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視點:退耕還林5個誤區  

    退耕還林,全國採取一樣的方式顯然不妥。各地的生態系統類型、退化狀況、存在的生態問題都不一樣,因此應該針對不同地區,做相應的研究,採取相應對策,不僅要考慮選什麼樹,也要想到利用當地的動物來幫助生態恢復。像6月26日《中國青年報》報道的寧夏固原地區退耕還林遭遇“攔路鼠”的事,若在退耕還林前就考慮到鼢鼠在當地生態系統中的地位和它特有的生態作用,去制訂相應的生態恢復策略,將會避免現在的鼠害問題。

    我國的人工林存在很多生態問題,這些問題産生的原因是我們在植被恢復方法上存在一些誤區。

    一、大量使用外來物種

    “外來”這個概念不是以國界,而是以生態系統來定義的。外來物種是一個生態系統中原來沒有的物種,借助人類活動越過不能自然逾越的空間障礙而進來。如果這個外來種在新的生態系統中大量繁殖和擴散,並對當地的生態系統造成了明顯的改變,它們就變成外來入侵種。外來入侵種的主要危害是採用各種方式殺死或排擠當地土著植物,即便沒引起入侵的外來種也佔據了當地植物生存的空間和養分。由於當地植物的減少,導致依靠當地植物生存的動物減少,引起生態系統的單一化,從而導致很多相應的生態問題。

    二、忽略了異質性

    天然的生態系統具有物種組成上、空間結構上、年齡結構上以及資源利用上的多種多樣性,這就是生態系統的異質性。這些異質性為多種動植物的生存提供了各種機會和條件,因此利於提高生物多樣性水準。

    許多人工林恰恰忽略了天然林對異質性的要求,所種植的是單一物種、同年齡結構,還常常成行成列等間距地排列。這樣的樹林難以形成高低錯落、層次豐富的生態結構,也不是退耕還林的初衷。

    三、忽略了物種之間的生態交互作用

    一個生態系統之所以具有自我更新和維持的能力,因為存在於其中的物種之間存在著緊密的交互作用關係。這些關係是維持生態系統健康的基礎。大多數植物的種子得以傳播、擴散,依賴的是傳播種子的媒介動物;控制病蟲害的天敵動物則控制著蠶食植被或引起疾病的生物的數量;枯枝落葉和倒下的樹木養活了許多動物,特別是土壤動物和微生物;分解枯枝落葉對維持生態系統內的正常營養迴圈起著重要的作用。

    就説曾被人們瘋狂毒殺的青藏高原鼠兔和寧夏草原的鼢鼠,它們對於一個健康的草原的生態系統起著關鍵的作用,能夠提高當地的生物多樣性。在正常情況下,它們鬆動土壤,控制一些生長快的植物種類的數量,使生長比較慢、不佔優勢的植物能夠有機會生長出來。還能為一些鳥類和無脊椎動物提供生存的環境。

    在進行植被恢復的時候,必須考慮到野生動植物之間的相互關係,人為地採取適當方法促進這種良好關係的建立。

    四、錯把覆蓋率當成評估和監測的標準

    長期以來,我們一直把植被的覆蓋率作為植被恢復評估和監測的標準。事實證明這是十分錯誤的。可以作為評估和監測指標的應該是:乾濕兩季水的徑流量變化;水流中沉積物的含量和有效降水量系數;物種的種類數量;生態系統的結構變化;不同林層優勢種的組成以及優勢種的均勻度;養分和能量的流動、分解率和生産率;主要生態功能群體的豐富度;關鍵種以及被保護的特殊物種的種群數量等。

    五、對當地瀕危物種的需要缺乏考慮

    植被恢復應使用的物種和恢復的規模,應根據當地動植物的需要進行考慮。如果從當地瀕危物種的需要去考慮選擇物種和方法,將不僅有利於瀕危物種的生存,也會有利於當地其他物種的保護和恢復。許多瀕危物種都有一定的需求,例如,丹頂鶴等水禽的生存需要恢復濕地植被;長臂猿需要封閉的林冠才能夠在其家園範圍穿梭,而且需要一年四季都有足夠的食物。

    這些誤區若能引起注意,退耕還林就可能有更大的成功。 (解焱)

    

    《中國青年報》 2002年7月03日

    


彭陽退耕還林(草)紀事
海南省萬寧市退塘還林面積達670畝
湖北省用科技支撐農民“退耕還林”
專家點評:退耕還林不是簡單種樹
內蒙古退耕還林同封山禁牧舍飼養畜並舉
湖南退耕還林與農村能源建設相結合
中國將繼續完善退耕還林政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