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建國:內需不足主要是服務業不足
齊建國

    很多學者都認為,需求不足仍然是當前經濟運作中的主要矛盾。例如,認為價格持續下降是由於需求不足造成的;民間投資增長緩慢也是內需不足造成的;經濟增長速度達不到潛在增長能力水準同樣是內需不足造成的。但我認為,籠統地説我國當前的內需不足是有問題的。我們需要對形成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及其結構進行深入的分析,才能夠有針對性地採取有力的政策措施解決擴大內需的問題。

    最終消費的物質面需求不足的問題並不明顯

    1979~1997年,中國的國內市場商品零售總額實際年均增長率為8.2%,低於同期GDP增長速度,但那時國內市場沒有內需不足問題。1998~2001年,國內市場商品零售總額實際年均增長率上升到10.5%,大大高於同期GDP增長速度兩個多百分點,2002年前三季度國內市場商品零售總額實際平均增長率降低為9.5%,但仍然比GDP增長速度高1.6個百分點。既然1997年以後的社會零售商品總額的增長速度已經不僅快於1997年以前,而且比GDP增長速度還要快近兩個甚至兩個多百分點,因此,我們不能認為國內市場對物質産品的需求存在不足。這一點,完全可以從2002年的市場上得到印證。2002年前三個季度生産資料銷售比2001年同期增長了12%;2002年1~8月份汽車生産202.8萬輛,進口8.08萬輛,出口2.65萬輛,銷量為207.6萬輛。銷售量大於産量。汽車生産廠家已經沒有庫存。2002年1~9月,北京市轎車銷售量近20萬輛,超過2001年的總和近一倍。通訊類産品的銷售量增長率均在10%以上。這樣的需求增長率是難以用需求不足概括的。

    物質産品供給過剩的重要原因是當代技術進步太快

    與發達國家類似的發展階段相比,我們在工業化過程中處於第二代以高速度、規模化為特徵的勞動“稀疏型”製造業技術向全世界大規模擴散的環境中,工業製造技術不僅僅成百倍地提高了生産效率,而且對勞動力的需求強度大幅度降低。由於我們的製造業中大量應用的那些替代勞動力的機器設備和軟體主要是引進的,製造這些技術設備和軟體所需要的大量高品質勞動力就業,以及生産和再生産這些高品質勞動力所需要的就業,都留給了發達國家。這是作為第四代工業化國家面臨的難以克服的兩難課題。因為我們不引進這些技術設備,我們的産品就沒有國際競爭力,犧牲效率換取就業的所謂發展勞動密集型加工業的戰略只在工藝的局部才有意義,在整體上,我們無法用低價勞動力來取代雖然價格昂貴但效率更高的機器設備。從這個意義上講,物質産品過剩是時代技術發展的必然,我們無法抗拒。

    有效需求不足在很大程度上是結構原因造成的

    從凱恩斯的收入-需求理論來看,需求是收入的函數。在總量上,隨著收入水準的提高,存在著邊際消費傾向下降的趨勢。從中國的實際情況來看,在實物消費品層面上,我們的每人平均實物商品消費量與發達國家相比尚存在很大差距,大多數居民也許還沒有達到邊際消費傾向下降的水準,他們對物質産品的需求依然十分旺盛。但正是這大部分人(農民和城鎮低收入階層)的收入水準增長相對很緩慢。這大部分居民的消費主要集中在物質産品領域,對服務業等無形産品的消費能力很低。與此同時,大量剩餘勞動力從第一産業和第二産業中游離出來後,由於我們存在城鄉之間的就業戶籍制度障礙,他們難以順利進入第三産業。這也許是可以解釋為什麼中國的第三産業增長速度一直低於GDP增長速度的原因之一。

    在GDP的分配中,貨幣收入不斷向少數人集中,他們的邊際消費傾向下降,他們的收入增量中用於儲蓄的比例日益增加。他們的消費主要在城市。而城市由於設置了阻止農村勞動力進入的過高的門檻,使得城市勞動力成本被高估,這不僅降低了城市低價服務業的有效供給,同時也降低了高收入者尤其是普通市民對服務業的需求,結果是制約了服務業的發展,從而降低了經濟增長速度。

    從前述三點分析可以得到啟示,有效需求不足在很大程度上是結構原因造成的。在結構層面上,隨著經濟市場化的深入,産品結構已經不是需求不足和過剩並存的主要因素,因為企業對市場的反映已經足夠快,産品結構的調整已經變成企業的自覺行為。結構層次的問題已經主要反映在更深入的收入分配層次,更高的産業結構層次,更具政策性的國民收入使用結構層次,更具體制性質的城鄉結構層次,更具制度性的所有制層次等方面。

    例如,收入分配結構的不合理,導致基尼系數日益上升,邊際消費傾向下降;産業結構不合理,第三産業增長緩慢,導致經濟增長的就業彈性下降;國民收入使用中積累率過高,消費比例過低,導致最終消費需求不足;城鄉結構不合理,以戶口控制為基礎的二元經濟結構被強化,致使城市勞動力成本被高估,服務業有效供給不足,有效需求也不足;所有制結構不合理,使得非國有經濟,尤其是私營經濟發展受到限制,抑制了就業和增長。因此,要解決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不是僅僅依靠擴張性的財政和金融政策增加政府國債投資這樣的簡單的措施所能夠實現的。事實上,市場經濟條件下,有效需求不足與生産過剩是矛盾的統一體。生産過剩是技術進步和生産力發展的結果,而需求不足是制度性結果。生産力總是要發展的,我們只能通過不斷地進行制度創新,調整各個層次的結構,適應和引導生産力發展方向,從而促進經濟發展。 (作者單位:中國社科院數技經所)

    經濟參考報 2002-12-4


厲以寧:要充分重視內需不足問題
張軍擴:內需不足的結構性根源及對策
中國的內需將對全亞洲起關鍵作用
專家縱論減稅與擴大內需:結構性調稅勢在必行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