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于軾:從火車司機到經濟學家
劉正山

    茅于軾先生以經濟學隨筆為刀鋒,深刻地探究、揭示生活中無處不在卻又非常重大的問題,被人們尊稱為“經濟學界的魯迅”;他被美國Marquis世界名人錄和英國康橋國際傳記中心選為世界名人......

    在鮮花與掌聲的背後,鮮為人知的卻是,茅于軾在46歲左右才開始學習經濟學!而此前,他曾經當過火車司機!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他被學界排斥在外!他坦言:“我被國內經濟學界承認,也就是最近幾年的事。”

    1.從火車司機做起茅于軾于1929年1月14日出生於南京的一個世家。他的父親是中國早期從海外留學歸來的著名鐵路運輸專家茅以新,而他的二伯父茅以升,就是那位寫進了中學課本裏的著名橋梁學家。

    茅于軾的早期,可以説是繼承了父業。他于1950年從上海交通大學機械系畢業,被分配在齊齊哈爾鐵路局。他的第一份工作是開火車的司機。然而,他極其上進,工作很努力,業績非常突出,很快就被提升為技術員、工程師。1955年,他被調到北京鐵道科學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從事機車車輛性能研究。1958年他被打成“右派”,文革時被抄了家,家人受虐待,自己被趕到山西。

    但就在那個混亂的年代裏,茅于軾仍做了許多很有價值的科研工作,他用控制論原理討論機車牽引熱工動態性能;用概率論作了機車牽引熱工試驗的誤差分析,建立了鐵路道口事故的概率論模型;還應用變分法推導了列車牽引中的能量方程。但在這時,茅于軾的研究仍然局限在鐵道工程學的領域之內。

    2.年近50學經濟茅于軾是在1975年左右開始學習經濟學的。他為什麼對經濟學突然感興趣了呢?70年代初,他參與了兩個項目的論證與評估工作:一個是青藏鐵路線的立項論證;另一個是鐵道部當時要淘汰蒸汽機機車,改用內燃機車。在項目論證過程中,他意識到經濟學的重要性,並以一個講求實事求是的工程師的眼光,認識到經濟學是要研究資源的約束條件下求得效益最大化的問題。而他深厚的數學修養更使他一下子領悟到,經濟學的本質在數學上就是數學規劃問題。非常巧合的是,就在這一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給了線性規劃的創始人康托羅維奇等人。茅于軾在那個閉塞的學術環境裏,從一開始就抓住了經濟研究的世界前沿問題,這卻是他當時所不知曉的。在此後的幾年裏,他潛心構造自己的經濟學世界。

    但在當時,傳統的政治經濟學是國內的主流經濟學,而茅于軾所學習的是被稱之為“西方經濟學”的知識,面臨的阻力和壓力都很大。更重要的一個問題是,一個將近50歲的學習機械出身的老先生,轉行學習新知識,難度可想而知。但是,茅于軾有一套獨特的學習方法。他學東西,並不注重做題,或者那些學習技巧,而是注重對定理的深刻理解。一些重要的理論,自己再發現一遍。學習一個原理,除了要知道它在什麼情況下是成立的,還要找出它在什麼情況下是不成立的,也就是説找反例,這樣才能真正懂得它。現在的教科書大多存在重大缺陷,通常只講述什麼是對的,而不討論什麼是錯的。

    而實際上,很多重要的科學發現,都是推翻前人的結論而得出的。比如初中物理就講授的歐姆定理,非常簡單,但直到現在,真正透徹懂得的人並不多。事實上,一個人會不會被電擊死,不光是要看電壓,還跟人當時的心情有關,因為人的心情影響電阻的大小。又如,至少三分之二以上或者90%以上的報紙將百分比用錯了。如某篇文章説,“根據調查,主觀上感覺自己很快樂的人只有31.89%。”作者錯在不必要地用了過多的位數。正確的説法應該是,“主觀上感覺快樂的人不到三分之一”。還比如説,某村莊“今年增加了120人”,這種説法也是有問題的,“今年”到底是從哪一天到哪一天?就是靠著這種最簡單的,最常識的,但是最直接的思考方法,在閉關鎖國的情況下,他于1979年導出了擇優分配原理。他認為,擇優分配原理實際上是經濟學的一個支柱,也可以説是經濟學的脊梁骨,因為經濟學就是研究資源配置的,這個原理直接解決了資源配置問題。1981年,他參加了美國經濟學家克萊因在頤和園舉辦的計量經濟學研討班,到這時,他才正式地接觸到了現代經濟學。此後,他進一步地閱讀西方經濟學文獻,並和自己的想法參祥印證,更加堅定和完善了原先的構思。

    茅于軾先生以經濟學隨筆為刀鋒,深刻地探究、揭示生活中無處不在卻又非常重大的問題,被人們尊稱為“經濟學界的魯迅”;他被美國Marquis世界名人錄和英國康橋國際傳記中心選為世界名人……

    3.被“經濟權威”拒之門外20世紀80年代初,為了爭得一個更好的經濟學研究氛圍,茅于軾申請調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技術經濟所,但遭到拒絕,因為他不是學經濟出身的。後來,他又同社科院的經濟研究所商談,還是被拒絕。到1985年,他終於被調到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當時的所長是李慎之。

    當問及那兩個研究所拒絕他的真正原因的時候,茅于軾的反應很平靜。他説,國內學術界存在這樣一個問題———不能樹立一個流派,也就是説不服別人,自己搞一套。美國也好,歐洲也好,特別是歐洲,就有很多學派。怎麼會形成學派呢?有一個人作出某個理論,馬上就有人響應,然後就建立研究所,跟著做。中國經濟學現在有20年或者説15年的歷史了,但現在看不出形成什麼學派了。

    其實,更重要的原因,茅于軾沒有説———在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儘管國家的改革開放政策已制定,但在經濟理論上仍然受傳統政治經濟學的教條所束縛。主流經濟學派仍然否定市場機制的作用,把西方經濟學視為異端。茅于軾發展或者説是倡導的經濟學,是同主流經濟學不相容的。難怪他被拒之門外!

    4.“耳順”才成“家”

    到中國社科院美國研究所工作,可以説是茅于軾學術生涯上的一個轉機。他有如魚得水的感覺,因為那裏的研究環境很寬鬆。他的主要工作是研究美國經濟和中國經濟。茅于軾稱,在社科院美國所10年是他進步很大的10年。

    1986年,茅于軾作為福特基金會資助的學者,在哈佛大學進行了為期一年的訪問研究。他用經濟學家的眼光看問題,“無時無刻不在思考,美國為什麼如此富有?”這些思考的一部分結果,體現在茅于軾撰寫的、1993年出版的《生活中的經濟學———對美國市場的考察》。這本書旨在引導讀者自我思考,體會出自己能掌握的經濟學來,獲得了極大的成功。茅于軾的隨筆從此也一發而不可收拾,在《南方週末》、《經濟學消息報》等報刊上,都可以經常讀到他的新作。

    在學術研究的同時,茅于軾一直不遺餘力地從事引介現代經濟學前沿知識、推動中國經濟學的現代化和國際化的事業。他從1987年起就擔任中國留美經濟學會的國內聯絡員,協助學會在國內普及現代經濟學理論,出版過許多圖書雜誌,其中比較流行的除《現代經濟學前沿專題》之外,還有一套《市場經濟學普及叢書》。

    1993年茅于軾從中國社科院退休,與其他4位經濟學家共同創辦天則經濟研究所,定期舉行學術討論會,請國內外水準高、有創見的學者講演,進行實事求是的討論和批評,做到暢所欲言,“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從此,中國主流經濟學開始注意茅于軾,開始承認他是經濟學家。國外學界也開始關注茅于軾,他被美國Marquis世界名人錄和英國康橋國際傳記中心選為1993—1994年度世界名人,入選1997年出版的《中國人的道德前景》,于1999年獲ATLAS基金會辦法的該年度AntonyFisher國際紀念獎。

    5.將辭去天則所理事長職務最近幾年,茅于軾將主要精力投入到公益事業,如在山西成立扶貧基金,開展小額貸款;在北京成立以扶貧為宗旨的保姆學校。這些,《南方週末》、《北京青年報》等媒體都作過大篇幅的詳盡報道。為了這些事業,他逐漸偏離了純粹意義上的學術研究。但他對自己近年來沒有再致力於去寫關於《擇優分配原理》那樣專業的經濟學書籍並不覺得遺憾。他認為他要為社會提供最為需要的東西,普及經濟學知識,讓中國人更快地致富。

    茅于軾説,他追求的效用最大化是快樂的最大化。通過自己的努力能讓別人快樂,正是他自己的快樂。他還表示,因為精力太有限的緣故,最近將辭去天則經濟研究所理事長的職務。他打算將精力集中在扶貧等事業上!

    《國際金融報》 2002年11月22日


茅于軾:地方保護主義錯在哪?
茅于軾:我反對炫耀性消費
茅于軾“四問”中國資訊産業
茅于軾:“窮國”為什麼錢多得花不完?
茅于軾:誰妨礙了我們致富
茅于軾:民營經濟發展關鍵是突破軟約束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