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核危機與中國軍事對策

     伊拉克戰爭結束後,人們普遍認為美國的下一個戰爭目標很可能是朝鮮或者伊朗。

    從最近美國方面軍事部署調整的動態看,在海灣地區的美軍動作不大,主要是維持對伊拉克的佔領,部分兵力開始撤回本土和東亞。美國在南韓的駐軍開始向遠離三八線的基地重新部署,美國正積極尋求在東南亞和澳大利亞北部建立新的軍事基地。上述動態説明美國下一階段軍事行動可能在東亞地區展開。

    在中東地區,雖然美國在伊拉克的軍事冒險取得了暫時的成功,但拿下伊拉克後,美軍就面臨著應對敘利亞和伊朗,敘利亞和以色列在戈蘭高地問題上形成死結,如果美國軍事打擊敘利亞會激起阿拉伯世界廣泛的反對。既然美國拋出了“中東和平路線圖”計劃,自然在此期間內不便自己出面破壞中東和平。伊朗國力、軍力比伊拉克強大,美國“消化”伊拉克還需要幾年的時間,如果美國在此期間進行一場對伊朗的戰爭,一旦遭到失敗,則可能連伊拉克一起賠掉。所以美國近期對伊朗主要是利用伊朗改革派和保守派的矛盾進行內部瓦解,無論這一政策成敗與否,都需要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才能看出效果,美國政府內部有人認為,在這個“和平演變”期間內對伊朗採取軍事行動只能增強伊朗保守派的力量,這一點早就被很多事例所證實了。

    由此可見,朝鮮更有可能成為美國下一階段要對付的主要目標。

    朝鮮核問題的由來

    所謂“朝鮮核問題”,首先需要清醒地認識到,這是美國宣傳機器製造的一個名詞,被媒體廣為傳播之後成了熱點。

    就朝鮮核開發的能力而言,朝鮮並無獨立建造核反應爐的能力,朝鮮的核反應爐是前在蘇聯援助下建造的。朝鮮的幾座核反應爐的功率都不大,性能落後,難以支援朝鮮成為一個核大國。目前的情況是,朝鮮稱自己擁有核武器,有些國家在猜測朝鮮是否真正擁有核武器,或者有多少?曾經幫助朝鮮建設反應堆的俄羅斯專家説根本不可能。

    相比之下,日本的核反應爐數量、技術水準、日本儲備的核原料的數量都遠遠高於朝鮮。特別是日本不惜重金建造的增殖反應堆,作為發電用途絕對不經濟,唯一的好處是可以生産製造核彈的原料。如果是基於日本和朝鮮的核能力進行判斷,那麼無疑日本核問題要嚴重得多。然而,日本巨大的核能力卻沒有成為世界輿論關注的焦點,而朝鮮核能力弱小得多,反而被炒作得沸沸颺颺。這個矛盾的現象背後反映出美國對輿論的操縱和控制。在中東地區也是這樣,擁有核武器的以色列沒有受到任何核查,而至今沒有被查實擁有核武器的伊拉克卻反覆受到核查和軍事打擊。

    美國的對外政策一向奉行雙重標準,而且是非常短視的。美國對日本核能力的縱容,不但威脅著亞洲國家的安全,將來也可能會威脅美國自身。正如1941年的珍珠港事件一樣,美國賣給日本的廢鋼鐵和石油不但被日本軍國主義者運用在南京屠殺中國人,而且也被製成炸彈摧毀了美國的太平洋艦隊。但是,由於美國是個強國,美國政策的錯誤給弱小國家造成的危害遠比給自身造成的危害要大。

     “朝鮮核問題”的實質

    幾十年來,朝鮮半島一直處於對峙狀態,但基本維持了和平。但這個和平狀態不是天賜的,今天特別需要仔細分析其原因。

    蘇聯1949年就爆炸了原子彈,雖然比美國遠遠落後,但是蘇聯核彈的威懾,遏制了美國在朝鮮戰爭中使用原子彈的計劃。當美軍被中朝軍隊擊敗,狼狽後撤時,美國多次計劃使用原子彈襲擊戰場上的中國軍隊,但是最終由於害怕蘇聯報復而作罷。不但在朝鮮,在中國沒有研製出原子彈之前,美國曾經6次對中國進行核訛詐,但最終都因為顧忌中蘇同盟而失敗。特別是1958年金門危機,雖然中蘇關係已經開始惡化,但是蘇聯還是對美國的核訛詐提出了警告。

    1950年,中國被迫以主要裝備輕武器的軍隊出兵朝鮮,在清川江江邊擊退了美國軍隊。後來中國軍隊換裝了蘇式武器,朝鮮戰爭中雙方3年的拉鋸戰證明,三八線是美國和中、蘇、朝三方軍事力量的分界線。

    自1991年蘇聯解體以來,朝鮮半島的安全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一方面中、蘇與朝鮮的舊條約相繼失效,另一方面美國、日本、南韓的軍事同盟關係又逐步加強。這個趨勢造成朝鮮半島和平的天平開始傾斜。失去了蘇聯提供的核保護傘,朝鮮目前的選擇是保持了大量常備軍,然而大量軍隊長期維持戰備狀態又是朝鮮的國力難以承受的,所以朝鮮希望建立核威懾。

    無論朝鮮選擇哪種手段,靠朝鮮的國力都是無法單獨與美國、日本、南韓的力量抗衡的,朝鮮最終需要鄰國的幫助,一千多年來一直是這樣。

    美國的態度

    對於朝鮮核計劃,美國提出朝鮮首先放棄核計劃的要求。雖然美國也承諾給予補償,但是幾年來的實踐證明是靠不住的。從前一度炒得沸沸颺颺的美國援助建設“輕水反應堆”替代朝鮮原有反應堆計劃至今只是一個地基,朝鮮方面指責美國違反了協議,而美國找出千百種理由拖延,最近再不見美國官員提起了,只有南韓官員依然關注此事。

    美國一面提出朝鮮放棄核計劃換取和平的要求,一面又拒絕簽署美朝互不侵犯條約,這個自相矛盾的行為更使美國的承諾難以置信。特別是這裡包含著一個邏輯的悖論:當朝鮮沒有任何核計劃的時候,美國幾乎炸平了朝鮮的每一個村莊,幾十年來又一直在威脅朝鮮。

    即使朝鮮原則上接受美國放棄核計劃換取和平的要求,這個計劃操作上也非常困難。美國方面認為朝鮮即使暫時放棄核計劃,將來也仍然可能重新啟動核計劃,以提出更多的經濟要求,所以美國保守派認為只有佔領朝鮮才能最終解決問題。短期內,美國自然想恢復核查機制。但是這個聯合國核查機制剛剛在幾個月前在伊拉克被美國親手打爛,搞得名聲掃地。朝鮮方面認為:美國在伊拉克的行動證明了接受核查不但不能避免戰爭,反而成了戰爭的導火線。這是美國眼光短淺的對外政策製造的又一悖論。

    伊拉克戰爭的勝利給美國的戰爭機器注射了一針強心劑,美國目前越來越傾向於用戰爭手段解決問題。美軍自然不能指望朝鮮會像南聯盟那樣“打不還手”,所以美軍計劃撤退到朝鮮遠端火炮和短程火箭的打擊範圍之外。這一行動很可能是為一次小規模的空中打擊朝鮮核設施的軍事行動做準備。但是,即使是這樣有限的軍事行動,其後果仍然有可能變得非常嚴重。

    由於美方突襲的目標是核設施,很可能造成切爾諾貝利事件那樣嚴重的污染,中國、俄羅斯首當其衝。無論美國是否使用核彈,這種對核設施的攻擊都跨進了核戰爭的門檻。以後朝鮮的反擊和美國的報復都可能使戰爭升級為中小規模的核戰爭,對美國來説可能是一次核“911”,對朝鮮來説可能則是主要城市遭受全面核打擊。

    中國的對策

    筆者以為,如果發生朝鮮與美國的軍事衝突,中國很難置身度外,因為朝鮮半島是一座通向中國的“橋梁”。

    要遏止這一地區可能發生的戰爭,周邊國家如果採取威懾行動,則可能包括常規力量與核力量兩方面。威懾行動可以分為三個層次:(1)力量;(2)使用力量的決心;(3)自身防護能力。

    美國在朝鮮半島每年都進行大量軍事演習,即使沒有發生危機,中國也應該加強自身的軍事力量。

    1950年朝鮮戰爭初期,美國方面在對中國支援朝鮮的決心問題上曾經有過嚴重教訓。但是美國汲取了教訓,對於1999年科索沃戰爭中的“58”轟炸中國使館事件,一些輿論認為這是美國方面對中國的一次試探。對於類似的事件,如果中國沒有回答,那麼美國方面就會對中國保衛自己的決心做出錯誤的判斷,可能會造成更大的危機。

    從地區軍事力量對比看,恢復平衡是打消美國任何入侵的念頭的要點。眾所週知,朝鮮只同中國接壤,任何外國軍隊在朝鮮的存在都是對中國的威脅。美國朝鮮戰爭期間就在朝鮮半島部署了戰術核武器(“誠實的約翰”對地核火箭和原子炮),因此所謂“朝鮮半島無核化”在美軍撤出朝鮮半島之前根本就是一句空話。

    如果“朝鮮核問題”引起一場戰爭的話,那麼多年以後人們只會記得這場戰爭的結果,而不是起因。正如今天已經沒有多少人記得豐臣秀吉入侵朝鮮的理由。人們只會記住戰爭的結果:或者中國出兵援朝,趕走了入侵者,保衛了自己的安全;或者朝鮮被外敵佔領,中國的安全受到長期威脅。中華民族能夠在世界上屹立5000年而不倒,正是因為我們的先輩採取了積極的應對之策。(新民週刊 白馬)

    

美軍對朝實施海上核打擊可能使用的武器

     隨著朝鮮問題的升級,美國最近不斷對朝鮮發出武力威脅,美軍方為此也制定和正在制定多種打擊朝鮮的軍事計劃。由於地理環境的特殊性和作戰的高難度,一些軍人分析人士認為,不排除美國從海上對朝鮮實施有限的戰術核武器打擊。剛剛出版的2003年7月號《艦船知識》雜誌詳細介紹了美國海軍戰術核武器的狀況。全文如下:

    美國參議院5月20日同意廢除已經實行了10年的低當量核武器研究與發展禁令,從而為美國政府開發研究小型核武器打開了方便之門。儘管美國民主黨一些議員表示,取消這一禁令將加劇軍備競賽,使得核戰爭爆發的可能增加,但也無法抵檔住美國軍方和軍火商的利益。

    冷戰時期的美海軍戰術核武器

    在美、蘇對抗時代,所謂美、蘇均勢,可以看成是蘇聯佔優勢的陸基戰略核武器對美國佔優勢的海基戰略核武器之間的均勢。即蘇聯第一次打擊力量和美國第二次打擊力量之間的平衡。美國陸、海、空三軍都擁有核武器,但是部署在美國海軍核潛艇上的戰略核導彈一直是美國國家安全最重要的支柱之一,是美國核武庫的頭號大棒。冷戰時期,美國海軍戰術核武器的用途主要是保衛其戰略核武器的生存能力,並作為戰略核武器的補充。

    1991年,根據《限制戰略武器條約》,美國海軍宣佈從軍艦上撤裝了核炮彈、核炸彈、部分巡航導彈的核彈頭等核武器。但該協議並未規定徹底銷毀這些彈頭,該協議還包括限制在海底部署核水雷等核裝置的內容。(同樣,前蘇聯從防空導彈上撤掉的核彈頭也未銷毀。)但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基本喪失了對美國的約束力,可以説,只要美國有實戰需要,其海軍很多現役武器都可以迅速恢復核戰鬥力。

    美海軍對戰術核武器的新認識

    在局部戰爭中,遠射程、大當量、多彈頭戰略核武器往往不適合用於有限核戰爭,或者説不適合在地形狹小、周邊環境複雜的地區作為威懾武器使用。二戰時美軍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擲的2萬噸當量原子彈雖然是作為戰略武器使用的,但在今天的技術條件下,戰略核武器的當量一般都在數十到數百萬噸,有的甚至上千萬噸,其破壞力和污染範圍有時會遠遠超過局部戰爭的範圍。在核大國與核力量相對弱小的核國家作戰時,雙方都需要做核戰爭準備,而又都希望儘量避免戰爭升級時,戰術核武器又成了重點考慮的對象。

    1991年海灣戰爭以來,美國發展的高精度常規武器的打擊效果甚至超過了核武器,而其附帶殺傷又較小。許多這樣的精確打擊戰例支援了核武器無用論的觀點。高精度常規武器確實可以替代一部分核武器,但並不能完全取代核武器。應該看到,高技術兵器精確打擊的效果是針對一般的點目標而言的,以前很多核武器為了打擊加固發射井一類的目標,由於無法提高精度,只能增大當量。但是特別堅固的深層地下目標,高技術常規武器仍然無法達到戰術核武器的破壞力。

    美國軍事力量需要在全球範圍內部署,兩次對伊拉克戰爭都證明美國進行一場大規模戰區戰爭需要至少半年以上的準備時間,進行兵力調動、後勤運輸、戰場準備等等。美國目前的常規軍事力量還不能在全球範圍內擊敗突然出現的、大量的常規目標。特別是當美軍主力已經投入到某一戰區的時候,其他戰區更加空虛。只有戰術核武器才具有這樣的面殺傷能力戰略機動性。

    幾種過時的戰術核武器

    美國陸軍和空軍也都擁有大量戰術核武器,核地雷、核炮彈、核炸彈、核導彈等等,爆炸當量從幾千噸到幾十萬噸都有。和陸基、空基戰術核武器相比,海基戰術核武器有自身的優勢,特別是在前沿部署方面。核大國在敏感的國家和地區部署軍隊時,一方面要儘量避免引起當地人民對核武器的反對,一方面要顧及多邊條約和協議的限制,另一方面還要考慮到非戰鬥狀態下戰術核武器的安全性,所以即使在盟國境內陸上基地部署戰術核武器也要冒很大的風險。在戰爭初期還可能受到對方特種部隊的襲擊(很多國家特種部隊都有類似的規定,即在執行任務中發現敵方核生化武器時應該自動終止當前任務,不惜代價消滅之)。所以從安全性角度看,在軍艦上部署的海基戰術核武器是最安全的。軍艦不但能不斷機動,利用自身火力保衛自己,有良好的偵察、通信、指揮、控制系統,而且能最大限度靠近敵方海岸,縮短反應時間,對防備突然發生的大規模戰爭有重要意義。

    美國海軍武器庫中大量的戰術核武器是冷戰時期的産物。可以分為核炸彈、核炮彈、核深水炸彈、核魚雷、核火箭、核對空、對地導彈等幾種。

    空對地核導彈:AGM-12型核小鬥犬空對地導彈,最大射程16.5千米,飛行速度M2.4,彈重372千克,無線指令制導。1960年研製,1963年裝備部隊,A-6,A-7攻擊機發射。

    艦對空核導彈:標準2防空導彈,可以裝備W81型核彈頭,24千噸當量,用於攔截前蘇聯核戰鬥部的遠端反艦導彈,或攔截常規遠端反艦導彈的飽和攻擊。也可以打海上和陸上目標。美海軍的“黃銅騎士”等老式艦對空導彈也有核彈頭。

    核深彈:“阿斯洛克”火箭助推核深彈,Mk17戰鬥部,射程9~10千米殺傷半徑3~9千米。“薩布洛克”潛對潛核導彈,當量14噸,射程40~56.5千米,殺傷半徑6~8千米。W-55核深彈,當量500~1000千克。此外,還有MK90等幾種飛機投擲的核深彈。

    核炮彈:203毫米核炮彈,100噸TNT當量,裝備老式火炮巡洋艦。

    上述幾種戰術核武器有的是由於冷戰時期和蘇聯進行軍備競賽中遇到技術瓶頸而不得不借助核戰鬥部,現在隨著高精度常規武器發展,已經沒有實用價值了。有的由於發射工具的退役,也無法在戰爭中使用了。但上述武器的低當量核戰鬥部仍有可能用於改裝在其他新型武器平臺上。

    B61(Mk61)核炸彈的發展

    這種核炸彈從1961年10月開始研製,1967年1月開始大量裝備美國海、空軍。這是一種戰略、戰術兩用核武器,採用模組化設計,可選擇從300噸到34萬噸不等的爆炸當量。到目前為止已經發展了11個型號。其中3型、4型、10型是戰術核武器,共600枚左右;7型是戰略核武器,共750枚。10型、11型是1990以後研製的。

    不同型號的B61彈重在300~550千克之間,除空軍的B52、B1、B2B、F-15E、F16等飛機外,B61還可由美國海軍的F-14D,F/A-18,AV-8B投擲。

    最新的11型是戰略/戰術通用型,1995年8月開始研製,1996年2月在阿拉斯加進行試驗,1997年1月正式投産。該型號是在7型(戰略型)基礎上研製的,同時還生産改裝套件,以便把庫存的7型彈也改裝為戰略/戰術通用型。11型的一個顯著特點是不用降落傘,而採用彈機翼,以獲得更好的精度,其投擲精度為200米。

    11型的戰鬥部由厚鋼殼保護,可以鑽入36米岩石和泥土爆炸。很明顯,該型彈是針對堅固的地下工事而設計的,五角大樓稱之為“地堡核彈”。由於11型彈穿透力不足,克林頓政府並未給予重視,但小布希政府態度完全相反,曾計劃2003年度撥款4500萬美元繼續研製。五角大樓的專家認為,儘管B61-11核彈46米的穿深無法和GBU-28等常規鑽地炸彈20米的穿深相比,但由於核戰鬥部巨大的破壞力,即使沒有穿入地下掩體內部爆炸,也可以從整體上破壞地下建築物的結構,並把它深埋在地下。從理論上計算,距地面6米以下爆炸的核彈,其對地下目標的破壞力相當於地面爆炸的10倍。就是説一枚鑽地的戰術核武器的破壞效果可以達到戰略級核武器地爆的破壞力,而其造成的放射性污染相對較少。現有的B61-11重量為550千克,五角大樓計劃把彈重增加到2270千克,希望能達到25米的穿深。

    B61所以能得到持續的改進,得益於其模組化的結構設計。美國軍方一直希望能得到一種微型核武器,保持核武器得威懾價值和破壞力,又不受大型核武器的使用限制。但由於美國1994年通過了限制微型核武器研製的法律,所以新開發一種微型核武器障礙很多,在B61上做文章可以以改進的名義繞過法律障礙。B61-11戰略/戰術用途通用的設計,以及對原有7型彈的改裝,可以看出美國對核武器用途認識的變化。

    2003年度核潛艇改裝

    2002度美國國防報告中提出一項“轉變彈道導彈核潛艇任務”的計劃。2003財年,美國海軍將撥款10億美元,用於改裝4艘彈道導彈核潛艇,使每艘核潛艇可以發射150枚“戰斧”巡航導彈,並兼有運載特種部隊的能力。這一改進,使以往很難在局部戰爭中發揮作用的彈道導彈核潛艇變成了一種“武庫艦”。使美軍有能力向某一戰區隱蔽集結一支常規打擊力量。從1991年以來的幾次戰爭看,這4艘彈道導彈核潛艇裝載的400600枚“戰斧”巡航導彈足以提供戰爭初期第1輪空中打擊的火力,而且是更加隱蔽和突然的。

    “戰斧”巡航導彈本來就是作為戰略核打擊兵器研製的,可以搭載W80.型核彈頭,冷戰結束後,美國為B61型核炸彈研製的改裝套件也可以用來改裝W80型彈頭,根據需要調節爆炸當量(數百噸20萬噸),以便打擊戰略目標和戰術目標。因此,“戰斧”巡航導彈已經變成一種戰略/戰術通用型核打擊兵器。這一點往往被前幾次戰爭中高精度常規武器的出色表現所淹沒。與多彈頭的彈道導彈相比,單枚核彈頭的巡航導彈當量較小,反應更靈活,更適合打擊分散的軍事目標。無論美國海軍此改裝計劃的最初意圖如何,至少上述潛艇改裝計劃同時也大大提高了美國海軍進行有限核戰爭的能力。

    從核武器誕生以來,國際社會對核武器的認識經歷了20世紀50年代流行的核武器萬能論和20世紀60年代以後的核武器無用論兩個主要時期,上述觀點實際都是建立在美、蘇兩大國的戰略需要上的。

    冷戰結束後,世界核力量平衡已經被打破,隨著美國在彈道導彈防禦技術方面的進步,將越來越降美國低通向核戰爭的門檻。最近美國國會通過的發展微型核武器的法案,以及美國軍方在戰術核武器方面的大量工作,預示著未來可能出現一種全新的核戰爭:不是以警告為目的少量投射核武器,也不是全面摧毀對方大城市和戰略目標,而是大量對軍事目標使用低當量的戰術核武器。

    美國海軍戰術核武器在未來局部戰爭中可以發揮有限核威懾、有限核訛詐、打擊敵方從海上或陸上發動的大規模突然襲擊、打擊敵方特別堅固的地下目標、製造大規模電磁破壞等方面有重要的意義。

    在冷戰結束10多年後的今天,中國作為一個大國,面對巨變中的國際形勢,應該重新審視核武器對國家安全的作用,為保衛國家安全做好準備。(作者:李克峰)原載《艦船知識》雜誌2003年第七期。(艦船知識網路版)

    中國網 綜合2003年06月17日


朝鮮曾扣留美國偵察船(圖)
韓朝和平與和解進程在艱難中前行
美日韓就朝鮮核問題舉行會談
美“鷹派”代表人物警告 對朝核設施動用武力
美國防高參稱不排除對朝鮮核設施進行轟炸的可能性
美揚言閃電襲朝鮮 朝鮮發出嚴厲警告
“北方界線”埋下禍根 朝韓海戰可能再次爆發
朝中社稱如美繼續威脅朝鮮將不得不擁有核遏制力
朝鮮抨擊美國增強駐韓美軍勢力為“發動戰爭的前奏”
美國調整朝鮮半島駐軍 其中暗藏三大玄機
美國“鷹派”向朝鮮發出戰爭威脅
美代表團結束對朝訪問 朝鮮承認已擁有核武器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