨的各級領導幹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當前,中國開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階段,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的一些深層次矛盾因改革進入攻堅階段而凸顯出來,國際政治、經濟、軍事形勢複雜多變和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對中國具有更加深刻的影響,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形勢逼人,黨要堅定地站在歷史潮流的前頭,實現推進現代化建設、完成祖國統一、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的歷史任務,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上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但黨的建設還存在許多同新形勢、新任務不相適應的地方,尤其是我們黨面對著進一步解決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準、提高拒腐防變和抵禦風險能力兩大課題,還有不少問題需要研究和解決。同時,黨的隊伍發生了很大變化,新黨員數量大幅增加,幹部隊伍新老交替,一大批年輕幹部走上了領導崗位,這既給黨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活力,同時也使教育和管理黨員、幹部的任務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艱巨。

      廣東省委副書記、省委黨校校長陳紹基談到:目前在全黨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加強黨的建設的新的形勢下,黨校作為黨員幹部培訓輪訓的主渠道,必須與時俱進,跟上時代的步伐。在教學內容上必須突出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特別是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主課。在教學方法上要做到理論聯繫實際,以寬廣的視野研究和回答當前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的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在教學手段上要加強硬體和軟體建設,充分利用一切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體現強烈的時代精神。廣東的各級黨校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進一步做好各項工作,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培養一批又一批有知識、懂業務、勝任本職工作、忠誠于馬克思主義、堅持走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會治黨治國的高素質的領導人才。各級黨的幹部要充分認識到黨校學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把學習作為一種理想、一種境界、一種責任,切實把加強學習作為一項重要任務來完成。

      不能回避的是,黨校教育一度存在的空洞和蒼白現象,是難以適應時代要求的。廣東省委黨校常務副校長李本鈞説,黨內教育幹什麼?教育體系是什麼?領導幹部到黨校學什麼?很長一段時間上是不夠明確的,或多或少地有隨意性,而現在應該説是找到了一條適應幹部教學的路子。《中共中央關於面向21世紀加強和改進黨校工作的決定》對黨校教學改革的方向和佈局作了部署,主要教育課程包括“理論基礎”、“世界眼光”、“戰略思維”和“黨性修養”。這一新的教學佈局,使黨校教育在兩個方面的定位比較明確:一是學馬列要精、要管用;二是給領導幹部提供適應市場經濟和現代化建設所需的知識和科學分析問題的方法。他説,黨校教育的思路已經十分明確,黨校教育再也沒有理由蒼白乏力。黨校不僅要有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時代緊迫感,更要有改革和創新精神,用新的理念、新的教育內容、新的教學手段、新的教學環境,才能求得新的發展,卓有成效地擔負起培訓輪訓新世紀執政興國人才“主渠道”的使命。

       熏陶執政為民的領導者 

      黨校姓“黨”,這是她有別於任何一所學府的鮮明特色。廣東省委黨校旗幟鮮明地把“黨味濃”作為辦學方針,不僅是要凸顯黨校本質特色,更重要的也是基於破解黨的建設面臨的重大現實課題。

      李本鈞深有感觸地談到,在幹部年輕化過程中,一些年輕領導幹部存在黨性鍛鍊不夠、黨內生活經驗不足的問題,如對黨的組織觀念和群眾觀念重要性的認識、如何實行民主集中制等等,都比較欠缺。另一方面,由於各種觀念都處在嬗變過程之中,相當一批年輕領導幹部帶著模糊的觀念一個臺階一個臺階地往上走,他們的倫理道德觀、人生觀、價值觀、權力觀、利益觀等,在特定的環境下就很容易失去方向。因此,強化“黨味濃”的辦學特色,可以創造一個黨性修養的影響無處不在的氛圍、黨性鍛鍊的機會無時不有的條件,使之成為幹部在各種矛盾碰撞和各種問題交織中走向成熟的“熔爐”,自覺地按“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牢固樹立執政為民觀念。

      李本鈞進一步介紹説,所謂“黨味濃”就是指黨校必須成為黨的形象的生動體現,必須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主課,學員在校期間注重黨性鍛鍊,培養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在採訪中,我們了解到,廣東省委黨校的“黨味濃”教學,主要是通過“三位一體”的黨建理論學習和黨性分析活動來創造一種濃厚的黨性氛圍,使黨性鍛鍊和黨內生活經驗不足的中青年領導幹部,在黨課學習和黨性活動中獲得提高。據分管教學的鐘生坦副校長介紹,“三位一體”的方式,就是把黨史黨建理論學習、黨性鍛鍊和學員自我黨性分析等三種形式,組合成一個教學單元。如果説黨史黨建理論學習讓學員還感到有些“抽象”的話,黨性鍛鍊和黨性分析則讓他們有了“具體”的黨性體驗。黨性鍛鍊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做法,但主要是讓學員深入基層調研,了解基層幹部怎麼工作,群眾怎麼生活。比如,我們曾讓學員到廣東貧困地區考察,要求每個學員深入5個最貧困的家庭進行調查,加深對社情民情的認識。黨性分析則是要求每個學員聯繫自己的成長過程,結合學習和調查,自我檢查自我剖析。這樣,在學習、調查、傾聽、自述、思索構成的“黨性氛圍鏈”中,每一個學員對黨性的內涵、價值,都會比以前有更多的領悟和心得。

      “黨味濃”還體現在對學員的嚴格管理制度上。廣東省委黨校對學員的學籍管理、學習管理、學員黨支部管理、生活管理、考察和畢業等,都有明確而嚴格的制度規定。比如,4個半月時間的中青班學員,先後要歷經8次考試,寫3萬字的課外讀書筆記;學員的出勤率每兩周張榜公佈一次;家住廣州的學員,不是週末不能在家留宿;等等。學校領導告訴我們,之所以這樣做,就是要通過學習和生活中的必要壓力和嚴格約束,促使學員形成這樣的意識:黨的組織紀律性要時刻體現在工作和生活的各個方面。

       打造新世紀執政將才 

      如果説各級領導幹部的黨性修養高低,將直接關係到領導幹部能不能執政為民、能不能具備拒腐防變和抵禦風險的能力的話,那麼,各級領導幹部適應現代化建設的能力如何,就直接影響到有沒有能力高水準地執政為民。因此,廣東省委黨校的領導層認為,在黨校創造濃厚的現代化氣息,讓各級領導幹部強烈地感受現代化的壓力,既是現代化建設事業的需要,也是提高領導幹部執政為民能力的需要。

      在新世紀,發展是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當前迫切的任務就是要抓住資訊技術革命的機遇,實現我國科學技術跨越式發展。現代化是一個依靠科技創新使生産力水準跟上時代發展、走在世界前列的過程,對於我國在本世紀中葉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準,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戰略目標,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

      副校長鐘康模説,從廣東的情況看,幹部工作能力較強,很有創新意識和開拓能力,但往往囿于經驗主義,實用主義色彩較濃,還有一些土教條主義。引導他們對現代化知識的學習和培養他們現代化的戰略思維和科學的思想方法,具有很強的現實價值。剛結業的一屆“中青班”不少學員座談時也説,他們雖然都有較高的學歷,理論上有“半瓶”,實踐經驗也有一些,但在實際工作中,城市化建設、資訊化知識、國企改革、現代市場經濟制度運作、現代法律體系等一系列重大的問題,更多地還停留在感性的甚至是模糊的認識上,急需理論上的提升和知識“充電”,在未來的工作中,靠“半瓶”知識是遠遠不夠的。

      副校長陳鴻宇説,要體現出黨的先進性,黨校就要走在現代化的前列,以現代化手段實現培養高素質領導幹部隊伍的目標。學員只有在濃厚的現代化氣息中感覺到了在理論水準、思維方法、知識等方面的差距,才有不斷加強學習,提高自己的素質與能力的動力與積極性。

    廣東省委黨校正在實踐中的“現代化氣息濃”,就是指黨校要充分體現我們黨站在時代前列的要求,包括在教學、科研和理論方面都要不斷創新,體現時代精神和時代的要求,還包括黨校的學習、工作、生活環境充滿現代氣息,以跟上時代的步伐。

      硬體建設的現代化,是廣東省委黨校“現代化氣息濃”的主要特徵,特別是資訊化建設:校園網第一期工程已經完成,同時建成本校在因特網上的公眾網站,光纖已鋪設到每個學員房間和教工家庭,可以直接與外部網連接;中央黨校遠端教學網和廣東省幹部衛星遠端教學網建成開通,並向全省播放學習課程;投資1000多萬元改建了多功能的數字化圖書館。這些現代化的硬體環境對領導幹部的影響是深刻的。比如,廣東省委要求50歲以下的處級以上領導幹部必須具備網上瀏覽的基本功、收發電子郵件的基本功、網上文字處理的基本功,但還有不少領導幹部是“網盲”。而當他們進入省委黨校後,走進的是多媒體教室,看到的是90%以上的教師用多媒體手段教學,聽到的是全國黨校系統衛星遠端教學網上的遠端講解,置身於這種“電子環境”,現代化的壓力不言自明,自身的反差也就一目了然。

      與新世紀同步,廣東省委黨校的現代化教學也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教學內容中現代意識比較濃厚,比較注重現代化知識的擴展。目前他們已經有針對性地開設了經濟理論、法律知識、電腦技術、英語等課程,目標是滿足現代化建設對高層次人才的需要。

       鑄造創新人才的搖籃 

      有人曾這樣描述黨校“三大怪”:看文件機會不多的人給整天有機會看文件的人講文件精神;沒到過國外的人給經常出國的人講國外情況;沒有當過領導的人給當領導的人講領導藝術。這實際上是從一個側面警醒黨校如何確保旺盛的生命力。

      廣東省委黨校領導認為,黨校有沒有活力,關鍵在於她有沒有自己獨有的先發優勢。鐘康模説,黨校是培訓輪訓領導幹部的主渠道,在培訓輪訓各級黨政領導幹部方面具有高校及其他部門無法取代的作用。但“主渠道”和“無法取代”不是天上掉下來的,只有在改革和創新中才能凸顯她的功能。黨校只有做“三個代表”的積極實踐者,做與時俱進的先行者,在先行一步的改革和創新中保持先發優勢,才能使黨校的生命力經久不衰。

      首先要在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上有先發優勢。李本鈞常務副校長談到,黨校培養領導幹部的目的就是要讓他們更加自覺地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從這個意義上説,黨校應成為貫徹落實中央精神的“制高點”。從廣東近幾年的情況看,全省“三講”宣講的提綱、試講,首先就在黨校進行;今年省九次黨代會精神的宣講,也首先在黨校啟動;入世知識學習班,也是省委集中地廳級幹部在黨校辦班;許多部門的一些大型活動也到黨校舉辦,看中的就是黨校所具有的政治先發優勢。

      其次要在研究重大現實理論問題上有先發優勢。廣東改革開放二十多年的實踐,觸及和面臨著許多重大現實理論問題,需要做出回答。省委黨校“中青班”的不少學員,對此也頗有體會,他們談到,對涉及到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重大問題、熱點問題,黨校必須在理論上進行深入探討。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局白樺處長説,黨校應在理論上做更多的探索和創新,走在其他方面的前列。廣東發展銀行總行行長助理鄭廉明也認為,黨校要面對現實,回答重大的現實問題和前沿的理論問題,只有這樣,黨校才能保持生機和活力。

      再就是在提供決策諮詢服務上有先發優勢。廣東省委黨校近年廣泛為省委、省政府的一些重大決策和重大活動提供決策諮詢服務。比如,由省委和省委組織部領導提議,廣東省今年在第三次公開選拔副廳級領導幹部中,讓省委黨校參與這次公選各個環節的工作,特別是在為期15天的面試培訓中,黨校全面介入了考察和面試工作,第一次成功地把幹部培訓制度與幹部選拔制度協調和結合起來,取得了圓滿效果。這樣做,使教學與提供決策諮詢服務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在為省委省政府的決策提供諮詢的課題研究的同時,還在當期學員中開展研討式教學;地方和部門的領導在黨校學習期間,也常常結合本地本部門的實際課題進行探討,他們所寫的調研報告,不少成了制定本地本部門發展綱要的重要參考資料。

      那麼,黨校如何才能形成這幾個先發優勢?

      其一,各級黨委要在行動上真正重視辦好黨校。廣東省委黨校的校領導認為,近兩年省黨校在改革和創新上面顯示出的動力和魄力,是與省委對發揮黨校功能的重視和對黨校建設的強力支援分不開的。廣東省委在研究重要的戰略、決策時,都在事先批示給黨校進行研究,聽取黨校的意見,讓黨校提前介入省委的重大決策;有關省委常委會議都讓黨校負責人列席。這樣,黨校對省委的意圖和重大決策的精神,能夠提前了解和把握,在教學上能及時安排有針對性的培訓,為重大決策出臺後的貫徹落實提前打好基礎。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李長春還經常親自過問黨校的教學安排,比如,在村民委員會換屆後,他提倡選擇工作比較好的村和有問題的村,在省黨校辦了一期村支部書記和村長典型示範班,他親自與學員座談。李長春同志還身體力行,在“七一”講話學習班和WTO知識學習班,都以一個普通學員到黨校聽課,吃學員飯,住學員房,不要任何特殊安排。

      其二,黨校教育隊伍建設必須走在時代的前列。據介紹,“三大怪”那樣的現象在廣東省委黨校已經成為歷史。學校所有的骨幹教師都先後在縣市任職2~3年,給領導幹部講課能基本到位;90年代中期以後,大批量組織教師到歐美參觀考察,並在國外一些大學建立培訓基地,每年選送4名教師出國進修;在學習中央精神、省委精神方面,採取讓黨校的教師高看一級文件的辦法解決,省黨校的一些教師還經常參與省委重要文件的起草工作。同時,通過營造激勵和約束的氛圍,促使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走在時代的前列,採取的主要措施包括:對主體班專題課程實行招標競爭;建立學員評教、專家教授評教、教學管理人員評教的三重評教體系;實行主體班次教學單元負責制;在全國黨校系統首創向主體班次派出跟班教師,以學員的身份生活和學習。此外,為教師提供優良的工作環境和工作條件,所有的教授都有單獨的辦公室,配備個人電腦和寬頻網,提供充足的科研經費,確保每人每年都有出省參加一次研討的機會。李本鈞説,黨校學員的知識結構變化前所未有,文化水準都比較高,如果沒有一支與時俱進的教師隊伍,沒有與時俱進的教學內容,黨校的時代使命是難以完成的。

      其三,使黨校成為新觀念、新思想由碰撞走向成熟的“搖籃”。黨校的理論探討和思想交流氛圍,在理論界應該是最活躍的。廣東省委黨校聘請了50多名客座教授;經常請有造詣的、掌握各學科前沿知識的專家學者以及在實際工作中有獨到作為的人士到黨校講課。每週設有固定的“週二講座”和“週五報告”,“週二講座”為一些對某些問題有一定研究的年輕教師的講壇,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大膽地發表個人觀點;“週五報告”則是每逢週五外請一些專家學者或部門領導作報告。在平時的教學中,把與黨的方針政策相關的社會熱點問題作為重要案例,在課堂上討論、爭論,在研討中培養學員分析和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此外,還開闢有“學員論壇”,由學員自己選題,自己開展討論。李本鈞説,黨校不應該是那種神秘、封閉、高深莫測的“神學院”,而應該是新觀念、新思想、新思維不斷進行撞擊的地方,必須理論超前,思維超前,真正成為思想解放的課堂,積極探索和不斷追求真理的神聖殿堂。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緊跟時代發展潮流,不斷研究新情況,總結新經驗,解決新問題,形成新認識,提出新思路,開闢新境界。

      實現黨校教育的跨越 

      廣東省委黨校的改革和創新已不僅僅局限于省委黨校本身,觸角開始延伸到全省的黨校佈局創新和黨校教育改革,他們正在思考如何轉變粗放式的黨校辦學模式,走向集約化的黨校辦學模式。

      一些市縣級黨校在本地區“大有作為”的景象,使廣東省委黨校看到黨校教育在基層的“廣闊天地”。順德市委黨校承擔了全市黨校幹部、公務員、警察、民兵預備役、企業管理層等人員的培訓,各部門每年根據實際工作需要,提出培訓計劃,黨校再根據這一計劃進行調研,確定詳細的培訓方案和教學內容,每年的培訓活動應接不暇。

      另外一個趨勢是,出現了經濟越發達的地方越重視黨校硬體建設的良好局面。正在建設中的深圳市委黨校,投資達4.6億元,完全是一所數字化的黨校。

      在“市場大”與“硬體水準高”的同時,如何保證黨校尤其是基層黨校教育品質的高水準問題也擺到了面前。從目前的情況看,基層的幹部、企業管理人員等,對國際國內的重大政治經濟形勢的關注度都比較高,學習的要求也比較高,比如在順德,科級幹部和村級幹部在學習WTO知識時,都希望能聽到外經貿部權威人士的分析,等等。但對於大部分基層黨校而言,卻缺少組織更高層次的官員和專家學者講課的條件和能力。因此,基層幹部的“需求旺盛”與基層黨校的“供給不足”,已成為黨校教育的一個重大制約因素。

      為實現有效的“供需平衡”,廣東省委黨校正在探索“合縱連橫”式的整合之路:

      首先是各地集中資源辦好一所地市級黨校。廣東省委十分重視基層黨校的建設,已連續十年撥款約4000萬元並帶動配套資金約4億元扶持貧困地區的黨校建設,然而,由於基層黨校太分散,一些黨校即使大樓蓋好了,師資力量也跟不上,教學品質難以保證。與其“撒胡椒面”,不如集中優勢的財力和師資資源,一個地區辦好一所現代化程度和教學水準“雙高”的市級黨校,不僅能大量培訓縣鄉村級的黨政幹部,也能進行一定程度的思想理論研究和當地發展戰略研討,還可以成為縣級黨校的教學後盾。

      而對於量大面廣的縣級基層黨校,則利用現代化的資訊技術,改變基層黨校的培訓方式,靠資訊化來實現黨校教育的跨越式發展。李本鈞認為,要提升縣級基層黨校的教育品質,就要實現資源共用,利用現代化的資訊技術,在全省甚至全國範圍內對黨校教育資源進行整合,實現基層黨校的歷史性跨越。目前,廣東省委黨校已經建立起了5個資訊網,其中,衛星遠端幹部教育網在全省有200個網站,與中央黨校連接的遠端教學網在每個縣黨校都能落地,在全省範圍內整合黨校教育資源的技術條件已經成熟。(葉俊東 陳岸明)

    瞭望新聞週刊 2002年10月16日

    


《黨建研究》:中華民族的復興與中國共産黨
基層黨建匯聚強大的創造力和戰鬥力
共産黨員成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堅強支柱
十三年黨建的歷史結論:挺立潮頭才能擔當重任
[回首13年]盧先福:黨建理論創新不斷取得重大成果
胡錦濤:與時俱進紮實工作 推進黨的建設新工程
以“三個代表”思想推動黨校工作新發展
中央黨校加強遠端教學網路建設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