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掖市建立節水型社會成績喜人

    位於河西走廊中部,巴丹吉林沙漠和騰格裏沙漠南部邊緣的張掖市,在過去的一年中通過對水資源優化配置和水權制度改革,積極探索走節水型社會之路,打造節水型經濟新模式,實現了試點區域內生産、生活、生態用水的平衡,並使水資源走向商品化,取得了良好的節水成效。張掖市的實踐得到了水利部和甘肅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肯定。他們的實踐,也為下一步在甘肅乃至全國更大範圍內建立節水型社會積累了經驗。

    張掖是一個典型的缺水地區。這裡每人平均水量和畝均水量分別只有全國平均水準的75%和29%。但張掖市又集中了黑河流域92%的人口和83%的國民經濟用水量。這裡的用水狀況直接影響中游和下游、經濟和生態的水量消耗分配關係,左右著中、下游生態系統演變走向,特別是對內蒙古額濟納綠洲的興衰關係密切,因而被形象地比喻為黑河流域生態用水的“調控器”。

    2002年初,國家水利部正式將甘肅省張掖市確定為全國第一個農村節水型社會試點地區。張掖市則選擇臨澤縣梨園河灌區和民樂縣洪水河灌區展開試點。擁有近10萬人口和30多萬畝耕地的梨園河灌區,是這次試點的主要地區。在試點中,張掖市把用水制度改革作為重點突破口,以此帶動節水型社會建設全面展開。記者調查了解到,用水制度改革以水資源的商品化和科學配給為核心,嚴格論證,有序推進。在改革之初,水務部門通過全面調查,摸清本區域水資源現狀、國民經濟現狀、各行業、各部門用水現狀、水利工程現狀、土地利用現狀等。以此做為改革基礎,對農戶用水實行總量控制,定額管理。即先根據各類作物多年來每畝用水量的平均值和今後十年內二、三産業、生態、生活用水的發展目標,生産單位的用水指標,確定灌區的總用水量。最後再根據灌區內農戶承包地的數量,確定農戶的水權及水量,並頒發《水權證》。

    在改革中,張掖制定了水資源管理、水費計收、水權交易、水利工程管理等一系列完備的制度,並成立“農民用水者協會”參與水資源管理,協會成員由農民選舉産生。“農民用水者協會”負責將水權分至各農戶,向農民出售水票,管理配套水利設施,以及處理農民用水交易糾紛等。 水權制度改革後,水資源開始變為商品,農民用水完全實行“水票制”。即農民根據《水權證》標明的水量購買水票,用水時先交水票後放水。如果超額用水,需通過市場交易從有水票節余者手中購買,價格也是“隨行就市”。

    梨園河灌區西街村“農民用水者協會”會長張武友説,推行用水制度改革,帶來了多方面的好處。首先,農民用水實行總量控制,改變了過去農業用水擠佔生態用水,亂打井,超采地下水等問題;其次,由於分配到每畝地上的水量定額有限,這樣就迫使農民去想方設法節水,尋求減少用水的辦法。如過去用水量大的大塊田地,現在都被農民改成了用水少的小塊田地;另外,水權的實行,農民用水糾紛大大減少。同時,私自開荒現象開始銷聲匿跡。

    目前這項試點工作已取得了顯著成效。據張掖市水務部門統計,試點一年間,僅臨澤梨園河灌區就比往年減少用黑河水1055萬立方米,少提取地下水320萬立方米,與試點前相比畝均節水45.8立方米。從2003年起,張掖市將在局部地區試點的基礎上,在全市開始推行節水型社會試點。根據梨園河灌區的試點成果,預計這項試點在全市推開後,年節水量將達到4.8-5.8億立方米,相當於張掖現狀用水量的1/6。許多業內人士認為,張掖市節水型社會試點,不僅對我國廣大內陸河流域可持續發展有直接指導意義,而且對於北方其他乾旱半乾旱地區起到示範作用。(馮誠、馬維坤)

    新華網2003年4月8日


應對兩岸叫“渴” 福建積極建設“節水型社會”
建設節水型社會 實現可持續發展
——訪人大代表、甘肅省張掖市委書記李希
水務管理世界領先
美國推行節水型經濟
全國首評節水型10城市
徵收節水費 深圳創建國內首個節水型城市
建設節水型社會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