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節水農業:走技術與效益相結合的道路
——訪中國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所長梅旭榮
 

    記者案頭有一組數據:我國耕地灌溉率高達40%(而美國和前蘇聯都不到10%),灌溉用水量佔全國用水總量的65%,即便如此,我國農田有效灌溉面積中,每年尚有1億畝左右得不到灌溉。

    還有另一組數據,我國渠灌區渠係損失50%,農田蒸發損失17%,實際利用量僅有33%。傳統的粗放型灌溉模式導致每畝實際灌水量達到500立方米以上,浪費極為嚴重。

    一方面農業用水緊缺,另一方面水資源利用率又很低,我國節水農業何去何從?帶著問題,記者走訪了我國節水農業專家———梅旭榮博士。

    談起節水農業,梅旭榮説:“就目前而言,節水農業還存在一些問題。首先,節水農業佈局不適應農業發展的要求。我國灌溉區域化的佈局將打破已有的按流域管理的模式。在這種情況下,必然要求對節水農業佈局做出必要的調整。其次,節水農業投資不足,投向不適應發展需要。國家在水利設施建設方面主要投向是水利骨幹工程,農田配套工程不僅難以列入國家重點建設工程,也沒有動員社會資本的投入。在全民節水意識不強的當前,國家應該把投資的重點放在田間工程、節水增收的示範工程和科技創新工程,才能推動節水農業的健康和持續發展。第三,節水與農戶的經濟利益分離。”

    提起如何進一步發展節水農業,梅旭榮談到:“下一步,應該走好技術與經濟效益相掛鉤的道路。從宏觀方面,要加強節水農業的宏觀政策管理。例如,加強我國水與食物安全預案的研究;加快節水農業基礎設施的産權制度變革,建立適合民辦節水農業的投融資政策;制定節水農業評價指標體系;建立農民參與的水管組織等。從技術上講,要大力進行旱作農業技術體系建設,大力推廣以培育土壤水庫和提高農田水分利用效率為核心的技術;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基本農田建設和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發揮現有水利工程的效益;建立節水種植制度和節水灌溉制度,制訂節水種植的區域佈局,在嚴重缺水地區限制灌溉面積的發展,而在適宜灌溉地區採用非充分灌溉、調虧灌溉等節水灌溉制度等。(劉麗彬)

    

    《科技日報》 2002年4月03日

    


3月22日第十個世界水日:水為發展服務
中水用的還太少
建設節水型社會
數位節水開闢節水新途徑
瀋陽2002年節水措施出臺
我國確定“十五”期間節水灌溉發展目標及任務
大力發展陜西旱作節水農業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