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為“生態健康”保護濕地  

    中國雲南省近日在洱海、瀘沽湖、大包山等地成立了12個國家級、省級濕地自然保護區,所轄面積達到了65萬公頃,成為目前中國濕地類型最多、面積最大的省份。

    雲南環境科學研究所副所長許海平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濕地是一個獨特的生態系統,不僅類型多樣,而且功能齊全,最重要的是維繫了全國生態的“健康狀況”。

    他説,前些年,由於不注意保護濕地,過度墾荒,造成湖水面積萎縮,河流失去緩衝地帶而肆虐,加上污染,直接影響到當地人民的生産生活。

    80年代後期以來,中國通過有計劃地退田恢復濕地,並陸續建立起濕地自然保護區,僅雲南省每年安排的資金就有2800萬元,同時設置了60個監測管理機構,並得到國際的支援,荷蘭、德國、義大利、英國和聯合國的有關組織先後實施了2000多萬美元的財務援助。

    國家林業總局的資料表明,中國的濕地自然保護區有263個,面積約為780萬公頃,許多屬於海、湖、江河水網地帶的灘塗及森林邊緣濕地,其中21個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

    濕地被稱為“地球之腎”,是自然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能夠凈化水質、涵養水分和調節溫度,也是鳥禽的棲息地。

    在世界自然基金會的支援下,中國正在實施濕地保護行動計劃,準備用25年的時間逐步恢復失去的濕地。

    同時,中國的林業和環保專家還在深圳洪湖和雲南的撫仙湖成功地營造出了人工濕地,使被污染的水質得到凈化。

    專家説,雲南的濕地資源類型別具一格,既有高原湖泊邊緣的湖濱沼澤地,又有河流漲落時形成的濕地,還有人工水庫淹沒的山澗濕地,甚至也有季節性農田形成的冬季濕地,在滇西北還有一些因冬季冰雪覆蓋,夏秋冰雪溶蝕後形成沼澤濕地。

    有關調查顯示,雲南濕地溫暖濕潤、有豐富的水禽食物,是中國西部水禽遷徙的重要通道和越冬地。近年來,到雲南濕地過冬的水禽種類和數量明顯增加,共有134種,其中有許多是珍稀瀕危鳥類。(高峰、周東棣)

    

    新華社 2002年9月29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