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荒漠化“逼”出沙産業  

    近年來,隨著沙塵暴頻繁光顧我國北方地區,作為北方沙源地的內蒙古自治區荒漠化問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然而就在此時,一個以開發沙區資源為主的沙産業在被視為“不毛之地”的內蒙古荒漠中悄然崛起。

    逼出來的沙産業 

    內蒙古人對嚴重的荒漠化是再熟悉不過了,肆虐的風沙席捲過這裡的每一寸土地,黃沙填埋了河流湖泊,蠶食了碧野荒原,也奪走了人們賴以生存的農田、牧場、村莊,沙區人民幾乎被逼到了絕路。

    為了擺脫貧窮和繼續生存,沙區人植樹種草,防風造林,圍堵荒沙,與荒漠化進行了年復一年的不懈鬥爭。在長期與風沙打交道中,他們發現荒漠內生長著許多沙生灌草,這些植物所以能在惡劣的環境中生存下來,正是歷經大自然千百年選擇的結果。發現給人們帶來了啟示:為什麼不用沙生植物治沙呢?

    達拉特旗樹林召鄉地處庫布其沙漠邊緣,這裡黃沙漫漫,沙進人退,曾使許多人遠遷他鄉。樹林召人從50年代開始植樹造林,他們曾選擇楊樹治沙,後來因為楊樹長天牛,又改種沙棘、山杏和麻黃草等沙生植物。樹林召鄉張鐵營村地處沙區前沿,過去風大沙狂,植被稀疏。80年代初,村民趙金馬兩口子被風沙逼得再無退路,試試看,栽下了村裏有史以來第一棵杏樹苗。3年後,杏樹開花了,挂果了,不但保住了家園,還賣了四五百元果錢。這件事對村民們觸動很大,大家紛紛效倣栽植果樹。現在全村95%的家庭房前屋後都種上了果樹,張鐵營村成了遠近聞名的果樹村,還被國家列入全國造林綠化“千佳村”。

    經過十幾年的奮戰,樹林召人征服了荒漠,也戰勝了貧窮。今天的樹林召,85%的荒漠披上了綠裝,耕地從5萬畝拓展到16萬畝,糧食畝産由200公斤提高到400公斤。沙區高産田、家庭小果園、小藥材園不斷涌現,規模不斷擴大,節水管道、噴灌、滴灌、土壤保濕等新技術得到推廣,沙地襯膜水稻、日本理想大根青蘿蔔、美國脫毒馬鈴薯、人工麻黃等經濟作物也陸續引種成功,全鄉每人平均收入由500元增加到3300元。村民們蓋起了新房,過去搬走的村民又陸續搬了回來。人民群眾的這種偉大創造,給了當地政府有益的啟示:如果能把防沙治沙和經濟開發結合起來,擴大沙生植物的種植面積,在恢復生態植被的基礎上進行適度的産業化開發,就可以形成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一體的沙産業。內蒙古各級政府不遺餘力地對此進行引導和扶持,一些企業和科研單位也紛紛挺進荒漠,開發以沙生植物為原料的新産品。於是,有著可觀前景的沙産業便應運而生了。

    麻黃蓯蓉效益好麻黃是內蒙古最早開發的沙産業。以野生為主的麻黃草是內蒙古主要沙地藥用植物之一,在內蒙古分佈廣泛。地處毛烏素沙地的鄂托克前旗是麻黃草集中分佈的産地,現有天然麻黃草20萬畝。過去,當地牧民把這種沙地植物當成一種毒草,濫牧濫採,既破壞了資源優勢,又引起了草場沙化。1995年,鄂托克前旗實施“麻黃戰略”工程,對現有的麻黃草實行“圍欄封育、禁止放牧、防蝕固土、隔年輪採”的人工撫育,使其不斷得到更新復壯,同時鼓勵機關、企事業單位、外商投資者和農牧民開展人工麻黃草基地建設,並成立了麻黃素廠,獲得了麻黃素自營出口權,實現了産、供、加、銷連動的産業化經營。

    6年來,鄂托克前旗通過人工撫育後的天然麻黃草增産5000多噸,直接經濟效益是放牧的四五倍。人工麻黃草基地達到5.6萬畝。到2001年底,全旗人工麻黃産業實現産值4285萬元,每人平均麻黃産值610元,每人平均麻黃純收入410元。目前,麻黃産業已覆蓋全旗9個蘇木(鄉)、鎮,60多個村、嘎查,麻黃生産者已達到5580戶,佔全旗農牧戶的60%,其中有2500多戶農牧民通過撫育和種植麻黃草擺脫貧困,走向富裕。

    在內蒙古沙區,還生長著一種特有的沙生植物蓯蓉,它的寄生植物梭梭是沙漠地區最頑強的固沙植物。蓯蓉也稱肉蓯蓉,素有“沙漠人參”的美譽。過去,蓯蓉主要是個人採挖,其用途也僅限于入藥。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蓯蓉藥用價值不斷得到開發利用,逐漸被消費者認識和接受,蓯蓉産品市場需求呈現求大於供的局面。

    位於內蒙古西部的阿拉善盟是中國最大的蓯蓉主産區,現有梭梭林630萬畝,年産幹蓯蓉15萬公斤,佔全區的90%。為此,全盟抓住機遇組建了蓯蓉集團公司,研製開發出蓯蓉藥酒和蓯蓉養生液,産品一問世,立刻供不應求。去年,這個公司生産蓯蓉藥酒300噸、蓯蓉養生液150噸,實現銷售收入8000多萬元,上交稅金1203萬元,成為地方財政的支柱。目前,阿拉善蓯蓉集團公司已在全國數十個城市建立了産品銷售網路,産品部分出口美國、日本、東南亞、西亞、香港等國家和地區。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阿拉善盟的蓯蓉開發,還帶動了相關産業的發展。距阿拉善盟千里之外的呼和浩特捲煙廠,在原料中加入少量蓯蓉後,生産出的蓯蓉煙不但銷路好,而且身價倍增,每盒可賣到10元左右,超過了紅塔山、雲煙等名優品種的香煙。

    麻黃和蓯蓉的開發僅是內蒙古産業開發的一個縮影。如今,內蒙古在沙棘、沙柳、山杏、有毒灌草、天然胡蘿蔔素、風積沙、荒漠藻類、沙漠旅遊等方面均已形成了産業化開發格局。

    內蒙古十大沙産業

    沙區蘊含的巨大産業效益,展現了沙産業開發的前景。根據市場需求,結合現有技術水準和沙區資源特點,“十五”期間,內蒙古將重點開發十大沙産業。

    全區現有沙棘林240多萬畝,年産鮮果1.8萬噸。內蒙古涼城鴻茅集團、內蒙古飛龍飲料廠和內蒙古宇航人高新技術産業有限責任公司是目前規模較大的加工企業。內蒙古宇航人高新技術産業有限責任公司計劃投資1.1億元,用3年左右時間,建設西部沙棘綜合開發利用産業化示範工程。項目建成達産後,每年可生産1億粒沙棘油膠囊,1610噸沙棘護膚化粧品、沙棘精製黃酮、黃酮保健食品和沙棘高檔發沖劑,實現銷售收入6.7億元,利稅2.3億元。

    內蒙古沙柳集中分佈在庫布齊沙漠一帶,現有沙柳林65萬多畝,每年可收穫沙柳55萬噸,有沙柳加工企業5家,總加工能力75萬立方米,年消耗沙柳13萬噸。除6.5萬公頃沙柳未成林外,目前尚有34萬噸未得到開發利用(沙柳在生長過程中每隔3至4年需平茬更新,不然就會枯死)。內蒙古東達蒙古王集團瞅準這一機會,計劃投資2.86億元,用10年時間在庫布齊沙漠建設300萬畝沙柳基地,並配套建設年産50萬噸沙柳箱板紙項目。項目建成後,可實現産值13億元,利稅3.4億元。

    內蒙古山杏資源主要分佈在科爾沁沙地,現有山杏經濟林面積622萬畝,年産山杏核3700萬公斤。以杏核為原料規模較大的加工企業有赤峰市寧城老窖股份有限公司和赤波飲料廠,兩家企業已形成年産3萬噸杏仁露生産能力。“十五”期間,赤峰市計劃每年栽植改造山杏林100萬畝,使全市山杏面積達到900萬畝,山杏核産量達到9000萬公斤。寧城集團和赤波飲料廠計劃投資4557萬元擴建杏仁飲料生産線,項目建成後可新增生産能力3萬噸,實現銷售收入1.46億元。

    毛烏素和科爾沁沙地是內蒙古麻黃草的主産區,現有麻黃草面積550萬畝,産量10.2萬噸。規模較大的加工企業有鄂托克前旗麻黃素廠、赤峰制藥廠和通遼市制藥廠。去年,三家企業麻黃素産量達192噸。今後五年,三家企業計劃投資2.8億元,建設人工麻黃草基地5萬畝,圍封天然麻黃草200萬畝,新增麻黃素生産規模385噸。

    阿拉善蓯蓉集團公司是內蒙古蓯蓉産業化開發的龍頭企業,該公司計劃投資5733萬元建設蓯蓉産業化推進項目。項目達産後,可新增10萬畝梭梭林基地,增産蓯蓉酒和蓯蓉養生液1500噸,新增産值1.2億元,利稅7100萬元。

    內蒙古西部地區有毒灌草分佈面積大,生物有效成份高。金駝藥業集團總公司擬投資1.2億元,建設有毒灌草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産業化示範工程。項目建成後,可形成年産“殺線一號”植物農藥1000噸和苦參鹼內脂水劑植物農藥5000噸,實現銷售收入3.4億元,還可帶動500萬畝苦豆草種植。

    阿拉善沙漠地帶集中分佈有200多平方公里的鹽湖,為鹽藻生長提供了優越的環境條件。內蒙古蘭太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計劃投資3344萬元,對現有18萬平方米鹽藻養殖基地進行改造。項目建成後,可形成年産40.5噸天然胡蘿蔔素晶體、胡蘿蔔素水分散型乾粉和鹽藻幹藻粉的生産規模,實現銷售收入1150萬元。

    大連理工大學和內蒙古東信公司經過兩年多的探索,成功地研製出以天然氣為燃料、利用風積沙生産浮法微晶玻璃,這是用工業化治理荒漠化的一種新途徑。內蒙古東信公司計劃投資1.2億元,在烏審旗建設年産50萬平方米浮法微晶材料板生産線。項目建成後,可實現年銷售收入1.5億元。該項目已列入2000年國家高技術産業化推進項目計劃。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藻類研究室經過長期的沙漠實驗,培養分離出可在沙漠生長的40多種藻類。內蒙古林科院已與該所簽訂了《關於荒漠地區特有藻類綜合技術治沙與開發利用的協議書》,計劃在達拉特旗分期建設1平方公里的實驗區。

    內蒙古沙漠資源豐富,具有發展沙漠旅遊業的比較優勢。目前規模較大的響沙灣旅遊區已經開發出乘駝大漠遊、大漠觀日出、沙漠跳傘、沙漠滑翔、沙漠滑板等旅遊項目,去年又聘請中國旅遊學院研究所專家完成了旅遊區發展規劃的編制並通過了論證。按照規劃,擬建綜合服務區、滑沙運動區、銀肯敖包祭禮區、大庫倫沙漠綠洲休閒區和庫布齊草原觀光區五大旅遊功能區。預計到2005年可接待遊客25萬人次,旅遊收入達到2500萬元。

    沙産業理論在實踐中

    內蒙古沙産業的崛起,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全國政協、國家計委、國家林業局、國家輕工業局、國家開發銀行等先後組織專家團實地考察,國務院經濟研究中心、中國造紙協會、中國林業科學院、清華大學等單位也積極參與內蒙古沙産業項目的論證、開發,使內蒙古沙産業成為西部大開發的一個熱點。

    已90多歲高齡、抱病在床的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教授,得知內蒙古東達蒙古王集團沙柳産業化項目進展情況後,立即復信,高度評價了這一項目。他在信中説:“我認為內蒙古東達蒙古王集團是在從事一項偉大的事業——將林、草、沙三業結合起來,開創我國西北沙區21世紀的大農業!而且實現了農工貿一體化的産業鏈,達到沙漠增綠,農牧民增收,企業增效的良性迴圈。”

    錢老是我國沙産業的倡導者,在1984年首次提出了“沙産業”的概念。他認為,我國沙漠和戈壁大約16億畝,和農田面積一樣大。沙漠戈壁並不是什麼也不長,極乾旱不長植物的只是少數,大部分還是有些降水,有植物生長,有的還長多年生植物。目前人們對沙漠和戈壁獲取的只限于特産的藥材,但也只採不種。沙漠和戈壁的潛力遠遠沒有發揮出來。作為沙産業,應在“不毛之地”上,利用現代化技術,包括物理、化學、生物等科學技術的全部成就,通過植物的光合作用,固定轉化太陽能,發展知識密集型的農業型産業。他設想,沙産業作為知識密集型的農業型産業,能夠讓我國16億畝沙漠戈壁每年提供幾千億元的産值。

    如今18年過去了,錢老提出的沙産業理論已在內蒙古得到了印證。據內蒙古自治區計委初步框算,“十五”期間,內蒙古十大沙産業的重點項目建成後,新增銷售收入將超過30億元,利稅超過10億元,成為內蒙古新的經濟增長點。有關專家認為,在實施西部大開發中,不能簡單地以綠色劃句號,沙區生態建設是手段,發展綠色沙産業才是目的。只要能把生態環境建設和生態經濟開發有機結合起來,就能夠做到綠一片山川,帶一個産業,興一地經濟,富一方百姓。(丁銘 王欲鳴)

    

    摘自《了望新聞週刊》

    

    


不少沙塵暴源於蒙古 中蒙兩國將聯手治理沙塵暴
治沙女能手高懷芳
環保專家提出降低沙塵暴頻率強度新對策
沙塵暴日益猖獗 中國能在短期內將其降伏?
青年志願者赴官廳水庫植樹
圖文:治沙老“愚公”
風積沙生産浮法微晶玻璃成為國家專利産品
沙漠變綠洲一個農民的夢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