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11—18%的孩子心理有病

孩子是一面鏡子,他們用眼睛注視著社會的每個角落,模倣著身邊每一個令他印象深刻的言行舉止,然後把自己當道具,將一個又一個社會故事濃縮、概括,並表演出來。今天,當醫生告訴我們上海有11——18%的孩子有心理疾病時,整個社會是否該靜下心來,聽聽他們的故事,仔細看一看在這些“鏡子”裏有沒有我們的影子……

外來務工者子女心理失衡

案例:他為什麼打同學?

小強的父母從安徽來到上海,辛勤工作了幾年,終於在上海站住了腳。為了讓小強得到最好的教育,父母倆沒有讓小強去上民工子弟學校,而是將他千方百計送進了一所本地小學。沒想到,小強讀到二年級時,就開始與同學們頻繁打架。老師建議小強父母帶他去看心理醫生。心理醫生!父母倆愣住了,在安徽他們從沒有聽説過這种醫生,更不知道小強為什麼得了這種怪病?

直到進入了心理治療室,父母方恍然大悟。小強一口氣問了醫生一大堆問題:為什麼我在路邊的小房子裏,同學們都能住高房子?為什麼我爸爸和同學爸爸都是在上班,我爸爸賺的錢卻很少?為什麼同學們都要叫我“民工”?為什麼他們不到我家去玩,也不請我到他們家去玩?我到底和他們有什麼不一樣?反正,我現在看到上海同學高興,就想打他們!

案例:她跟著媽媽倒車票

芳芳5歲,從江蘇來,可她卻是個讓媽媽頭痛的姑娘,她幾乎每天都在撒謊。媽媽帶著她去看病,醫生的第一個問題卻是:“你是做什麼工作的?”“我在火車站做車票生意的。”媽媽有點心虛地回答著。醫生將媽媽請了出去,獨自與芳芳交談,卻發現芳芳對媽媽的工作非常驕傲。“我媽媽每天都在火車站賣車票,我是幫手,會抬價。現在,我一個人就可以把50元的票賣給人家80元。”“賣票很簡單的,我只要小聲説話,然後騙騙他們,就可以了。”“我現在幫家裏賺了很多錢……”

當醫生將這些話轉告母親時,這位母親語塞了,過了一會兒,她説:“我們也是為了生存,沒有辦法呀!”

醫生評述:1985年外地患兒約佔全年患兒的7.0%,自1994年外地患兒呈增加趨勢,1997年以後增長最快,從1999年起,這一比例超過了10%,近年更高達12%,是1986年的4倍。外來務工者的子女由於周圍環境發生變化,成年人群體之間的文化、觀念衝突,讓孩子生長在一個不平等的心理環境中。此外,一部分外來務工者生存環境惡劣,孩子耳濡目染,如不及時引導,小問題將成為大麻煩、大隱患。

物質成癮

案例:她拿著啤酒瓶看病

11歲的慧慧第一次進心理諮詢中心時,手上端著一瓶啤酒,反戴帽,穿背心寬腿褲,一副Hiphoper(嘻哈一族)的打扮。父親跟著她後面,手裏也捧著3瓶啤酒。與醫生面對面坐下後,慧慧的第一句話是:“醫生,你喝不喝酒?”

慧慧愛酒的理由一開始很簡單,她和兩個女同學都迷上了一個歌星,每次在電視上看到這位歌星,她們就會聚在一起慶祝,酒自然成了必不可少的內容。喝著喝著,她們發現有一群男生和她們一樣愛喝酒,於是兩個團體合二為一,經常聚會。時間一長,他們開始尋找刺激,由男孩將小區內的寵物犬誘出,然後大家集體虐打狗,聽狗的慘叫。慧慧一步步偏離正軌,結夥、虐畜,她正離犯罪越來越近。父母看不下去了,逼著她看醫生,慧慧的交換條件就是買5瓶啤酒,到諮詢中心時,慧慧已經幹了一瓶。

案例:1歲的網蟲

誰都不敢相信,今年才1歲的剛剛,卻是上海最小的“網蟲”。他剛學會叫“爸爸、媽媽”,他一個字也不識,卻每天至少有兩個小時泡在電腦前面。在他的世界裏,小手只要碰一碰滑鼠,就會有新的圖畫出現,電腦裏的東西總是在變,五顏六色,特別新奇。年輕的父母看不下去了,強行將電腦關上,剛剛就哭鬧不停。不得已,他們向醫生求救了。經過詢問,醫生發現,原來剛剛的爸爸就是一個電腦成癮的人,剛剛一生下來,爸爸就把他抱在膝蓋上,看著他上網、玩遊戲。時間一久,剛剛就“遺傳”了爸爸的電腦癮,産生了依賴性,成了一個小網蟲。

第一代學習電腦的人,升格當上了父母。於是,電腦癮有了“遺傳基因”。嬰幼期(0——3歲)是孩子心理髮育的一個里程碑,此時獲得的資訊將是認知發展的基礎,可年輕的父母卻過早、盲目地將成人遊戲傳授給孩子。

醫生評述:為什麼11歲的孩子可以輕易買到酒?為什麼1歲的孩子就讓他碰電腦?為什麼媒體造就了一個個虛無的偶像?在兒少心理疾病中,物質成癮的現象越來越多。網路虛擬的美好、媒體的造星運動、兒童社會規範制度的空白,讓越來越多的孩子離開了正常的人生軌跡。

據統計,1985年時,兒童期(6——10歲)發病患兒最多,約佔77.4%,由1985年的91.0%逐年下降至46.5%,少年期(11——18歲)患兒逐年增加,已佔15.3%;1992年起更是出現了嬰幼期(0——3歲)的患兒。

親子衝突日益激烈

案例:他求法官勸父母離婚

雷雷今年讀高三,年初的時候,他一個人跑到法院,請求一名法官為他的父母辦離婚。法官原以為他父母感情破裂,沒想到卻聽到了這麼一個奇特的故事:雷雷初二考試考了年級第一,父親獎勵他一台電腦。到了高二,父母開始管制他無節制地上網。漸漸地,雷雷對父母的聯手管教開始不耐煩,他想自己不需要父母,只要其中一個給他做飯就行了,最好是母親。於是,他走進了法院,告訴法官自己要跟媽媽。父母得知,心痛不已,卻找不到好辦法扭轉這種局面。雷雷的反抗卻越演越烈,拒絕參加會考,他失去了高考的資格。可是,到了高考的時候,他又想考大學了,並揚言不讓他高考,就殺了父母。

案例:勤儉教育讓女兒不再乖

嬌嬌是個乖女兒,非常聽話。嬌嬌的爸爸年輕時曾經被下放農村,他知道什麼是苦,什麼是窮,為了讓嬌嬌更珍惜現在的生活,他決定搞一次勤儉持家教育:5元錢在豫園過一天。去的路上,父女倆用了2元錢乘公交車;渴了,兩人就買一杯2角的茶喝;餓了,兩人各一碗9角的陽春面;買了一份5角的禮物送媽媽;最後留了5角,爸爸決定帶嬌嬌走回家。此時,又饑又渴的嬌嬌不幹了,在豫園有生以來第一次和父親大吵了一架。然後,兩人花了3個小時邊吵邊走回家。回家後,嬌嬌把家裏所有的玻璃器皿都砸爛了。父母倆全傻了,怎麼也沒想到一個良好的願望卻讓他們失去了一個乖巧的女兒。

醫生評述:家庭教育手段的缺乏促使了兒少心理疾病發生率的提高。大人應該換位思考一下,工作中如果有人逼你做不喜歡的工作,你的心情是如何的?美好的願望如果方法不當,很可能成為終身的遺憾。在心理諮詢門診中,有一些很小的孩子為了反抗喝牛奶,就會將整瓶奶倒在媽媽的頭頂上。其實,提供營養的食品很多,不喝牛奶有酸奶,不吃麵包有米飯,為什麼要讓孩子如此沒有選擇性呢?生活和吃東西的道理是一樣的,為什麼不能讓孩子在受教育的同時,也能獲得快樂呢?

(文中患兒名字均為化名)

《文匯報》    2003年9月05日


父母管教太嚴 孩子易患潔癖
美心理學家提出上網成癮標準
心理專家強調應建立干預機制防大學生自殺
女孩抱著娃娃才能睡覺 青少年心理門診爆滿
苦悶 壓抑等4大危機困擾15歲危險年齡
研究發現:兒童心理問題多由教育不當所致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