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掖:建設節水型社會 實現可持續發展

中共張掖市委書記 李希 張掖市人民政府市長 田寶忠

張掖地處甘肅省河西走廊中段,全市轄五縣一區,總面積4.2萬平方公里,是絲綢之路上聞名遐邇的綠洲和全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橫貫而過的全國第二大內陸河———黑河,是全市126萬人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母親河,是全市工農業生産和發展的血脈。全市90%以上的國內生産總值依靠黑河産出。張掖是典型的資源缺水地區,每人平均水資源量、畝均水量分別為全國平均水準的75%和29%。長期以來,水資源的供求矛盾一直是制約張掖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加上用水結構不合理、水資源配置不科學,造成水資源利用率低。黑河流域生態恢復與重建,不僅是事關流域內水資源開發可持續利用、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大局,也關係到整個西北地區,乃至華北地區生態系統保持與改善的大局,關係到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國防建設的大局。

要加快張掖發展,實現黑河流域可持續發展,根本出路在於對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2002年3月,水利部確定張掖市為全國第一個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2002年12月26日,水利部和甘肅省政府正式批復了張掖市節水型社會試點實施方案。我們的總體思路是:以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統攬全局,全面實施工業強市、産業富民、推進城鎮化進程三大戰略,全面進行灌區節水改造,開展以水權為中心的用水管理制度改革,形成政府調控、市場引導、公眾參與的節水型社會運作機制,構築與水資源相適應的經濟結構體系,力爭到2004年形成節水型社會的雛形,2010年基本形成節水型社會框架。

建設節水型社會,最根本的保障措施是對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全面推進工業強市、産業富民、推進城鎮化進程三大戰略。通過加快二、三産業的發展,努力減輕農業和土地對有限水資源的壓力,全面提高水資源的承載能力。最基礎的保障措施是節水工程建設,按照國務院批准的《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規劃》,三年內完成投資15.3億元進行灌區節水改造,使幹、支、鬥渠的高標準襯砌率由36%、40%和27%提高到70%、60%和50%,渠係水的利用率由50%提高到60%以上,節水2.55億立方米,完成黑河分水目標。最關鍵的是建設以水權為中心的用水制度改革,主要通過運用行政、工程、技術、經濟等手段,培育和強化公眾節水意識,建立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水價體系,形成完備的管理體制、運作機制和法制體系,為建設節水型社會提供保障。

兩年來,張掖市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工作進展順利。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力度不斷加大,依託我市水能、礦産資源優勢,集中做好電、煤、鎢三篇大文章,從根本上改變我市工業短腿的現狀,而且開局良好。全面落實了禁止開荒、禁止移民和禁種高耗水作物的“三禁”政策。大力推進了城鎮化進程,加快二三産業發展,減少了農業人口。在國家的大力支援下,灌區節水改造建設步伐加快,積極推進了以水權為中心的用水制度改革,普遍健全了農民用水者協會,為農戶配發了水權證。同時,大力組織開展了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宣傳,使全社會節約用水觀念和節約用水意識明顯增強。關愛黑河,保護生命之水,共建綠色家園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節水型社會試點建設已初現成效。通過結構調整和用水制度改革,降低了水消耗,提高了水資源的利用率,確保了黑河分水目標的實現,促進了張掖經濟社會的發展。

實踐證明,建設節水型社會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國利民的大好事。我們將大力發展以農産品深加工為主的龍頭企業,調整種植結構,實現産糧大市向草畜産業強市的跨越。抓緊做好建設節水型社會的各項基礎工作,切實加強建設節水型社會所必需的工程調控基礎。我們堅信,在水利部和省委、省政府以及全社會的共同關心努力下,張掖作為全國第一個建設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必將為張掖的建設和發展描繪出更加絢麗的篇章,迎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經濟與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美好明天!

《市場報》 2003年10月10日


張掖:節水鋪就小康路
張掖緣何要節水
張掖市:節水型社會掀起結構調整潮
張掖市建立節水型社會成績喜人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