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了中國病人面朝洋

    ■花的是服務費用

    ■看的是全科醫生

    ■住的是家式病房

    近日,衛生部有關人士説:“由於醫療行業的特殊性,入世後,外資獨資開辦醫療機構在中國依然不被允許,這一舉措也是按照國際慣例執行的。”儘管如此,合資“洋醫院”在北京卻是方興未艾,並且越來越受到北京人的青睞。北京人越來越注重自己的生活品質,對自己的身體也是“呵護有加”。去“洋醫院”看病已不是什麼可望不可及的事。據北京國際醫療中心統計,現在到該院看病的中國人有時已達到了五成。越來越多的國人在偶有小恙的時候,會想到去“洋醫院”看看。為此,本報記者決定去探探京城“洋醫院”的路。

     初進“洋醫院”,覺得沒有什麼特別:規模不算太大,設備不算先進,所能診斷的病症也多是常規病,而費用卻比國內醫院高得多(與國內醫院不同的是:國內醫院掙的是藥品錢,而洋醫院掙的是服務錢)。細看之後,才發現,“洋醫院”確有其吸引中國病人的獨到之處。

    現在時:記者與“洋醫院”

    全接觸

    記得小時候每次上醫院之前都感到很害怕,尤其是每當聞到那股濃烈的來蘇水的味道,恐懼的感覺一下子就到達了頂點。然而在這幾家外資醫療機構參觀時,記者産生了一個疑問:為什麼這裡沒有來蘇水味?終於在和睦家醫院得到了答案:原來這裡的天花板有消毒裝置,不需要使用來蘇水。這真是太好了。

    環境對每個人心理的影響都很大,這也是為什麼外資診所都在一進門的地方擺放了綠色植物之類的盆栽。瑞爾更是專門安排了一個小小的展示櫃,裏面佈置著中國工藝品,醫院的緊張氣氛被全部沖走了。

    可要是説外資診所與中國醫院最大的區別,還得看診室的設置。每到中國醫院看病,不管是大開間的普通診室,還是小型的專家診室,抑或B超、X光室,所有的患者對於有其他人旁觀、旁聽都已經習以為常了。而在記者參觀的這些外資診所,首先所有的診室都是袖珍型的,只放得下一個醫生、一名患者、一位陪同人員(或護士),在SOS甚至有這樣的規定:只要診室內有患者正在看病,任何人不得入內,就連敲門都不行。為患者著想在這裡絕不是一句口頭話。其實要説服務差距,現在國內的一些醫院服務態度也很好,但區別在服務意識上,現在的人們已經不再簡單地把“微笑”當做服務好壞的惟一標準了。

    另外,洋醫院引入了全科醫生的概念。如果你肚子痛,到國産醫院看病,首先面對的是要在哪個科室掛號,這個來自非專業人員的判斷往往導致患者徒勞往返,甚至延誤治療的時機,全科醫生則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醫政管理和醫療服務分家也是洋醫院贏得信任與口碑的關鍵。人們信賴洋醫院的一個重要理由似乎是,它們沒有醫療事故鑒定權。

    將來時:國人與“洋醫院”全接觸

    目前,阻擋國人到“洋醫院”看病的一個關鍵因素就是醫療保險。

    據SOS行政副總監和靜彬介紹,由於他們與國外90%的大保險公司簽有合作協議,所以到這裡就醫的外籍人士大多是通過保險公司付費的,此外,還有一部分客人是外企、外交使團成員,費用由公司支付,只有5%~10%的客人自己付費。

    隨著中國的入世,外資保險公司進入中國不再是鏡花水月的事了,外資醫療機構與國內保險公司的合作、國內醫療機構與外資保險公司的合作,都指日可待。但是,這並不表示到那時這些外資醫療機構也將同樣人滿為患。

    比如SOS,雖然它與國外90%的保險公司取得了合作關係,但是它的客人在國外也屬於高收入人群,因為他所購買的醫療保險一旦包含了SOS的醫療費用,肯定不屬於基礎險種,保險費較其他險種都高,因此,他們認為,中國入世後外資醫療機構的門診量不會爆滿,這裡的病人仍能享受良好的就醫環境。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國人與“洋醫院”全接觸還是一個“將來時”。

    《精品購物指南》 2001年12月14日


醫療人才流向“洋醫院” 公立醫院該如何?
25家洋醫院取得從業資格
換家“洋醫院”看病,如何?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