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在呻吟中期待治理  

      污染使渤海將成“死海”

    鳥瞰今日的渤海,沿岸217個排污口,不分晝夜地向渤海傾瀉著污泥濁水。與此同時,大量的工業及生活污水沿地表、河口也一起涌入渤海。無奈的渤海,年受納的污水竟高達28億噸,年收入腹內的污染物則超過70多萬噸,這兩項竟佔去了全國排海總量的1/3以上。

    走進今天的渤海岸邊,昏暗的海浪,捲起層層灰色的泡沫撲面而來,一堆堆漂浮物被由遠及近推打至腳邊。踏進水中,滑膩膩的藻類纏住腳踝。可謂面難看,氣難聞,水難挨。

    來自國家海洋局的監測報告顯示,渤海已有近一半的海域被污染的陰影所籠罩。目前,整個渤海水體中,一種或多種污染物超過一類水質標準的面積已佔到總面積的56%。渤海的一些海域海底泥中,重金屬竟超過國家標準的2000倍。這些污染源不間斷地侵襲著渤海日益脆弱的肌體。

    誰也無法否認,污染是沿海人們一手造成的。近20年,環渤海地區的經濟得到了跨越式發展,成為我國東部一個耀眼的亮點,這是不爭的事實。然而,令人痛心的是,在注重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往往忽視了對賴以生存環境的保護。直接惡果是經濟越發展,渤海污染越嚴重。如今,渤海已成為我國海域和內陸河流污染程度最嚴重的區域之一。

    人們自己釀下苦果,當然要自己來吞。自1980年以來,渤海赤潮頻繁發生,週期越來越短,面積越來越大。到目前,赤潮總數已超過了300次以上。其中,最長的一次竟持續了72天。

    海洋檢測專家不無痛心地警告説,渤海的環境污染已到了臨界點。如果再不採取果斷措施,有效遏制污染,十年後,渤海將變成地球上的第一個“死海”。那時,即便不向渤海排入一滴污水,單靠其與外界水體交換恢復清潔,至少需要200年的時間。而積沉在海底的污染物將存在幾百年,甚至更久。這絕非危言聳聽!

    捕撈令渤海走近“空海”

    來到今日的渤海沿海城市,人們在市場上儘管仍然能看到琳瑯滿目的水産品,但那大多是人工養殖、從幾百里外的深海捕撈或者從鄰國空運過來的。

    站在渤海岸邊,儘管人們仍然能看到漁船星羅棋佈,浩浩蕩蕩,漁民不惜花上幾十個小時,漂遊幾十甚至幾百海裏。然而,他們回來時幾乎大多有勞無獲。運氣好的,最多打上幾十斤小魚、小蝦、小蟹,少的只捕撈上來幾斤,有的可憐的還白白賠了工錢、油錢。為了高産,一些漁民拼命地在捕撈工具上動腦筋,下工夫。所使用的立體狀地毯式的拉網,可以使上自水面、下至海底的水生物無一漏網。就連剛剛出生的子孫魚也難逃厄運。

    統計資料顯示,目前渤海底層的水生物資源,只有上個世紀50年代的1/10。我國獨有的高經濟品種渤海的中國對蝦,近20年産量已銳減了九成。原盛産于渤海的一些珍貴的鐵茄蟹、比目魚、黃花魚、鱸魚、魷魚、鲅魚、蛤蜊等特色水産,相繼出現了斷檔或絕種。

    更讓人不解的是,一些部門竟組織漁民使用近乎密不透風的網具捕撈魚苗。剛剛從鱸魚母體出生下來不足3釐米長的魚苗,以每條兩角錢價格出口空運到日本。頗具諷刺意味的是,日本人把從中國買到的鱸魚苗重新放回到自己國家的海域裏餵養、繁殖。問及有關部門,回答是為了掙點外匯。長此以往,渤海的水資源能不枯竭嗎?

    海洋漁業專家們預言,資源枯竭是報應啊!如果現在封海,50年後方能恢復70年代以前的狀況。如果任其發展下去,渤海不過幾年,就會變成沒有任何海鮮的“空海”。

    國家正在著手治理渤海

    渤海這個巨大的水體,決定著沿海人們的活動方式和生存品質。亡羊補牢,未為晚也。渤海的水域污染已經引起國家和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控制陸源污染的強有力的措施,如要求所有工業企業2000年底前,必須達到工業污水排放達標,加快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的建設,消減陸源污染物的入海量,興建環保産業等。

    2001年,國務院正式批准了由國家環保總局、國家海洋局、交通部、農業部、海軍及天津、河北、遼寧、山東四省市聯合製定的《渤海碧海行動計劃》。這項計劃總投資555億元,實施項目427個,主要包括城市污水處理、海上污染應急、海岸生態建設、船舶污染治理等內容,實施區域包括津、冀、遼、魯轄區內的13個沿海城市和渤海水域23萬平方公里。按照這一計劃,到2015年,將從根本上扭轉渤海污染日益嚴重、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狀況,達到海域環境品質明顯好轉、生態系統初步改善的目標。

    更令人可喜的是,在把磷確定為渤海環境污染的罪魁禍首後,從2001年初至2002年1月1日,山東、遼寧、河北、天津等省市相繼宣告,在所管轄區域內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生産、銷售和使用含磷洗滌用品。這是繼我國太湖、滇池、西湖禁磷之後,我國所採取的面積最大的全面禁磷的政府行動。

    有消息報道説,大連由於早在幾年前就採取了包括禁磷在內的一系列措施,已經使所轄海域環境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四省市全面禁磷運作情況良好,含磷洗滌用品已經在四省市“壽終正寢”,碧海行動正在得到有計劃地推進。

    然而,徹底根治渤海環境污染任重道遠,不僅需要四省市為之努力,還需要全社會給予極大的關注!

    

    編後

    昔日的渤海,水清、物豐、景色迷人,素有我國天然的“魚倉”、“鹽倉”和“油倉”之稱。然而,近年來,由於環境污染以及對海洋生物的狂捕濫撈,藍色海洋面臨淪為“死海”和“空海”的危險,其情其景令人觸目驚心!

    經濟的發展,本不該與生態保護形成此消彼長的關係,但事實上,隨著沿海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近岸海域承受著越來越大的壓力,受到嚴重污染的區域進一步擴大,赤潮等災害頻頻發生,海洋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破壞。據國家海洋局透露,2001年我國包括赤潮在內的各種海洋災害共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約100億元。

    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存之本。土地和海洋共同構成了我們中華民族美麗的家園,保護好我們的家園,保護自然環境是每個公民的責任和義務,它關乎我們及子孫後代的生活品質,關乎地球生態的總體平衡。

    今天是世界環境日,今年的主題是“讓地球充滿生機”。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裏,我們關注渤海的遭遇,關注海洋生物的不幸,目的是再一次向人們敲響警鐘,喚醒每個公民的環境意識,加深對環保的重要性、艱巨性、長期性、複雜性的認識,激發全社會參與環境保護的積極性。讓青山常在,碧水常流,我們責無旁貸! (林笛)

    

    《市場報》  2002年6月05日

    


碧海行動拯救瀕危渤海
渤海漁民網下留情
《碧海行動計劃》:四省市聯手控制渤海污染
李有成委員:渤海臭在了地方保護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