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不分民族生態沒有國界:訪德國女孩Sonja  

    三年前,蘇敏婭(Sonja)來到廈門,在此之前她在美國生活了三年。説起環保,在ICD成員裏,蘇敏婭可説是權威人士。

    蘇敏婭説,在德國,人們從小就開始接受有關環保的教育。小時候,家裏垃圾袋有九個,不一樣的東西要放到不同的袋子裏,就塑膠瓶子,本身分為好幾種顏色,不同顏色的瓶子,表示不同的用途,如紅色的是不可回收利用的,綠色是可回收利用的。在公共場所,在商店裏,垃圾袋同樣有九個。

    在德國,垃圾再利用相當普遍。幾乎所有商品的包裝上都有“再生”標誌。據環保專家説,要想將垃圾再生利用,分類是第一步。有時候,一些垃圾的分類簡直到了煩瑣的地步:比如一杯飲料,塑膠和紙是分開的,所以杯子和杯蓋得分開扔,咖啡勺得從杯子裏拿出來扔到另一個袋子裏,等等。到快餐店裏吃東西,一片狼藉的托盤足足要收拾上3分鐘。

    蘇敏婭覺得,廈門很溫馨、很美麗,但目前人們不知道去保護,反而在破壞,有一天到環島路,隨處可見垃圾,讓她很難受。所以當朋友問她:“能否召集在廈門的中國人和老外,一起做一些環保的事情?”她欣然同意了。蘇敏婭説,有些歷史是可以借鑒的,現在每個德國人都有著狂熱的環保意識,那是因為以前人們不知道珍惜,等到破壞殆盡時,才開始補救。

    蘇敏婭是廈門國際學校的老師。她告訴她的學生,人類只有一個可生息的村莊——地球,保護環境是每個地球村民的責任。來到廈門,廈門就是自己的家,每個人都要愛護自己的家園。每次活動,她都要組織學生參加。現在她正和JohnSimonton、貝殼一起調查編寫一套環保教學課程,作為ICD到中小學校推廣教育環保知識之用。

    蘇敏婭五月份就要離開廈門,前往新加坡。蘇敏婭希望ICD能持續下去,最希望每個住在廈門的人都能認識到“這兒是我的家”,讓自己的“家”更乾淨些、更美麗些。到了新加坡,蘇敏婭想繼續投身類似的環保活動,不過宣揚的可能就不是垃圾分類,而是不能把垃圾賣到發展中國家。

    環保小故事

    給我一雙多次使用的筷子前些天,蘇敏婭、馬天南約了幾個朋友,來到時常光顧的“小辣椒”餐館吃飯。大家相談正歡時,馬天南的妹妹劍蘭中途加入。餐館老闆娘剛給張羅來一副碗筷,劍蘭就發話了:“你們不正準備環保活動嗎?還以為你們有多環保呢?我都知道要多次使用的筷子,不要一次性筷子。”“哇!”蘇敏婭張開雙手捂住了臉,可不好意思了,因為她手上正拿著一雙一次性木筷子。現在,再到“小辣椒”吃飯,蘇敏婭都要特意交代老闆娘:“給我一雙多次使用的筷子。”

    

    《廈門日報》


大港共建環保生態圈 熄滅火炬清水回注
蘭州西固區環保工商聯手治污
“自然之友”觀鳥報告:北京是鳥類的家園嗎? 
環保走在生活最前端
流浪畫家的環保夢:建造“中國環保宣傳第一艇”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