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SOS!水質污染圍困“母親河”

    今年是我國《水土保持法》實施十週年,1989年12月26日施行的《環境保護法》也有十幾個年頭。從5月底起,由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等近20家新聞單位組成的“中華環保世紀行保護長江生命河”記者團從上海崇明島出發,沿江而上,對長江沿線的水土保持、環境狀況進行採訪。

    無語東流的長江,是我國第一大河,全長6300多公里,流域面積180萬平方公里,橫跨我國西南、華中、華東三大經濟區。長江養育了4億多華夏兒女。長江的安危,事關全中國的安危。一路走下來,記者卻發現,水土流失、環境污染等幾大問題正困擾著這條流淌了數百萬年的母親河。

    ■水土流失 令記者團目瞪口呆

    實施十週年的《水土保持法》明文規定:修建鐵路、公路和水工程,應當儘量減少破壞植被;在鐵路、公路兩側地界以內的山坡地,必須修建護坡或者採取其他土地整治措施;工程竣工後,取土場、開挖面積和廢棄的砂、石、土存放地的裸露土地,必須植樹種草,防止水土流失。在山區、丘陵區修建公路,在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中,必須有水土保持方案。

    繼中下游的洪水之外,水土流失被專家稱為長江的兩大“心腹之患” 之一。因此,7月份從湖北宜昌進入上游之後,記者團格外關注這一問題。

    裸露的坡面、崩塌的岩體、隨意堆放的砂石和棄土、漫山遍野的坡耕地……7月19日,記者團從涪陵前往重慶,進入從涪陵到重慶的渝涪高速公路後,眼前的一切讓記者團“目瞪口呆”。僅憑肉眼就能看見,由於水土保持設施匱乏,公路上已經發生多起滑坡事故,對公路行車安全構成較大威脅。

    投入近50億的渝涪高速公路分三期建設,一期工程于1998年就已開通,工程于2000年12月20日全線通車。這一全線通車已7個多月的高速公路,破開的山坡絕大多數裸露著,紅色土壤上清晰可見雨水沖刷的痕跡。山坡大都坡度偏高,有的接近垂直角,望之岌岌可危。高速公路主要的護坡措就是一面低矮的擋土墻,擋土墻上,是從坡面上滑落的碎石和土壤。

    “這是一個水土流失的典型案例。”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研究室尚莒城處長説。

    為進一步了解詳細情況,在“大部隊”按照當地政府安排進行採訪時,我們新華社一行4人組成一個小分隊重返高速公路,目標迅速“鎖定”渝涪高速公路58公里處的塌方。

    58公里處南側搭起了路障,雙車道變成了單車道,不出50米就有兩處較大面積的滑坡,20多個工人正在把地上的砂石往兩輛卡車上裝載,一個工人在半山腰上用鐵釬在敲擊石頭,坡面上是一道道鐵釬痕跡。

    現場施工負責人彭慶仲介紹,6月初的一場大雨誘發了這場滑坡,幾千方砂石頃刻間倒下,勢如破竹般地“衝破”擋土墻和排水溝,衝上了路面,影響交通安全。第二天,重慶交通工程開發公司的人趕到現場進行清理,清除坡面上大量仍可能隨時滑落的砂石。兩個多月共清理掉6000多方砂石。

    “我們已經投入了30多萬元,最多時人員達到四五十。工程還有一個星期左右結束。”彭慶中説。據悉,沿高速公路從華山隧道至重慶長壽的 30多公里,迄今已發生3起滑坡事件,另兩起的地點分別位於高速公路52.6公里處和62.2公里處。

    ■棄土直接衝進長江

    《水土保持法》明文規定,建設項目中的水土保持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産使用。

    情況遠非滑坡那麼簡單。記者在公路上還發現,公路約50公里處,十幾輛卡車一字排開,正在向南側的一個溝渠傾倒棄土;鐵山坪隧道東口南側,也堆放著大量棄土。

    “開發建設項目造成的水土流失往往面積不大,但強度極大,危害嚴重,治理恢復極為艱巨。”隨行專家説,“水土保持法早有規定,廢棄的砂、石、土必須運至規定的專門存放地堆放,不得向江河、湖泊、水庫和專門存放地以外的溝渠傾倒。”而在這裡,有法不依的現象絕非個別。記者在重慶涪陵區了解到,319國道涪陵段29公里的改造,也是在沒有做水土保持方案的情況下先期開工的。專家指出,我國人為造成的水土流失中,公路部門要比鐵路、水電工程更嚴重,渝涪高速公路絕不是一個單獨的現象。

    ■記者團向官員“發難”

    7月20日上午,在重慶市的情況介紹會上,記者團打破先彙報後提問的常規,改為由記者直接提問,記者第一個就高速公路的問題“發難”,負責公路建設的重慶市交通委員會有關負責人卻回答得支支吾吾,不斷辯解。

    會後,重慶市交通委員會主動提出要儘快和記者團再次進行溝通。當天晚上,在會議室裏,記者團和重慶市交通委員會的政府官員進行了對話。交委會的有關負責人搬出交通部的一些規定來向記者團“解釋”。

    “究竟是部門規章大,還是全國人大通過的法律大?”

    在記者團的反覆追問下,交通委員會的負責人終於表態今後要加強水土保持工作。

    重慶市水利局張崇慶處長説,水利部和交通部曾聯合下發了在公路建設項目中加強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但這份文件到了當地,卻因種種原因沒有被聯合轉發,結果只有水利局一家獨自轉發了這一文件。

    據悉,到2005年,重慶市公路通車里程將從目前的2.9萬公里發展到 3.2萬公里,高速公路將從232公里發展到680公里。

     “觀念如果不改變,法律意識如果不具備,渝涪高速公路的情況還將繼續重演。”專家指出。

    ■數千萬人  無法再飲長江水

    《環境保護法》第十六條規定,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對本轄區的環境品質負責,採取措施改善環境品質。

    第二十條規定,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農業環境的保護,防治土壤污染、土地沙化、鹽漬化、貧瘠化、沼澤化、地面沉降和防治植被破壞、水土流失、水源枯竭、種源滅絕以及其他生態失調現象的發生和發展,推廣植物病蟲害的綜合防治,合理使用化肥、農藥及植物生長激素。

    第三十二條規定,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在環境受到嚴重污染威脅居民生命財産安全時,必須立即向當地人民政府報告,由人民政府採取有效措施,解除或者減輕危害。

     雖然水土保持是這次採訪活動的主題,但是記者團的視野早已超越了這一界限。母親河的點點滴滴,尤其是水質污染更加引起了記者們的關注。

    多年前,長江正在變成黃河的警告就曾經讓無數中國人感到震驚,然而,震驚之後就沒了下文。

    而今當記者沿江而上,從入海口到武漢到重慶,一路親眼目睹這條母親河時,心情卻無法不感到沉重。長江水利委員會在1990年的調查表明,全長6300多公里的長江,已經在沿岸主要城鎮形成了至少560公里的近岸污染帶,數千萬人口的“飲水安全”受到直接威脅,一些水資源豐富的城市反而陷進 “缺水”的困境。

    在長江重慶萬州段,記者乘水文船採訪時發現,沿北岸分佈的20多個排污口,每天將這座城市40多萬人口産生的大量生活污水直排入江。北岸聳立百尺的危岩上,一個個排污口猶如瀑布一樣傾瀉而下,蔚然形成一道奇特的風景。據悉,萬州正在籌集資金建設水庫,以為40萬人提供新的飲用水源。

    和萬州一樣,長江沿岸主要城鎮都面臨著同樣的難題。長江水利委員會水資源保護局1992年的調查表明,上海、南京、武漢、重慶、攀枝花等 21個城市被調查的790公里江段中,已形成約560公里的污染帶。

    “隨著人口增加和經濟發展,長江水質近年來呈現惡化趨勢,估計現在的近岸污染帶要遠遠高於1992年的調查結果。最近,我們將馬上進行一輪新的調查。”長江水利委員會水資源保護局局長翁立達説。

    長江幹流近岸水域是沿江城鎮的主要水源地。據悉,沿岸的近500個取水口均已不同程度地受到岸邊污染的影響。不少城市被迫採用江心取水辦法以改善飲用水品質。一些本來水源豐富的地區已經被品質性缺水所困擾,不得不捨近求遠,花費鉅資尋找第二水源地,或者大量開采地下水。武漢、南通等地多次出現水廠因水質污染而被迫停止供水的現象。

    “雖然直面長江和嘉陵江,但是山城實際上是一個被水所困的缺水城市。”重慶市環保局水環境保護處廖世國副處長直言不諱,“重慶市主城區的飲用水源水質狀況較差,達標率低於國家標準。”

    重慶市環保局的一份調研報告指出,重慶主城區江段尤其是嘉陵江主城區江段,受城市污水的影響突出,水質相對較差,重慶主城區、涪陵和萬州等城市江段近岸水域已形成累計14公里長的超標污染帶。

    專家指出,長江流域是我國經濟發達地區,但在水污染治理投入方面卻長期低於全國平均水準。城市污水處理率低成為長江近岸污染帶形成的重要原因。僅以湖北為例,集中污水處理率只有11%,大量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放,不僅造成環境污染,而且給城市供水帶來極大困難。

    近岸污染帶,只是長江污染的一個縮影。專家發出警告,儘管長江水質目前總體上還算良好,但是總體趨勢正趨於惡化,具體來説是:小支流及流經大中城市的較大支流常年遭受污染,大多數大中型支流呈間續性污染,幹流岸邊污染帶在延伸。1999年長江流域3萬多公里的河長中,4類以上的河段佔總河長的20.8%,對於這麼一條大江來説,20%的江段水質為3類,已經是一個令人警醒的驚人數字。

    長江不是下水道!而長江不是下水道,又能是什麼呢?

    ■三峽水庫  會是一庫清水嗎

    《環境保護法》第十九條規定,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必須採取措施保護生態環境。

    第二十六條規定,建設項目中防治污染的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産使用。

    隨著2003年6月蓄水期的臨近,三峽庫區,無疑成為這次“長江行”活動記者們關注的一大焦點。

    根據國家要求,到2010年,重慶三峽庫區總體水質要達到二類,城市江段要到三類。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儘管做了大量工作,但是由於歷史遺留問題多、環保投入不足、水土流失嚴重等原因,重慶市水環境惡化的趨勢並未得到有效遏制,如不採取及時有效的措施,到2010年,三峽庫區總體水質不可能實現二類水質的預定目標。

    採訪中,專家們幾乎一致認為,隨著三峽庫區移民遷建安置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三峽庫區環境壓力日益加大,環境形勢將更加嚴峻。

    環境評價結果表明,在上游背景輸入以及重慶市排污總量不變的情況下,三峽水庫按175米蓄水時,重慶主城區江段控制點污染物濃度比建庫前升高34.5%,長壽江段升高117%,涪陵和萬州江段升高573%。

    由於沿岸城鎮排污負荷的增加,長江幹流重慶城市江段水質將超過三類水域標準,幹流其餘江段水質將超過二類水域標準。重慶主城區、長壽、涪陵、萬州的岸邊污染帶將變長變寬,泥沙淤積後的重金屬沉積和水上交通産生的油污染等,將使水污染成進一步加重趨勢。

    “和全世界其他大型水庫不一樣的是,三峽水庫上游有一座近3100萬人口的特大城市,更別提雲南、貴州、四川等省的眾多人口。”重慶市環保總局水環境保護處副處長廖世國説,“因此三峽水庫在環境保護和生態安全等方面自然面臨著巨大的壓力。”

    雖然近年來在水環境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重慶市的水體污染仍然較為突出,水環境形勢仍然嚴峻,主要表現為兩點:

    第一、污染物排放量大,處理率低。據統計,600多公里長的三峽水庫,排列著130多個排污口,去年重慶市廢水排放量近13億噸,其中工業廢水處理率為90%,達標率80%;城市生活污水處理率僅為7.4%;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71%;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僅為7.3%。

    在重慶市萬州區記者了解到,儘管城市污水處理廠已提上議事日程,但力度不夠,到目前為止,處理廠仍停留在前期工作階段,如不加快進度加緊建設,到成庫時,污水處理廠仍未建成,生活污水仍將不斷流入水庫,水質將受到嚴重污染。儘管重慶市已經規劃到2005年在庫區建設21座污水處理廠,但截至目前,大都仍是“紙上談兵”。

    第二、長江及其支流水污染較重。去年對長江、嘉陵江、烏江水質檢測結果表明,“三江”大腸桿菌、總磷、化學需氧量、非離子氨、石油類等 9項指標出現超標,其中大腸桿菌、總磷、化學需氧量超標比較普遍。“三江” 23個斷面中,有5個城區斷面屬於4類水質。由於各大中城市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的排放,使城市江段的污染較重,出現明顯的岸邊污染帶,致使城市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較低。次級河流和部分湖泊富營養化趨勢明顯。據對68條次級河流的監測,有63%的監測斷面不能滿足水域功能要求,部分次級河流水質為劣5類。

    重慶市環保局局長張紹志説,三峽工程建成後,將對重慶的水環境帶來影響,水污染問題將日趨突出。庫區將由流速快、流量大的河川變成流速變緩、滯留時間長、回水面積大的河道型水庫,水體稀釋自凈能力減弱,水環境容量降低,在排污量不變的條件下,水污染物濃度加重。

    三峽庫區庫底清理問題日趨緊迫。記者在庫區採訪時發現,包括衛生防疫清理、建築物清理和林地清理在內的庫底清理工作目前仍未被大多數區縣列入工作日程。

    “有關庫底清理方案偏重於解決水庫蓄水後的衛生防疫、航運等問題,是一個低標準的方案。”廖世國説,如果按照這一標準實施,三峽水庫到 2010年水質將不可能達到二類。

    船舶和農藥、化肥污染問題也不容忽視。三峽庫區船舶年産生活垃圾約3萬噸,其中入江8000噸,船舶生活污水、糞便年産約1800萬噸,含油污水 40萬噸,排放化學需氧量6000噸,石油類100多噸,三峽庫區農藥化肥污染、水産集中養殖污染、鄉鎮企業污染等也較為突出,加大了水體污染負荷。

    “隨著大量移民遷建安置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庫區環境壓力日益加大,三峽工程建成後,庫區水環境容量降低,環境形勢更加嚴峻。”陳光國説。

    從污染物排放到干支流污染,從庫底清理到船舶農藥污染,從森林覆蓋率到水土流失,三峽水庫面臨著重重夾擊。

    長江在呻吟!我們的母親河在呻吟!長江正在變成第二條黃河,正在變成沿線城市的“下水道”和“垃圾場”。長江“災難”正衝破法律底線,這是每個中國人都不能漠然視之的現實。

    

    《北京青年報》 2001年8月1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