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醫生”的“人性化醫療”

    上海的開放使得一些“洋醫生”紛紛走進了一家家醫院,而“洋醫生”給上海醫院帶來的最新鮮的東西不是別的,而是“人性化醫療”的理念。

    所謂“人性化醫療”,係指醫院的一切制度、措施、職業行為均無條件地替病人著想,無論病人是誰。在上海的中美合作兒童醫院門診大廳,預檢處醒目地放著醫用酒精和洗手液,檢查完一個病兒,醫生便仔細地擦拭雙手;重症監護室公用擦手巾被換成了一次性紙巾,眾人抓來抓去的肥皂換成了非接觸式洗手液;不過度依賴醫療硬體和貴重藥物,而推崇“樸素治療”,即重視與病人的言語溝通和身體觸摸,從而使其心靈得到安慰,等等。

    其實,“人性化醫療”在全國其他地方也有萌芽。例如,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最近推出了“老年就診綠色通道”,老人進門診可享受導醫小姐的“椅推式服務”,包括幫忙掛號、就診,協助交費、劃卡等等。但從整體上看,我國的醫療服務理念仍顯得十分落後。據報道,連首善之區的北京,某些國內名聲赫赫的大醫院,患者在掛號、收費窗口前都必須低下頭、半彎著腰,才能與窗口裏邊的人説上話,於是有人提出詰問:讓患者“鞠躬”的醫院是不是好醫院?近兩年醫患糾紛越來越多,甚至釀成血案,醫療服務人員對病人缺乏人性化關愛也是一個誘因。

    “人性化醫療”首先不是一個理論問題,也不是從醫者個人素質的問題,關鍵是體制問題。從計劃經濟時代延續過來的醫院多半叫“人民醫院”,顧名思義:人民是國家的主人,醫院是為人民建的,醫院的宗旨是“救死扶傷”、“為人民服務”。那麼,無論誰到府求醫,都應得到最人性化的服務和照顧,在這種背景下生成的醫療理念,自然應是最先進的;而那些生活在“金錢萬能、人情冷漠”的資本主義世界的人,無論如何也享受不到這種“人民”的待遇。然而,隨著外國醫療機構、醫護人員進入中國,人們似乎恍然發現,以商業盈利為目的的“老外”不僅醫術更加精益求精,對待病人也更為“人性化”,其中奧妙多多,確實需要深思。

    外國“人性化醫療”的運作機制是市場化,而認知基礎則是“患者是上帝”。看來,要想使“人性化醫療”的理念在中國大地上紮根併發揚光大,關鍵是要引進市場競爭機制。即使根據中國國情,對醫療機構暫時需實施分類管理,那麼,真正走向市場的醫院也必須佔據主導。體制的主導決定著觀念的主導。從這個角度上説,那種指望中國一“入世”許多先進的、現代的觀念就會滾滾而來並深入人心的想法是幼稚的———機制的轉換才是根本。(劉以賓)

    《工人日報》2001年12月20日

    


疥瘡謊説性病 醫生受罰 醫院賠錢
WTO能帶來大夫臉上的微笑嗎
從醫患糾紛不斷談起——梁啟超為什麼不告協和醫院
信任危機下的醫患衝突
美籍華裔中醫出任NBA醫生
美國醫生操刀“換頭” 我專家表吃驚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