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化治沙不圖報 奇琳華甘做"沙漠裏老額吉"  

    今年73歲的奇琳華長年累月奔波在北京、呼和浩特、鄂托克前旗之間,被當地人親切稱作“沙漠裏的老‘額吉’(蒙語‘媽媽’)”。

    不近黃昏的夕陽

    奇琳華是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原伊克昭盟)人。16歲到北京蒙藏學校讀書,參加了當時共産黨在伊克昭盟地區的東郡工委工作,從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解放後不久,她擔任了郡王旗(現伊金霍洛旗)衛生院院長,而後又擔任了固陽縣代縣長。1955年,她毅然放棄了晉陞機會,考取了中央民族學院研究生班,繼續學習深造。畢業後,她再次返回故里,到內蒙古建築學院當了一名普通的教師。1977年,她又被調到中央民族學院當了教務處處長。1985年,為了照顧病重的丈夫,奇琳華提前離休。

    此時,奇琳華卻突然有了一種難以名狀的空虛與失落。對父母的教育、共産黨的培養、父老鄉親的期望,她一點也沒有回報,實在不甘心。

    不圖回報返故鄉

    1988年,奇琳華回到了闊別40年之久的故鄉——伊金霍洛旗新廟鄉刀老傷村。四五十年前,這裡曾水草豐美、牛羊歡跳;可如今,無邊無際的沙丘竟使她茫然找不到夢牽魂繞的家園。

    夜晚,在昏暗的小油燈下,奇琳華從鄉親們的述説中了解到:因為交通不便、電路不通,這裡的人為了暫時的利益,將原有的樹木砍倒建造房屋、將草場毀掉開荒種田,破壞了草原的植被,大片的牧場耕地被黃沙無情地吞噬了,造成了這裡的貧窮。聽在耳裏、痛在心上,奇琳華想:我還能不能為鄉親們辦些事呢?思來想去,她覺得還是先上電和水好。於是,她和當時新上任的一位鄉長到旗裏、盟裏、水利局、電管局,四處奔波、八方遊説。經過3年的努力,家鄉的電燈亮了,小型的水利設施建成了。

    有了水、電,奇琳華一下子開朗了:“對呀,家鄉之所以貧窮,主要是土地大面積沙化,我一定要造林種草、改造植被。”她回北京將自己僅有的5萬元錢全部拿出,準備先投入麻黃草的試種。路程遠、交通不便、條件差,兒女們實在對她放心不下,為此奇琳華還專門開了一次家庭會。她感慨地説:“你們怕我累、怕我苦的孝心我領了,可我有我的想法,我只想為家鄉人民做點事。”

    不凋零的常青樹

    1997年春,她來到了鄂托克前旗,這裡是全國最貧困的旗縣之一,自然條件極為惡劣。

    奇琳華租下了1200畝土地,這裡只有十幾間被棄的破舊房屋孤零零地佇立著,四週一望無際的沙丘隨時都有吞噬這塊地的危險,看了心裏真有點發怵,可奇琳華又一想:“幹事嘛,哪能沒有困難,沒有困難的地方就沒有事業。”

    在經費緊、人手缺、條件差、任務重的情況下,奇琳華硬是咬緊牙關,在困境中求生存、求發展。在4年多的時間裏,種麻黃草1000畝,育羊柴、沙棘、杜犁子等苗條200畝,並在周圍的沙漠裏開墾農田1500畝、種防護林1500多株,飛播治沙1300畝,種沙打旺、苜蓿草木樨等優質牧草300多畝,綠色的範圍在黃沙中正一點點擴大,還養了羊、豬、雞,整飭了房舍、網圍欄,安裝噴灌機。目前,一個農林牧種養一體化、改造沙漠和經濟效益掛鉤的現代化草牧場基地已初具規模。去年,僅麻黃一項收入就達20多萬元。

    為了扶持當地農牧民治沙,奇琳華低價將她辛辛苦苦育出來的羊柴等苗條出售,有的農牧民實在沒錢還可先賒後還。去年5月,奇琳華和夥伴用心血和汗水為毛烏素沙漠浸染綠色的事跡在中央電視臺《夕陽紅》欄目播出後,奇琳華收到海內外來信1300多件。

    奇琳華説:“我們一定要將這裡建成一個治沙綠化示範基地,給當地農牧民做出個好樣兒來!”(王欲鳴 尉光明)

    

     新華社 2002年6月13日

    


專家呼籲抓住綠化戈壁沙漠的絕好時機
一位農民和二十萬畝綠洲——記治沙英雄石光銀
日本老人,來中國種樹
祝光耀:大力治理土地荒漠化
農民開始成為治沙主體
走進沙漠人家:農家女的生態莊園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