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聲俊:世界糧食安全問題不容忽視  

     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過程中,各地區發展不平衡的問題顯得格外突出,與此相對應,關係到億萬人民的基本生活的糧食安全問題仍在困擾著許多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阻礙了經濟的增長,加速了環境的退化,並加劇了世界政治經濟形勢的不穩定。 

    全球每天兩萬多人死於饑餓

      在1996年舉行的首次世界糧食首腦會議上,與會各國首腦曾經提出“人人享有獲得安全而富有營養的糧食權利”的口號,並確立了2015年將世界饑餓人口減少一半的目標。為實現目標,饑餓人口每年必須減少2200萬。然而,事態的發展卻不盡人意。在今年6月10日舉行的第二次世界糧食首腦會議開幕前夕,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公佈的統計數據表明,過去的5年裏全球饑餓人口每年只平均減少600萬,還不到規定目標的28%。目前世界仍有7.77億饑餓人口,平均每天有兩萬多人死於饑餓。

    從世界穀物的供求情況來看,未來的糧食安全形勢亦不容樂觀。過去5年裏,世界穀物産量呈逐年略降態勢,2001—2002年度的預報産量比1996—1997年度的19.3億噸減少2300萬噸,而2001—2002年度的庫存總量則比上一年度減少8.7%。 

    2001年9月4日到6日在德國波恩舉行《實施世界可持續糧食安全會議》,與會專家們也得出了同樣結論,並認為,當前糧食安全問題還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發展中國家膳食結構差。從1996—1998年,世界上許多發展中國家膳食總熱能澱粉食物佔的比例在70%以上,微量元素和蛋白品質不足,膳食營養品質差。

    ———重點缺糧地區形勢嚴峻。世界有35個國家的6000萬人面臨著糧食緊急狀況,其中有16個國家由於嚴重自然災害、內戰或衝突,需要國際糧援,特別是阿富汗的2500萬人口更急需國際糧食援助。

    ———世界糧食可供量減少。2001年度世界穀物庫存量佔消費總量的比例預計為16.5%,低於FAO規定的17%—18%的標準。其中,5個主要穀物出口國(美國、歐盟、阿根廷、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的穀物庫存量佔世界消費量的比例,由1998年的1.22%,降低到1999年的1.2%,再降到2000年的1.18%。 

    影響世界糧食安全的主要因素

      1、經濟全球化加劇,對發展中國家隱藏著風險

    經濟全球化在對世界糧食安全帶來好處的同時,也會對世界糧食安全、特別是對廣大貧窮的發展中國家帶來很大的危機。在不平等的國際貿易和糧食産、銷分佈結構不均衡的條件下,佔據優勢地位的工業化國家一方面千方百計運用貿易自由化的武器佔領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國內市場,另一方面又不斷地加強國內農業保護,提高市場壁壘,嚴重限制了發展中國家對發達國家的市場進入。因此,怎樣引導經濟全球化和貿易自由化有利於低收入的發展中國家及其低收入階層的居民,特別是考慮對他們的糧食和食物營養狀況、以及對自然資源的影響,是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重要課題。

     2、科技創新加快,技術差距加大

    當今世界,農業資訊技術、生物工程、遺傳科學等高新技術迅速發展,加大了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技術差距,使發展中國家更處在競爭力薄弱的落後地位。這就是説,伴隨著技術的變化和進步,如果沒有相應的政策和制度的轉變作保證,世界上貧困而不得溫飽的人群將會被進一步拋在後面。

    3、自然資源退化,水資源短缺嚴重

    目前廣大發展中國家自然資源退化嚴重:土地沙化面積猛烈擴大,水源污染嚴重,持續乾旱頻頻發生。自然資源的退化導致貧困化加劇,而貧困化加深又促使自然資源退化愈烈。特別是世界性水危機成為制約糧食生産發展的致命因素,令人擔憂。從1996年到2000年,嚴重乾旱的國家由28個增加到46個,加之水資源浪費導致土地退化,有4.5億畝土地不同程度鹽鹼化。

    4、健康和營養惡化,生産能力喪失

    目前廣大發展中國家,多達8億人營養不良,每人平均從糧食等食物消費量中攝取熱量低於2200千卡的國家多達33個,還有大量人口患有地方病、傳染病等。特別是目前全世界大約有3600萬人受艾滋病病毒感染,其中95%發生在發展中國家。在非洲受這種疾病的影響,勞動力減少量達10%到26%。眾多貧困人口的健康和營養惡化,導致生産能力和生産機會的萎縮和喪失。

    5、城市化迅速擴大,貧困人口增多

    世界城市化率迅速提高,城市人口比重不斷增大。據世界銀行統計,2000年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為46.1%,比1990年提高了2.5個百分點,比1980年提高了6.4個百分點。目前,城市化的發展趨勢還在不斷加強,就業困難和失業人群必然增加城市中貧困而不得溫飽階層人群所佔的比例,同時加大了世界糧食的不安全因素。

    6、農業結構不斷轉化,小生産者越來越陷入困境

    在歐、美糧食主産國,農戶經營面積不斷擴大。以美國為例,1970年全美擁有2949個農場,平均規模為2271畝;到1998年,美國農場數減少到2192個,平均規模增加到2641.5畝。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農業和糧食多是小生産者,處於重重困境中,成為世界糧食風險的主要原因之一。

    7、政府管理缺陷,市場功能不全

    在當今世界上,特別在許多發展中國家的糧食生産、銷售管理存在缺陷,流通效率不高,宏觀調控不善,加之糧食市場功能不健全,資源配置不合理,市場供應不及時等原因,致使大批貧困階層居民無糧食安全保障。

    此外,全球氣候異常以及局部地區戰亂頻繁,也對世界糧食安全形成了威脅。在剛剛過去的上世紀末,世界上有30—40個國家處於衝突之中,受害人口高達數億之眾。僅據提供資料的23個國家的數據,從1990年到1997年間,各種衝突對這些國家農業造成的直接損失即接近550億美元。

    如何保障發展中國家糧食安全

    如何保障發展中國家的糧食安全,有關專家提出以下對策。

    注重人力資源。對於作為農業和糧食生産要素的人,要確保其健康,以不斷增強其勞動能力;同時,還要對農業生産者進行必要的教育,普及農業和糧食科技,提高其素質。

    創造就業機會。目前,世界上發展中國家有70%的貧困人口生活在農村地區,絕大多數人口依賴農業提供就業機會。1999年,世界發展中國家在農業中就業勞動力比例高達56%,其中非洲更高達67%以上。在這種情況下,優化生産資源、擴大農村就業具有重大、迫切的意義。這包括農業生産和非農業經濟活動與服務,如農具修理、産品加工、技術與生活服務等。通過這種措施,促進農業及農村的全面發展。另外,因城市人口增加迅速,農村還可為安全的城市生活提供多種服務。

    改進市場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發展中國家能夠利用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市場機遇的程度最終取決於市場競爭力。這需要改進包括市場、技術、通訊、倉儲、運輸等基礎設施建設。自由競爭市場的發展連同公共機構和基礎設施,對發展中國家尤其是農村地區有效地消除貧困、保證食物安全並全面提高生活品質可發揮重要作用。

    加強研究和推廣適用技術。加強研究和推廣適用科學技術對滿足未來糧食需求將發揮日益重大的作用。除了常規適用技術之外,現代生物科學、能源、資訊及通訊技術的發展能為貧困階層提供新的機會,提高他們的糧食安全水準。但是,這只有在政策的引導下才能實現。政府應給予小農業經營者和貧困者選擇的機會。此外,還要增加對扶貧性農業技術研究的投資,促進建立生態農業、挖掘傳統農業的潛力。

    優化自然資源管理。其重點應該包括:保護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減少酸雨,防治沙化,減輕“三廢”污染;保護和節約用水,克服水資源的緊張;加強施肥管理,使之既能增加農業生産又能為後代保護好環境;促進自然條件劣勢地區的持續發展,使投資獲得較高報酬率。此外,還要注意兩點:一要確保財産的權益;二要對某些措施採取集體行動。由於對自然環境的投入需若干年後才能得到回報,因此要保護農民在這方面的投入能得到相應的權益。

    提高政府管理效率。糧食安全政策和計劃的實施離不開高效的政府管理,這包括法規健全、公共管理務實、尊重和保護每個人的權利等。政府和各社會團體間的緊密合作是解決問題的有效辦法之一。當前阻止和解決衝突、消除自然災害、消除腐敗是政府為保證糧食安全必須採取的重大緊急措施。

    健全國內和國際貿易及宏觀經濟政策。在考慮當今全球貿易系統、合作發展、債務和宏觀經濟政策時,要促使發展中國家有效地參與全球性的農業貿易協商,使其更好地進入發達國家的市場。要增加發展性援助,特別是對農業和教育的扶持。同時,要減輕貧困階層的債務。

    世界糧食專家還認為,為保障發展中國家實現糧食安全,需在如下關鍵領域進行投資:水利、農村道路、農業科研、清潔水供給和教育。據統計,1997年發展中國家在這5大領域共投入了414億美元,佔總開支的1.5%。如繼續維持這個水準,預計至2020年5大領域的投入應佔總開支的1.0%—3.0%。到2015年,發展中國家每年農業所需總投資為1804億美元。其中,包括糧食等農産品儲藏、加工和基礎設施等。具體而言,初級農業為933億美元,儲藏與加工為417億美元,基礎設施400億美元。

    迄今,全球為糧食安全進行了不懈的奮鬥,已經給人類創造了較高的生活品質和較大的經濟效果。但是,在今天的世界上,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裏,糧食安全問題仍然存在,民眾營養不良問題尚未解決。不久前結束的世界糧食首腦會議提出,到2015年將8億饑餓人口減少一半。要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各國政府和國際社會的共同努力。(丁聲俊國家糧食局研究員、北京工商大學教授 )

     經濟日報2002年08月01日


糧食安全至關重要
杜青林:中國政府確保國內糧食安全
WTO框架中的中國糧食安全
我國糧食安全存在四個隱患
糧食安全 不可忽視
糧農組織總幹事呼籲保證發展中國家糧食安全
專家解析“糧食安全”問題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