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給地球一個機會”  

    ●我國水土流失面積佔國土面積38%,並以每年1萬平方公里速度擴展;土地荒漠化面積佔國土面積27%,並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蔓延;而每人平均擁有淡水資源接近於國際公認的嚴重缺水線

    ●隨著技術創新節奏加快,電子産品更新週期不斷縮短,全球面臨“資訊時代新垃圾”大量涌現的狀況,令人不得不重新審視高新技術發展的環境代價、資源代價

    ●我國一些地區經濟發展後,開始出現商品大量生産、消費和廢棄的趨勢,用一次就扔的廢棄物越來越多,垃圾堆場“圍城”現象日趨嚴重。是到了以法治推進建立迴圈經濟、迴圈型社會的時候了

    今年六月五日世界環境日,正逢聯合國發表《人類環境宣言》30週年,聯合國發表《裏約環境與發展宣言》和《21世紀議程》10週年。自兩個宣言發表以來,發達國家和某些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達地區生態環境有所改善,而世界環境總體形勢依然相當嚴峻。全球每年有2600萬公頃森林在消亡,有600多億噸表土在流失;四分之一土地荒漠化,100個國家的12億人受到荒漠化威脅;一半以上的主要河流變乾涸或受污染,100個國家缺水,約17億人缺乏清潔水;生物多樣性仍在衰減;氣候暖化趨勢加劇著各國自然災害。今年世界環境日的主題很特別:“GiveEarthaChance”(“給地球一個機會”,意譯為“讓地球充滿生機”)。這個主題很有警示力和緊迫感。的確,拯救深陷於生態危境的地球,機會確實不多了!

    我國近年環保投資達數千億元,局部地區生態狀況開始好轉。但我國仍是世界上水土流失嚴重的國家之一,水土流失面積佔國土面積38%,並以每年1萬平方公里速度在擴展。土地荒漠化面積佔國土面積27%,並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在蔓延。我國已被列為世界最貧水國之一,每人平均擁有淡水資源接近於國際公認的嚴重缺水線。這幾年我們大力提倡發展高新技術,但不少人卻漠視了科技創新在國土資源保護、國家環境安全等戰略領域的重要定位,漠視了發展高新技術與農林水利科技的融合、新經濟與傳統經濟的銜接,忽略了科技人才資源在事關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大局的環保前沿領域的合理配置。這種狀況亟須改變。

    事實上,隨著技術創新節奏加快,電子産品更新週期不斷縮短,發達國家正在面臨“資訊時代新垃圾”大量涌現的狀況。這表明資訊技術並不能自然而然地帶來綠色的生態社會。美國從1997年至2004年,廢棄電腦將達3億多臺。為了避免對本國環境的污染,美國在1998年就向發展中國家出口電子垃圾700萬噸,且以每年18%的速度增長。這種跨國“高技術污染”現象最近愈演愈烈,令人不得不重新審視高新技術發展的環境代價、資源代價。從這個意義上看,21世紀的“技術創新觀”應當建立在“追求技術與環境和諧”

    的基石上,提高創新的“環保含量”,這才能為地球生態環境獲得新生提供一個機會。

    傳統的環保觀念與技術,著眼于從産品生産過程和消費的終端回收處理廢棄物。但因經濟和技術上缺乏可行性,往往難以實現初衷。比如,我國資訊消費造成每年70億隻電池的消耗,大量有毒性的廢電池由環保志願者收集後無法處理。而21世紀綠色意蘊的技術創新觀,要求從新産品製造的開端——研發設計階段就採用無公害材料、工藝,從産品的源頭消除毒性污染,諸如開發綠色電腦、綠色電池等等。同時,綠色意蘊的技術創新觀,充分注意更新産品的“代際”過渡的相容性,並採用“再製造”方略,即從新産品設計上就充分考慮在新機器上再使用尚好的舊部件。

    我國一些地區經濟發展後,開始出現商品大量生産、消費和廢棄的趨勢,用一次就扔的廢棄物越來越多,垃圾堆場“圍城”現象日趨嚴重。而世界上一些發達國家為使廢棄物減量化、資源化,已開始告別為“便利”而採取的“拋棄型”生活方式。日本、德國就是認真進行垃圾分類,實現廢物資源回收利用,以法治推進建立迴圈經濟、迴圈型社會的國家。它們的企業就依據法規,對家電等商品的包裝物仔細回收重復使用。當然,建立迴圈經濟需要法制建設與經濟政策改革相配套。比如,電腦廢棄後的回收處理費應包括在售價中,使電腦公司回收工作切實可行;選擇購買再生紙應課以較低的稅率等等。

    為了讓我們的家園地球充滿生機,急需建設科學的大眾的生態文化。這其中不僅包括科技界對環境科學知識的普及,哲學社科界對生態價值觀、生態倫理學、生態經濟學、環保法學思想的傳播,也應有文學藝術界對生態審美文化的弘揚。可惜,目前我國環境文學、生態文藝仍處於“荒漠化”狀態。數字顯示,近兩年來國內9種有影響的文學期刊,涉及生態題材的短篇小説僅2項,散文與詩各1篇。盼文藝天地中的這種“荒漠”景象儘快消退,盼文藝家向公眾捧出一片滋養“天人和諧”詩意心靈的文化綠洲來! (吳曉江,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所副研究員)

    

     《文匯報》 2002年6月05日

    


世界環境日:讓地球充滿生機
北京舉辦系列公益活動紀念“地球日”  
善待地球 就是善待人類自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