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建研究》:中華民族的復興與中國共産黨

    《黨建研究》雜誌近日發表編輯部文章《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與中國共産黨》。文章指出,在新世紀的腳步聲中,我們越來越真切地感受到中華民族復興的強勁脈搏。21世紀前半個世紀,將是中國社會繼續發生深刻變革、中華民族實現復興大業的關鍵時期。特別是最近一、二十年,對我國來説,是一個必須緊緊抓住並且大有可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形勢逼人,不進則退。歷史的進步從來不是自發實現的。只有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全社會一切進步力量共同努力,沿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華民族才能走向復興。

    文章説,中華民族擁有5000年的文明史,為人類文明作出了偉大的貢獻。然而,從清朝中期開始,中國卻落後了,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一落千丈,泱泱大國急劇地墜入任由列強宰割的悲慘境地。為了改變中國落後挨打的命運,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的繁榮富強,一代又一代英雄的中華兒女拋頭顱,灑熱血,進行了各種形式的努力和鬥爭。由於階級和時代的局限,封建地主階級的改良圖強、農民階級的武裝起義、資産階級的舊民主革命,都沒有取得成功。革命的根本意義,在於順應先進生産力的發展要求建立相應的生産關係及其上層建築,在於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提升整個民族的精神素質。中國工人階級的誕生,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傳播,以及中國共産黨在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基礎上應運而生,終於使中國革命在經歷了近代仁人志士前仆後繼的探索之後,具備了嶄新的意義。

    文章指出,中國共産黨人通過長期的革命鬥爭實踐,在深刻總結正反兩方面經驗的基礎上,致力於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中國化,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科學分析錯綜複雜的國際國內矛盾,制定了正確的綱領路線、戰略策略和方針政策。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的開闢,毛澤東思想的産生和發展,標誌著我們黨作為中國革命領導力量的完全成熟。在黨的英明領導下,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徹底勝利,為中華民族的復興掃清了障礙,創造了前提。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們黨領導人民完成了生産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全面推進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不斷深化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探索,深刻思考“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根本問題,逐步形成了鄧小平理論。在鄧小平理論指導下,我們黨領導人民艱苦奮鬥,開拓創新,社會生産力獲得大發展,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準,國內生産總值躍居世界第六位,綜合國力明顯增強。舊中國積弱積貧、一盤散沙的局面一去不復返了。

    文章説,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社會全面進步,民族復興的道路越走越寬廣。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巨大成就,尤其是一系列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為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條件,構成了我們繼續前進的階梯,但同時也在更高層次上提出了新課題、新挑戰、新要求。面對新課題、新挑戰、新要求,我們黨表現出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和自覺性,居安思危,知難而進,趨利避害,在戰勝各種困難的挑戰中,努力開創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局面,將民族復興的偉業一步步地推向前進。

    文章強調,在領導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進程中,我們黨表現出強烈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三個代表”思想的提出,是我們黨在深刻認識黨的前途和國家命運基礎上的又一次新覺醒。實踐“三個代表”要求,我們黨堅持與時俱進的精神,不斷開拓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新境界;堅持把發展作為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不斷開創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堅持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不斷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增添新力量;堅持以改革的精神推進黨的建設,不斷為黨的肌體注入新活力。

    文章指出,信念來源於科學的認識,信心來源於成功的實踐。1956年,我國基本完成對生産資料的社會主義改造,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全新的態勢,毛澤東曾滿懷豪情地説:“1911年的革命,即辛亥革命,到今年,不過45年,中國的面目完全變了。再過45年,就是2001年,也就是進到21世紀的時候,中國的面目更要大變。”今天,我國人民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貫徹“三個代表”要求,正在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而奮力拼搏。再經過45年的努力,到本世紀中葉,中華民族全面復興,一個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將巍然屹立在世界東方。

     新華社 2002-10-15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