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資訊中心:中國經濟內在上升動力強勁

    受非典衝擊,中國經濟再次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現在,上半年過去了,中國經濟情況怎樣?下半年趨勢如何?今起本報與國家資訊中心聯合推出"2003宏觀經濟年中分析"系列報告,從財政、金融、投資、消費、地區與行業經濟以及世界經濟發展趨勢等方面,對中國經濟的走向進行全方位分析。

    "宏觀經濟年中分析"今年的首份報告認為,儘管有非典的衝擊,但中國經濟依然保持高增長、低通脹和國際收支順差的發展態勢。相比往年,今年的就業形勢和農民增收問題很嚴峻。下半年應在確保非典疫情不反彈的前提下,儘快恢復正常經濟秩序,實行"擴大就業優先、金融政策穩定、遠近目標兼顧、投資調控有方"的宏觀調控政策。

     上半年:經濟快速發展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

     從上半年經濟運作的實際表現看,非典疫情衝擊雖然使中國經濟蒙受了不小損失,但並沒有改變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基本格局。

     1、黨中央、國務院採取果斷措施控制疫情並對受衝擊較重行業的支援政策減輕了非典的不利影響

     非典疫情發生後,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從容應對,採取果斷措施,一手抓防治非典,一手抓經濟建設。由於政策措施得力,全國上下共同努力,抗非典工作迅速扭轉了被動局面,疫情較快得到控制。對非典期間受損較大的行業及時出臺了各種援救政策,行動之快深得民心。總體上,疫情發生後國內經濟社會保持穩定,工農業生産基本上順利運轉。 4、5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雖然分別比上月減慢2個和1.2個百分點,但1至5月累計,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仍然高達15.9%,比上年同期高出4.3個百分點,佔國內生産總值一半以上的第二産業增加值仍然處於高速增長區間。中國政府應對危機的能力得到國際社會肯定,絕大多數跨國公司和著名投資銀行對中國經濟前景保持樂觀預期。

     2、中國經濟當前處於擴張期,強勁的經濟內在上升動力部分抵消了兩大衝擊的負面影響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衝擊來臨時,我國經濟恰好開始進入收縮期,經濟增長自身存在內生性減速趨勢,對外來衝擊的抵抗能力較弱。從去年開始,我國進入新一輪經濟快速增長的擴張期,內需外需增長率逐季提高,現實經濟增長率逐步向潛在增長率水準靠攏。特別是今年一季度GDP增長9.9%,增幅達到近6年來的最高水準。已達10萬億元的經濟總量巨大擴張慣性能夠抵抗較大外來衝擊。較高的外匯儲備水準使中國應對國際油價波動的能力增強,充足的産業供給能力和雄厚的財政實力也為抗擊非典提供了堅實的物質、資金保障,因而,兩大衝擊未能改變經濟快速增長的基本態勢。

     3、社會投資全面復蘇,投資增長動力機制開始轉換

     我國政府連續實行6年的積極財政政策對自主性增長機制的引導已見成效,累積政策效應釋放今年更加明顯。從投資來源看,前幾年一直是國家預算內投資增幅高於投資總額增幅。2002年1至11月份,國家預算內投資增長41.6%,投資總額增幅為28.6%。今年這一格局出現變化,1至4月份,國家預算內投資增長21.4%,投資總額增長44.2%。其中,自籌資金、國內貸款和外商直接投資分別增長45.3%、52.9%和53.0%,明顯高於政府投資增幅,投資增長的動力機制已經開始從政府投資為主向企業投資為主轉換。5月份國有及其他經濟類型固定資産投資同比增長34.5%,反而比4月份加快5.6個百分點。其中更新改造投資增長48.9%,比上月加快24.5個百分點,表明企業進入設備更新加快期。1至5月份固定資産投資同比增長31.7%,居近年來的歷史高位。我國社會投資自主性增長機制的初步形成是我國抵禦兩大衝擊的主要有利因素。

     4、雖然居民消費需求受非典直接衝擊很大,但消費結構升級仍是我國國內支柱産業高速增長的最大動力

     2002年以來,我國城鎮居民住房、汽車、旅遊、消費類電子通訊産品、教育和文化體育休閒等主要消費熱點持續升溫,消費結構升級的長期趨勢逐步確立,引導房地産、汽車、電子、通信、旅遊等行業增速加快,並帶動機電、化工、冶金、建材、交通運輸、電力等一大批關聯産業走出低谷。消費結構升級成為拉動中國經濟保持快速增長的持久動力。非典對消費需求的負面影響是暫時的、有限的,支撐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基本因素沒有改變。1至5月,全國轎車銷售68.63萬輛,同比增長82.75%,私人購車比重明顯上升。即使在非典疫情影響較大的5月份,全國限額以上批發零售企業的汽車和電子通訊器材等商品銷售繼續保持高速增長,分別為61.6%和63.3%。1至4月份商品房銷售額增長46.6%,房地産開發投資同比增長33.5%,銷售增幅高於投資增幅13.1個百分點。

     5、非典對投資的結構性矛盾起了"逆調節"作用

     當前,社會投資積極性得到恢復,投資需求增長很快。1至5月份,全國新開工建設項目(不包括房地産開發、城鄉集體和個人投資)34343個,同比增加7270個,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12252億元,增長68.7%。投資資金供應比較充足。1至5月份,固定資産投資累計到位資金13443億元,同比增長46.3%。地方政府加快城市化建設的熱情不斷升溫,雖然出臺了控制過快、盲目開發土地的有關政策,但全國土地開發面積增長仍然較快。1至4月份,全國累計完成土地開發面積3964萬平方米,同比增長41.1%。在投資高速增長中,投資領域結構性問題進一步顯現。部分地區出現了房地産投資增幅過高、結構不合理、土地供應過量、價格上漲過快的現象。一些高耗能的工業産品超常發展;個別地方在政府保護下盲目開工一些生産能力超出市場需求的熱門項目;有些國家明令禁止的"五小"工業又死灰複燃。而且,這些過度投資中很大部分依靠銀行貸款,一旦市場需求變化,商業銀行不良貸款比例又會重新上升。

     值得注意的是,非典疫情對不合理的經濟結構並沒有起到正向調整效果,相反卻出現了"逆調節"現象。政策上鼓勵加快發展的社會服務業、旅遊業、交通運輸業等行業恰恰是受非典衝擊最大的行業,一季度出現投資增長過快、希望適當調控的行業反而受非典衝擊相對較小。因此,非典雖然使總體經濟增長率略有回落,但沒能解除投資中的結構性隱憂。一些産業投資高增長,既有前幾年設備更新投資增幅過低,導致今年設備集中更新升級的恢復性增長合理因素,也有低水準産能過度擴張的不合理因素。因此,對投資領域各行業結構性問題需要進一步深入調研,必須在保護和鼓勵投資合理增長的同時堅決控制盲目建設和低水準重復建設。

     下半年:應實行"擴大就業優先、金融政策穩定、遠近目標兼顧、投資調控有方"的調控政策

     下半年,國際國內有利於我國經濟保持較快增長的因素較多,如果非典疫情不出現反彈,非典對我國經濟發展的衝擊將主要反映在二季度和三季度,四季度有望逐步減弱。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保持穩定的情況下,初步測算,國內生産總值二季度增長8.3%,三季度增長7.5%,四季度增長7.8%,全年經濟增長率約為8.3%左右,高於去年8%的水準。全年居民消費價格溫和上漲1%左右,進出口貿易仍可實現150億美元左右的順差(比去年減少150億美元),但城鎮登記失業率可能略為突破4.5%的調控目標。

     非典疫情發生後,出現了經濟增長率回落,但投資增速反而加快,投資結構性矛盾更加突出的新情況。制止經濟增長率回落的短期目標與提高投資增長品質的長遠目標存在一定矛盾,增加了宏觀調控的難度。根據上半年經濟形勢分析和下半年經濟走勢預測,針對當前就業、投資方面的突出問題,建議下半年採用"擴大就業優先、金融政策穩定、遠近目標兼顧、投資調控有方"的宏觀調控政策。

     1、實行就業優先的調控政策

     (1)今年財政增支減收因素較多,但在下半年資金安排上仍要堅持就業優先政策。財力再緊張,也要確保已出臺的一系列擴大就業的政策措施落實到位。建議公職人員加薪計劃下半年暫不執行。政府出資,動員企業和社會,聯合組織開發社區新的公益性崗位,幫助下崗失業人員以及因疫情影響失去工作的人員再就業。

     (2)在確保疫情不反彈、按需有序的原則下,組織好農村勞動力進城務工。清理和取消對農民工的歧視性政策和不合理收費,非常時期對城市需要的返城民工不應再增加他們的體檢費等新的費用負擔。要切實保護農民務工合法權益。制定農民務工權益保障法,保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嚴懲拖欠農民工工資行為,保證其合法勞動收入。

     (3)應指導和幫助受衝擊較大的行業制定重振計劃。為疫情過後迅速恢復原有就業崗位和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做好資訊、培訓、資金等多方面扶持工作。

     (4)應出臺一些非常時期減少失業的特別措施,引導和適當干預企業的裁員行為。應要求正常生産的企業在非常時期不能裁員。對受影響半停産的企業,鼓勵採取減薪不減員的辦法,企業與職工共度難關。對堅持不裁員的企業,確實無法按時足額繳納社會保險費時,應允許企業延緩一段時間繳納失業保險費,緩繳期間不收滯納金,也不影響職工享受各項社會保險待遇。

     (5)確保民營企業也能享受就業方面優惠政策待遇。鼓勵民營企業更多吸納下崗失業人員、高校畢業生和農民工。

     2、 保持鬆緊適度的金融政策,提高經濟增長對就業的帶動作用

     今年上半年,居民儲蓄過快增長,造成了廣義貨幣M2增長過快。同樣,儲蓄存款的過快增長對商業銀行形成加快發放貸款的現實壓力。同時,外匯佔款增長過快造成基礎貨幣投放較多。面對廣義貨幣、貸款規模和基礎貨幣增長偏快的被動局面,為防範遠期通貨膨脹率上升,央行頻頻發行短期票據,實行正回購操作,使基礎貨幣投放速度急劇下降,已經由去年底的11.9%下降到5月末的5%,由此造成我國國有獨資銀行超額儲備率降至3.5%,比上年同期低4.1個百分點;股份制銀行超額儲備率為4.3%,比上年同期低7.6個百分點。由於隔夜拆借市場不發達,我國的商業銀行需要4%至5%的超額儲備率應付日常的資金交易。中央銀行可能動用存款準備金率這一作用較強的貨幣政策工具。如果存款準備金率由目前的6%提高到8%,必然將影響商業銀行未來幾個月的貸款增加,企業存款水準可能下降較快,結果可能是狹義貨幣供應量增長率較快下降,但廣義貨幣供應量增長率受居民儲蓄高增長影響而下降有限,貨幣流動性進一步下降。

     當前,國際上存在世界性通貨緊縮趨勢,我國生産資料價格增幅開始明顯趨緩,居民消費價格剛剛扭轉負增長局面,從價格水準變動趨勢看,維持目前鬆緊適度貨幣政策仍有較大操作空間。要吸取日本1994年對經濟形勢和通貨膨脹率走勢判斷失誤使擴大內需前功盡棄的教訓。我國目前經濟增長需求結構中存在投資、消費一強一弱的結構性偏差,如果消費需求不能有效啟動,新增生産能力過剩將導致長期通貨緊縮壓力。從遠期看,我國通貨緊縮的壓力大於通貨膨脹壓力。

     在非典對經濟增長與就業的負面影響尚未完全釋放的情況下,為保證經濟增長對就業的帶動作用,今年下半年和明年,貨幣政策的總量操作不宜繼續採取緊縮舉措。建議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應保持相對穩定,將工作重點轉向調控貸款結構上。

     (1)中央銀行的貨幣總量政策應保持相對穩定。當前,貨幣供應量增長過快的是廣義貨幣,而與居民和企業的有效需求相對應的狹義貨幣增速相對較低。貨幣流動性下降對經濟增長不利。而貨幣供應量政策調控方向應是努力將全年狹義貨幣供應量增長維持在18%左右,適當控制廣義貨幣供應量的增長,提高貨幣流動性水準,使貨幣供應更多滿足經濟增長的實際需要。儘管一些行業和地區存在投資"過熱"現象,但這並非總量問題主要是結構問題,不能採取總量收縮的方式來解決。因此,為避免貨幣供應與貸款投放的大幅波動,調整存款準備金率政策出臺時機選擇要慎重,正回購的公開市場操作力度要適當。

     (2)加大結構政策調控力度。更多采取對金融機構的"窗口指導",配合投資政策導向,積極引導貸款投向,促進投資結構調整。區別對待東部與中西部地區。我國地區間經濟發展存在嚴重的不平衡。建議賦予各個大區分行更大的自主權,允許中西部大區分行掌握更大的貸款利率下浮空間,東部大區分行掌握更大的貸款利率上浮空間,促使不同地區的官定利率更快地趨近市場真實利率水準,為利率市場化的最終實現做準備。

     (3)採取有效措施鼓勵擴大對中小企業的貸款業務。要考慮儘快出臺允許和鼓勵專為中小企業服務的中小銀行發展的政策。進一步擴大對中小企業的貸款利率浮動幅度,以便提高商業銀行增加中小企業貸款的積極性;進一步發揮票據市場對中小企業的支援作用;繼續運用再貸款支援農村信用社和城市商業銀行等中小金融機構,引導信貸資金流向,擴大中小企業融資;降低準入門檻,鼓勵民間資本和外資入股中小商業銀行,擴充中小銀行資本以及大量建立中小商業銀行。

     (4)採取綜合措施,適度分流居民儲蓄。我國居民儲蓄的高增長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客觀上起到對社會保障補充的"社會穩定器"作用。但居民儲蓄不能有效向消費分流、向投資轉化。不僅不利於我國內需不足問題的解決,也使商業銀行的經營風險不斷加大。我們要重視居民儲蓄高增長的負面作用,充分考慮其特點,適度分流。短期內,可以對儲蓄利息收稅採取累進稅制,即儲蓄金額越高,適用稅率越高,還可允許商業銀行對大額儲蓄(如50萬元以上)收取一定比例的服務費。此外,還應通過金融工具創新,允許經濟發達城市或地區發行市政債券、具有特許經營權的公用事業債券等,為居民提供安全性、流動性和盈利性匹配較好的投資産品。

     (5)進一步完善結售匯制度,適當放鬆匯率的浮動範圍。當前,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對我國還是利大於弊。但是,應充分利用國際收支形勢良好、外匯儲備規模快速擴大的有利條件,著手考慮對現行"釘住匯率"制度進行調整,適當放鬆人民幣匯率的浮動範圍,以緩解來自國際社會的壓力。同時,要繼續完善結售匯制度,進一步擴大企業意願結售匯的範圍,使更多外貿企業保留現匯帳戶,以緩解匯率政策與貨幣政策之間的衝突。

     (6) 高度重視銀政合作中無抵押授信額度過大的風險問題。針對國有商業銀行體制改革不到位導致的放貸無序競爭的實際情況,建議銀監會下半年對當前銀政合作中無抵押授信額度過大的風險問題進行專項檢查監控,及時出臺相關控制措施,制止地方政府利用銀行資金盲目開發土地的行為,防範出現新的信貸風險。

     3、進一步放開社會投資領域,嚴格控制盲目投資和低水準重復建設

     下半年可在分行業調研的基礎上提出調整投資結構的分類指導意見,對不符合國家産業政策的低檔次、重污染、高能耗、高水耗、市場飽和、地方保護性投資項目和"形象工程"、"政績工程"要運用經濟、行政手段堅決控制,金融機構切斷資金供應渠道,土地管理部門停止土地供應,環保部門加強環保標準審查監督。投資主管部門要主動發佈在建投資項目資訊,引導投資方向。控制不合理投資可以保護社會投資的長遠積極性,提高投資品質和效益,改善投資結構。

     同時,要更好地發揮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儘快出臺投融資體制改革方案,向民間資本開放過去由國有經濟壟斷的投資領域,鼓勵和引導國內社會投資以多種方式,參與經營性基礎設施、環境保護、社會發展等方面的項目建設。可轉讓部分收費公路及橋梁、港口、電廠、軌道交通、供水、供氣、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的股權、經營權,收回一部分前期國債投資,以投入新的公共基礎設施項目。對製造業中提升産業結構、技術進步明顯、有利於促進就業、市場前景廣闊的投資項目要加大政策支援力度。鼓勵融資方式創新,擴大對中小企業、民營企業信貸支援。同時,加快國債項目實施進度,適當調整國債使用方向,國債和預算內投資要加大對公共衛生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繼續對改善農村生産生活條件、擴大就業、西部開發等方面的項目給予傾斜,加大對東北等老工業基地的支援力度。

     總體策劃

     王長勝(國家資訊中心常務副主任)

     張偉弟(上海證券報副總編輯)

     課題負責人

     范劍平(國家資訊中心經濟預測部副主任)

     趙嘉國(上海證券報編輯部主任)

     課題組成員

     鄒民生、張學穎、祝寶良、王遠鴻、胡少維、傘鋒、祁京梅、張峰、王碩、朱明、李若愚、周景彤、董月仙

    《上海證券報》2003年7月1日

    


溫家寶:中國經濟今年增長7%是有把握的
福布斯總裁:中國經濟騎上自行車 不能稍有停頓
世界更加看好中國經濟
今日美國報:非典後的中國經濟“像火箭一樣上升”
中國經濟抗風險能力驚人
非典影響明顯 5月中國經濟增速趨緩但有亮點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