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掖市:節水型社會掀起結構調整潮

    2002年初,水利部確定在甘肅省張掖市開展全國第一個節水型社會試點後,圍繞節水引發的結構調整潮迅速在張掖市近400萬畝的耕地上掀起。張掖農民説,建立節水型社會,發展節水型經濟是大勢所趨,我們及早圍繞節水調整結構,將來就能更好的適應節水型社會的要求。

    長期以來,張掖都是中國西部重要的糧食生産基地。近十多年來,張掖更是以甘肅省5%的耕地,提供了全省35%的商品糧,成為全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但這種“榮耀”卻是建立在高額度耗費西部最珍貴的水資源基礎上。張掖水資源總量不過26.5億方,現有耕地近400萬畝,畝均水量只有全國的29%。在水資源如此短缺的情況下,農業生産中大水漫灌,浪費水資源現象相當普遍。據測算,張掖市種一畝糧食要用去至少700方以上的水,遠遠高於全國平均水準。張掖市水利部門還算過一筆賬,張掖市糧食及各類農作物用水量佔全市總用水量的95%以上,而農業用水每方的産出只有2.81元,僅為全國平均水準的1/6。

    農民用積極行動迎接節水型社會的態度令張掖市政府部門十分興奮。張掖市市長田寶忠説,節水型社會從本質上來講就是對水資源進行科學配置。而農業生産又是用水最多的領域,因此圍繞節水調結構,正是建立節水型社會的一項基礎性工作。

    政府的思考與農民的行動不謀而合。2002年春,張掖市委、市政府正式提出,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儘快實現張掖由産糧大市向經濟強市轉變。同時決定實施“三禁三壓三擴”。即禁止新開荒地,禁止移民、禁種新上高耗水作物;全面壓縮耕地面積,壓縮糧食面積、壓縮高耗水作物;擴大林草面積,擴大經濟作物面積、擴大低耗水作物面積。到去年底,張掖市已壓縮用水量大的水稻面積8.4萬畝,帶田作物23萬畝,並完成退耕還林還草18萬畝。2003年,張掖將把剩餘的1.6萬畝水稻全部壓縮,從此告別種植水稻歷史。

    同時,用水少、效益高的草畜、果蔬、制種、輕工原料四大主導産業,在政府的扶持下迅猛發展。目前,張掖市已形成了苜蓿草塊、脫水蔬菜、番茄醬、啤酒麥芽、葡萄釀酒、農作物制種等10大龍頭企業群體,帶動全地區發展各類制種54萬畝、優質牧草43萬畝、精細蔬菜22萬畝、中藥材25萬畝以及其他經濟作物近9萬畝。

    張掖市市長田寶忠介紹説,2000年張掖市糧經比例是52:48,經過兩年的調整,目前張掖的糧經草比例已達到35:57:8。這一良性發展的趨勢得到了眾多農業生態專家的高度評價。按照張掖市的近期調整規劃,到2005年時,張掖市將形成100萬畝優質牧草、100萬畝農作物制種、100萬畝經濟作物和100萬畝糧食生産的基地規模。到那時,張掖市將基本形成以“生態農業”為理念的節水型經濟新模式,張掖農業經濟也將以綜合高效和可持續發展的特色步入“節水型社會”。(馮誠、馬維坤)

    新華網2003年4月8日


張掖市建立節水型社會成績喜人
應對兩岸叫“渴” 福建積極建設“節水型社會”
建設節水型社會 實現可持續發展
——訪人大代表、甘肅省張掖市委書記李希
全國首評節水型10城市 北京上海青島等上榜
徵收節水費 深圳創建國內首個節水型城市
建設節水型社會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