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長江源生態告急

陳娉舒

     “風吹草低見牛羊”,一度是無垠草原上隨處可見的美景,如今卻成青海長江流域淒美的“綠色絕唱”———在地廣人稀的長江源區,僅有的綠色正在一點點萎縮!

    長江由格拉丹冬雪山的姜古迪如冰川孕育而成,幹流在青海省境內有1206公里,集水面積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9月上旬,中華環保世紀行記者團橫穿柴達木盆地,翻海拔4700多米的崑崙山口,過5010米的風火山,走4500米的五道梁,抵4600多米的長江源區沱沱河,在這片廣闊無邊的高海拔地帶往返3000多公里。一絲“綠色”足以成為引爆驚喜尖叫的“導火索”,然而,迎接我們的卻是一片空寂荒涼。

    橫穿素有“聚寶盆”美譽的柴達木盆地,單程近千公里,公路兩旁土地荒蕪一片,土質沙化嚴重,就連慣生於戈壁灘上的耐旱植物駱駝刺都難見蹤影。路不遠處的大片山體寸草不生,紅褐色的山土極為鬆軟,與“砒砂岩”一般無二,而後者早已被地質專家貶為“地球癌症”,不可能再有一絲生命跡象。

    記者在都蘭縣一處湖邊見到一棵紅柳,5米多高、30多釐米粗,當地人的一席話讓人心寒:前些年這樣的紅柳幾乎長滿了柴達木盆地,如今已被砍盡伐光,得跑上幾十平方公里才能找到一棵類似眼前這般粗大的紅柳。

    近年來,由於受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和人為破壞,長江源區植被及土地加速退化,冰川出現大面積萎縮,生物多樣性不斷減少。青海省環保局提供的最新資料表明,青海省森林覆蓋率僅為3.11%,為全國各省區中最低。目前青南(記者注:是“南”非“藏”)高原地區退化草場面積已佔全省可利用草場面積的46%,源區退化草地2.5萬多平方公里,其中10%已淪為“黑土灘”型次生裸地,鼠害面積達1.9萬平方公里,鼠害區每公頃高原鼠兔高達120隻、鼠洞1634個。

    長江源區的牧民對記者説,從崑崙山到沱沱河一帶,過去草原植被很好,近十多年來急劇惡化。記者沿途發現,相當數量的草場已經沙化,遠遠望去,白茫茫一片。大批羊群徜徉其中,四處啃食著殘留的草根。

    緊隨草地植被退化的是土地退化。先是草地植物衰退、植被稀疏、地面裸露,接著就是地面侵蝕、水土流失。與此同時,鼠害愈加猖獗,加速了“黑土灘”型次生裸地的形成。

    開採金礦和修路是造成土地沙化的另一原因。近年來,長江源區進入了大批淘金者和盜獵者,每年涌入源區的人員多達幾萬人,他們以最原始、落後野蠻的方式大量開採沙金,僅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就有340平方公里草場被開挖,草地嚴重沙化,舉目望去,到處是一堆堆大小不等的沙礫堆。據了解,源區沙漠化年均擴展2.2%,不包括大渡河流域、可可西裏和唐古拉山鄉地區在內,源區已有次生裸地約0.25萬平方公里,沙化土地0.6萬平方公里。

    草地退化,森林減少,鼠蟲害頻繁及亂採亂挖,源區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蝕由此加劇。目前源區8縣範圍內水土流失面積達3萬平方公里,通天河流域和沱沱河源頭區是“重災區”。當地人説,一待沱沱河上游雪山消融或降一點點雨,眼前的沱沱河水會更黃。目前,青海境內長江流域每年輸入長江的泥沙量1232萬噸,通天河直門達水文站年平均輸沙量已超過950萬噸,且不斷加劇。

    冰川是源區最潔凈的天然淡水資源,但近30年來,源區冰川不斷退縮,僅1993年至1995年因冰川表面減薄和末端退縮引起的冰川水資源減少量就在7億立方米以上。同時,源區多年凍土不斷退化,沼澤濕地縮小,比較70年代和90年代高原凍土圖發現,青藏高原多年凍土面積減少了一成多、達16萬平方公里。源區湖泊普遍萎縮,黑頸鶴等珍稀動物面臨滅絕的危險。

    就在源區草場及土地日益退化的同時,當地牧民的牲畜卻增長迅猛。青海省畜牧廳官員向記者透露,80年代統計表明:當時全省理論載畜量為4100萬個“羊單位”,約可養活3000萬頭只牲畜。而目前全省號稱牲畜量2100萬頭只,但實際上還有30%未如實上報,實際頭數應在3000萬頭只以上。此外,全省三分之一草場退化的同時,草場仍以每年200萬畝的速度繼續退化,而載畜量卻以每年3%的速度繼續增長!由於草場長期超載放牧,草層平均高度降低,優質牧草比例和産草量下降,雪災風險加大,災害頻繁不斷。

    3000多萬頭只載畜量,商品率每年卻僅為300萬隻!對此,青海副省長穆東升坦陳:“青海還停留于‘頭數畜牧業’而遠未達到‘效益畜牧業’的層面來!”受傳統觀念束縛,長江源區的牧民商品意識極低,儘管家中養了很多羊和牦牛,但家境依然窮困,他們慣以牲畜多少來衡量家財,卻極少以經濟價值考慮牲畜去留,任憑牲畜生老病死。源區一直“靠在國家財政的肩上”吃補貼,每人平均年收入僅800元。

    值得注意的是,面對長江源區脆弱的生態,長江源區的保護工作缺少科技支援。作為長江、黃河、瀾滄江三江發源地,青海有“中華水塔”之稱,然而在青海境內流經8縣一市的長江,卻僅有長委會設立的長江源區兩個水文監測站及格爾木市的一個水土保持監測點。除此之外,對長江源區的保護再無專門機構。到目前為止,國家從未作出硬性規定,要求科研人員到源區工作,更沒有相關行政編制和政策支援。因此,截至目前,尚無一名科研人員蹲守源區從事生態研究。

    《中國青年報》 2001年9月29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