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泠一:如何度量長三角

    過去一年,關於長三角協作與發展的問題,再度成為大家討論的熱點。

    長三角熱的背後是市場力量的推動。近十年來,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的角度來看,出現了許多有利於加強長三角地區經濟合作的重要變化。例如江浙滬地區企業實力的增強、市場規模的擴展;交通與通信基礎設施的突飛猛進;貿易壁壘的減少;資本市場和勞動力市場的發展,要素流動性的增加等等。

    當然,長三角經濟合作的加強也受到兩省一市政府的大力推動。從2001年開始的兩省一市常務副省長(市長)經濟發展座談會,已經成為每年一次的例會,繼前兩年的杭州和揚州會議以後,今年將在上海舉行。會議討論基礎設施、環境保護、旅遊、資訊化、西氣東輸等重要問題的地區間協調和合作。從某種意義上來説,長三角地區的新一輪合作已經啟動。

    為了推動長三角地區的經濟合作進一步發展,當前亟需研究以下兩個問題:

    過去我們習慣把長三角看成是一個地理的概念,或者是地理概念與行政概念的結合。從上海以300公里為半徑劃圓,可以到南京,包括江浙滬的15個城市。但是為什麼半徑只是300公里而不是更大一些,譬如説500公里呢?如果以500公里為半徑,可以包括溫州和安徽沿江的部分城市。但是多大的半徑才是合適的?恐怕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多少帶有一定的主觀性。從人員與産品的流動性來看,也許比距離更重要的是時間。隨著交通設施的改進,長三角內從一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所需要的時間大大縮短了。例如從上海到杭州,原來乘火車需要大約4小時,現在走高速公路只要大約2小時,今後如果有了磁浮鐵路線或其他高速鐵路線,滬杭間的旅程有可能縮短到20分鐘。也許有人會問,在新的條件下,長三角所定義的範圍能不能更大一些呢?

    從長三角經濟學的角度來考慮問題,也許更合適的做法是根據經濟聯繫的緊密程度來定義長三角地區。我們可以從産品貿易、資本和勞動力流動等方面來考察經濟聯繫,把經濟聯繫特別緊密的地區定義為長三角經濟合作區。當然説經濟聯繫特別緊密或不緊密,是一個比較的概念。對於如此定義的長三角經濟合作區,區域內的經濟聯繫要顯著地比區域外的經濟聯繫更加緊密。這樣來定義長三角經濟合作區的一個好處,是不會把與區內經濟聯繫緊密的某些部分排除在定義之外。當然要按經濟聯繫來定義長三角,首先要通過資料和統計分析方法來度量這种經濟聯繫。這是所要討論的第二個問題。

    長三角區域合作已經談了許多,可是目前為止還沒有大家公認的度量這种經濟聯繫的統計方法和指標體系。造成這種現象的部分原因,是目前我國統計部門所公佈的統計資料,都是按行政區域統計的,有關不同區域之間的經濟聯繫的資料非常少。在這種情況下,關於長三角地區經濟聯繫的分析,尤其是定量分析,很難深入。我知道日本的經濟學家市村真一教授,為研究中國地區間投入産出表,花了許多年的時間。聽説去年這一研究成果已經出版專著,可是我想書中所用的資料可能已經比較陳舊了。所以我建議,把度量長三角地區經濟聯繫的有關統計資訊、統計分析方法和統計指標的研究,作為今後合作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值得指出的是,長三角作為世界公認的第六大城市群,目前正處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期。長三角間的內在聯繫、經濟互動和資訊交流,已經開始形成國際影響。如果未來一段時期裏,尤其是2010年上海世博會前,長三角能夠形成若干實質性合作機制,那麼它的示範作用將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曹敏 整理)(王泠一:上海社會科學院)

     國際金融報2003年7月7日


長三角率先旅遊一體化 16城市共建無障礙旅遊區
江浙滬加快互融互通 長三角衝刺“世界都市圈”
長三角“矽谷”扎堆 企業互相競爭損失慘重
提升長三角區域競爭力 蘇浙滬科技合作挺向縱深
中國擬建長三角金融區 央行正起草可行性報告
長三角五大城市居民收入差異成因分析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