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電子垃圾倒向亞洲  

    新聞提示

    在本月舉行的經合組織華盛頓會議上,美國正和一些國家討論制定電子垃圾回收標準問題。此前,位於美國加州的“矽谷防止有毒物質聯盟”和總部設在西雅圖的“巴塞爾行動網路”在舊金山發表了題為《出口危害:有害科技廢品流往亞洲》的聯合報告。他們聲稱,美國西部地區回收的“電子垃圾”中,有50%到80%被運到了亞洲發展中國家。而在這些國家,由於處理手段原始且沒有任何防護措施,那裏的山川、河流以及居民的健康正受到日益嚴重的威脅。

    生産劇毒垃圾 美國大手大腳

    美國是電腦、電視機等許多現代電子産品的發源地,也是消費大國。這些電子産品在給美國人帶來諸多便利的同時,也使其廢棄物以幾何級數增長。個人電腦的平均壽命為4至5年,而電腦廠商為了拓展市場,不斷推出速度“更快”、配置“更高”、運算能力“更強”的新産品,而由於技術進步帶來的價格下降也使得許多美國人樂於購買新電腦,這也導致廢棄電腦與日俱增。美國人近20年來售出的電腦,有四分之三閒置不用,或者乾脆被扔掉。據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估計,從1997年到2004年,將有超過3.15億台電腦報廢;而到2005年,每一台新電腦投放市場,就有一台電腦淪為垃圾。

    外表亮麗、功能強大的電腦和其他電器,從環保角度看來實際上是一堆劇毒品的結合。電腦的主要部件是金屬、玻璃和塑膠。專家指出,製造一台個人電腦需要700多種化學原料,而這些原料一半以上對人體有害。比如一台15英寸電腦螢幕含有約3公斤鉛,還有錫焊料鎘、水銀、六元鉻、聚氯乙烯塑膠和溴化阻燃劑等有害物質。目前,全球5億台電腦中,共含有28.7億公斤塑膠,7.2億公斤鉛和28.7萬公斤水銀。此外,電視機、電冰箱、手機等電子産品也都含有鉛、鉻、水銀等重金屬有害物質。如果這些“電子垃圾”被掩埋在土壤中不做任何處理,滲透出來的有害物質就會對土壤造成嚴重的污染;而假如對這些垃圾進行焚燒,則會釋放大量的有害氣體,對空氣造成污染,最終形成酸雨。

    垃圾處理棘手 國外一倒了之

    在美國,對電子垃圾的傳統處理方法是掩埋和焚燒。大量的電腦、行動電話、電視機、冰箱等電子垃圾被埋到地下,成為環境的潛在威脅者。目前,廢棄電腦和電視螢幕的含鉛量已佔美國垃圾填埋物總含鉛量的40%,每年約有45萬噸塑膠隨電子垃圾被填埋或焚燒,並且絕大多數不做任何處理。近年來,由於反對這一方法給美國造成環境污染的呼聲日益增高,美國各州尤其是IT産業集中的西部各州紛紛制定地方法規,禁止使用掩埋的辦法處理顯像管、電腦螢幕等電子垃圾。

    將廢棄電腦送到電腦回收中心是另一種選擇。回收的第一步是整機或部件的再利用;第二步是不可用部件的分拆,塑膠、金屬、玻璃分門別類;最後是熔煉。廢棄電腦的廢料80%是廢塑膠和廢金屬。美國能再處理電腦專用塑膠的回收中心不多,能再處理電腦螢幕的專業公司只有3家,能處理印刷電路板上金屬的廠家也屈指可數。而且這些專業公司由於成本高昂,利潤微薄,大多沒有擴展規模的積極性。目前,美國1噸有毒廢物的處理費高達400美元以上,比上世紀七十年代上漲了16倍。而在一些發展中國家,因環境標準低,危險廢物的處理費僅為美國的十分之一。這種差價使一些垃圾商為從中牟利,把大批有害廢物越境轉移到發展中國家來。據預計,2002年美國將有約1275萬台電腦報廢。如果以80%計算,當年就會有約1000萬台電腦進入亞洲。

    總部位於首都華盛頓附近的美國“電子工業聯盟”由美國一些主要的高科技貿易集團和2300個會員公司組成,這些公司每年産值達到5500億美元,是美國電子産品的主要生産者。該聯盟譴責將電子垃圾出口到發展中國家的做法,但同時又辯解説,因為大部分高科技製造業目前實際上都位於國外,特別是亞洲,因此電子廢棄物的出口實際上是為了增加舊部件的再利用。

    可憐亞洲民眾 嘗盡環境苦果

    讓我們來看看這些電子垃圾在亞洲是如何“再利用”的吧!在印度的新德里、巴基斯坦的卡拉奇和亞洲其他國家的許多鄉村,隨處可以看到堆積如山的廢棄電腦螢幕和印表機部件。工人們用老虎鉗、改錐等簡單的工具從這些垃圾中拆出一些有用的部件如電路板、鉛和錫等再賣出去。操作過程中,沒有專門的處理設備,甚至沒有最簡單的防護服,所有工作都是徒手完成。有人説,亞洲國家的工人“採用19世紀的技術來清除21世紀的廢物”。在道路旁、池塘裏或溝渠邊,到處傾倒著經過簡單處理但仍含有大量有毒重金屬的電子廢棄物。水體樣本檢查顯示,當地的河水中已含有大量從電子垃圾中泄漏的重金屬成分,附近數十公里的範圍內,已沒有能直接飲用的水源。由於有毒重金屬污染,正有越來越多的垃圾處理工人患上了各種以他們的經濟條件根本無法醫治的疾病。這樣,發達國家享受了現代科技的成果,卻由發展中國家承擔了環境污染的惡果。

    1989年,在發展中國家的共同努力下,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主持,115個國家的代表在瑞士巴塞爾簽署了控制危險廢物越境轉移及處理的《巴塞爾公約》。但該公約並未禁止有毒垃圾出口,而是只要接受國同意,有毒垃圾出口就是合法的。1995年,在發展中國家的強烈要求下,有關各國修訂了《巴塞爾公約》,新公約規定禁止以“迴圈再生産”的名義出口有毒垃圾。包括電腦在內的電子及電器零件,已被巴塞爾協定的技術工作組列為有害物質。美國是唯一拒絕在該公約上簽字的發達國家。

    求利益舍環境 回收之路漫漫

    迫於消費者的強大壓力,美國國內一些生産廠商開始致力於回收其電子産品。美國一個包括佳能、惠普、柯達等2000多家電腦及電子生産商的組織已于2001年10月開始進行為期一年的回收試驗計劃,測試各電子産品在回收方面的成本與效益,以期推出長遠的回收計劃。

    另外,個別廠商也已開始了電腦回收計劃,如惠普已開始了電腦回收及再做的服務,IBM宣佈製造中央處理器的塑膠可以完全回收。數字電腦公司研製出一種將彩色顯示屏中的鉛分離出來的工藝,可使每年處理此類垃圾的費用節省100萬美元。

    面對環保組織的指責,美國環境保護署固體廢物處理辦公室主任伊莉莎白科茨沃思説,美國“非常關注”正在增長的電子垃圾流失到發展中國家的情況。她説,目前美國正和其他國家討論制定電子垃圾回收標準的問題。但專家説,由於短期內回收、處理電子垃圾的成本高昂,無利可圖,這些有毒廢棄物仍將被明裏暗裏地運往發展中國家,繼續給那裏的環境和居民健康造成威脅。(張松)

    

    

    《文匯報》 2002年3月25日


歐洲電子垃圾無害化處理法
中國將成地球最大“垃圾場”?
很多元件用黃金加工製造 電子垃圾也能淘出金礦
欲罷不能的電子垃圾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