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海行動拯救瀕危渤海  

    土地和海洋共同構成了我們中華民族美麗的家園。海洋被譽為“藍色國土”,它的健康狀況,直接關係到人們的生存品質。

    昔日的渤海,水清、物豐、景美、迷人。素有我國天然的“魚倉”、“鹽倉”、“油倉”和“健康娛樂公園”的美譽。又逢夏季,渤海將怎樣揭開撩人的面紗,吸引人們關注的目光?

    嚴重污染,渤海將變“死海”

    鳥瞰今日的渤海,沿岸217個排污口,不分晝夜地向渤海傾瀉著污泥濁水。與此同時,大量的工業及生活污水沿地表、河口也一起涌入渤海。渤海年受納的污水高達28億噸,年收入腹內的污染物則超過70多萬噸,這兩項竟佔全國排海總量的1/3以上。

    今天的渤海岸邊,昏暗的海浪,捲起層層灰色的泡沫撲面而來,一堆堆漂浮物被由遠及近推打至腳邊。踏進水中,滑膩膩的藻類纏住了腳踝。真讓人感到面難看,氣難聞,水難挨。

    來自國家海洋局的監測報告顯示,渤海已有近一半的海域被污染的陰影所籠罩著。目前,整個渤海水體中,一種或多種污染物超過一類水質標準的面積已佔到總面積的56%。渤海的一些海域海底泥中,重金屬竟超過國家標準的2000倍。這些污染源不間斷地侵襲著渤海日益脆弱的肌體。

    誰也無法否認,污染是沿海人們一手造成的。近20年,環渤海地區的經濟得到了跨躍式發展,成為我國東部一個耀眼的亮點,這是不爭的事實。然而,令人痛心的是,在注重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往往忽視了對賴以生存環境的保護。直接惡果是經濟越發展,渤海污染得越嚴重。如今,渤海已成為我國海域和內陸河流污染程度最嚴重的區域之一。

    自己釀下苦果,當然要自己來吞。自1980年以來,碧波浩淼的渤海,越來越頻繁地變化出猙獰可怕的暗紅色,赤潮頻繁發生,週期越來越短,面積越來越大。到目前,赤潮總數已超過了300次以上。其中,最長的一次竟持續了72天。

    海洋監測專家痛心地警告説,渤海的環境污染已到了臨界點。如果再不採取果斷措施,有效遏止污染,10年後,渤海將變成地球上的第一個“死海”。那時,即便不向渤海排入一滴的污水,單靠其與外界水體交換恢復清潔,至少需要200年的時間。而積沉在海底的污染物將存在幾百年,甚至更久。

    過度捕撈,渤海幾成“空海”

    時下,渤海冬季休魚已開始解凍了,又到了漁民開春捕撈海鮮時。每當這時,筆者就憂心如焚。一是擔憂渤海經過4個月短暫的休養生息,魚蝦蟹貝生存的還好嗎?二是擔憂剛剛出生不久的魚蝦蟹貝,幼小的生命能否從無情的網中躲過一劫?漁民能否發發慈悲放幼魚一條生路?三是擔憂漁政管理部門能否加強管理,做到有節制的捕撈,禁止人們對渤海有限的水生物進行狂捕亂殺?

    為此,筆者近期在環渤的河北省秦皇島市、遼寧省興城市、山東省煙臺市做了一些調查。在市場上,筆者發現:近兩年剛剛在渤海有所恢復的比目魚,體重只長到一二兩,就被打撈上來出售。這些近乎絕種的比目魚,體重本應讓它們長到三五斤,繁育了後代再進行捕撈。更加可憐的是體重只有10克左右,一斤能秤上幾十個的螃蟹、黃花魚、鰨麻魚等,也被擺在了市場的銷售攤上。

    渤海,以盛産對蝦、海蟹、比目魚、黃花魚、鱸魚、魷魚、鲅魚等特色水産聞名於世。筆者在幾個城市的海邊看到,海上漁船星羅棋佈,岸上如同鬧市。一條船還沒靠岸,幾十名魚販子便蜂擁而上,將漁船圍了個水泄不通。一位老漁民告訴筆者:“20年前,一開春下海,正是捕撈春季對蝦的好季節,那時,一條船回來,少者捕撈對蝦幾十斤,多者捕撈幾百斤。如今,我帶著兒孫下海,一年也見不著幾隻。體大肉鮮的海蟹、比目魚等,一年下來也不一定能碰上。”

    這些海鮮都到哪去了呢?在調查中得知,除了污染外,人為的狂捕亂殺,也是造成海鮮幾近絕跡的原因。近十幾年,靠海邊的村民,紛紛看好利潤豐厚的捕撈業,幾乎家家造木船,有的人家還不止一隻,沒勞力的就雇人出海。為了高産,一些漁民就在捕撈工具上動腦筋、下工夫。如今的漁民,使用的多為大面積地毯式的拉網,呈立體狀,一網下去,上自水面、下至海底,水生物無一漏網,就連剛剛出生的子孫魚也難逃厄運。如此濫捕,幾乎導致渤海的水生物無容身之地,更無休養生息繁殖之時。

    漁民似乎也有苦衷。幾位漁民道出了心聲:“出一次海,多者打撈上來幾十斤小魚小蟹小蝦,少時只有幾斤。掙的錢有時連油錢都不夠,你説能不在漁網上動腦筋嗎?”

    在調查中了解到,這幾個城市的漁政管理人員,較20年前增加了不少。但是,他們似乎更多地倚重罰款這一管理方法。違規被罰款的漁民過後照舊出海,照舊使用地毯式拉網。

    當地的一些市民訴苦道:“10年前,我們這裡可按季節吃到各種海鮮,現在很少見了,僅有的那點海鮮,聽説還是養殖的,有的還是從鄰國空運過來的,價格昂貴,令工薪階層望而生畏。”

    有關權威專家指出:目前,渤海底層的水生物資源,只有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的1/10。原來盛産于渤海的魚、蟹、蝦、貝等特色珍貴水産,相繼出現了斷檔或絕種,諸如對蝦、鐵茄蟹、比目魚、黃花魚、鱸魚、魷魚、鲅魚等特色水産,不得不靠引進和人工養殖來供給市場。

    他認為:如果再不及時對渤海水資源加以保護,嚴格執行適時封海、按季節捕撈,渤海就有可能變成空海。生活在渤海邊的子孫後代們,將來有可能不知道渤海海鮮為何物。

    這位專家並警告説:即便現在封海,要想使渤海水生資源恢復七十年代以前的狀況,需要50年之久。

    治理渤海,將投入555億鉅資

    渤海這個巨大的水體,決定著沿海人們的活動方式和生存品質。

    亡羊補牢,未為晚也。渤海的水域污染已經引起國家和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自20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以來,我國政府採取了一些列控制陸源污染強有力的措施,如要求所有工業企業2000年底前,必須達到工業污水排放達標,加快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的建設,消減陸源污染物的入海量,興建環保産業等。

    2001年,國務院正式批准了由國家環保總局、國家海洋局、交通部、農業部、海軍及天津、河北、遼寧、山東4省市聯合製定的《渤海碧海行動計劃》。這項計劃總投資555億元,實施項目427個,主要包括城市污水處理、海上污染應急、海岸生態建設、船舶污染治理等內容,實施區域包括津、冀、遼、魯轄區內的13個沿海城市和渤海水域23萬平方公里。按照這一計劃,到2015年,將從根本上扭轉渤海污染日益嚴重,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狀況,達到海域環境品質明顯好轉,生態系統初步改善的目標。

    更令人可喜的是,在把磷確定為渤海環境污染的罪魁禍首後,從2001年初至2002年1月1日,山東、遼寧、河北、天津等省市相繼宣告,在所管轄區域內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生産、銷售和使用含磷洗滌用品。這是繼我國太湖、滇池、西湖禁磷之後,我國所採取的面積最大的全面禁磷的政府行動。

    有消息説,大連由於早在幾年前就採取了包括禁磷在內一系列的措施,已經使所轄海域環境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4省市全面禁磷運作4個月情況良好,含磷洗滌用品已經在4省市“壽終正寢”,碧海行動正在得到有計劃地推進。

    然而,徹底根治渤海環境污染任重道遠,不僅需要4省市為之努力,還需要全社會給予極大的關注! (林笛)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02年06月03日

    


渤海漁民網下留情
《碧海行動計劃》:四省市聯手控制渤海污染
李有成委員:渤海臭在了地方保護
我渤海近海海域污染嚴重 生物種類明顯減少
總投資555億元 我國實施渤海碧海行動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