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自查越早離“死神”越遠

    每隔兩個月,家住北京的齊女士總要去一趟醫院,就像上了發條似的,總是很準時。數起來,去醫院成為她生活的一部分已經不下五六年了。難怪説起齊女士,北京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外科的醫生、護士都認識,而且清楚地記得,當年她30多歲,而今已是上40的人了。

    齊女士有塊心病,家族有乳腺癌遺傳史,母親就是得乳腺癌去世的。在陪母親看病的時候,她認認真真地向大夫學會了乳腺自查。她知道,母親的病情就是既不會做乳腺自查,又不去醫院做臨床檢查而耽誤的。自此,每個月齊女士都會給自己做一次乳腺自查,每次自查後她都會長長舒口氣。然而,有一次她卻像倒吸了一口冷氣,她摸出一個大約1公分大的腫塊。齊女士心急火燎連忙趕到北大一院。經臨床確診,為一期乳癌腫瘤。因為發現得及時,手術採用了改良根治術。之後,按醫囑,除了自查,她還必須定期去醫院做復查。於是有了上述的一幕。據她的診療大夫,著名乳腺癌治療專家,北大醫院徐玉秀教授介紹,手術後至今,齊女士的乳腺狀況一直良好。

    齊女士的人生因自查得以轉悲為喜,看起來多少富有一些戲劇性,但徐教授卻告訴記者,在西歐國家、美國等乳腺癌自查普及工作開展得較為完備的國家,這種轉悲為喜的例子其實天天都在發生著。這也從另一角度説明乳腺癌的早期自查對於預防、發現乳腺癌是何等重要。

    據最新的統計,京、津、滬三城市乳腺癌發病率約達51/10萬,而80年代初,三地乳腺癌發病率僅僅為17/10萬—18/10萬。20年間,乳癌患者增加了三倍。分析原因,環境污染、飲食習慣、生活方式、精神壓力是重要因素。據統計,全球目前乳癌患者已遠遠超過100萬。有效預防早期乳癌,目前不外乎三種手段:木靶X光照像、臨床大夫檢查、自查。建議20歲以上婦女,每月做一次乳腺自查;40歲以上婦女,至少每年做一次臨床檢查,每兩年做一次木靶X光照像。

    目前,醫學界普遍的認識是,借助自查可及早發現乳腺腫瘤,發現得越早,死亡率越低。令人關注的是,最近一項研究對自查的意義提出了質疑:該研究稱,做自查的和不做自查的乳癌患者死亡率相差無幾。對此,徐教授指出,對所謂自查基本無效的報道一定要客觀分析。研究在兩組,即一組未經任何自查培訓,一組經過自查培訓之間對比展開。影響研究結果的因素很多,如參加對比者是否隨機選擇,經過培訓的那一組對自查要領的掌握程度的高低,還有,即便通過自查及早發現乳腺腫瘤了,隨後醫生採取的治療方案、干預措施不同,死亡率也可能不同。徐教授特別列舉了國外幾項權威研究成果:1973年—1975年,芬蘭對28785名婦女做了非常嚴格的自查培訓,隨診5年,與普通人群對比死亡率為0.75:1;80年代—90年代,英國把某市兩社區40歲—64歲婦女分為兩組(一組經嚴格自查培訓,一組未經任何培訓),觀察研究進行了10年,結果發現經過自查培訓的一組乳癌死亡率要比另一組低許多……

    要知道,目前,一期乳癌患者5年存活率已超過90%。作為預防乳腺癌的第一道防線,自查的重要性顯得尤為重要。自我檢查和自我發現不同,離不開臨床醫生的專門培訓。事實上,國外的乳腺癌自查普及教育工作早在幾十年前就已開展。例如在美國,不僅有外科醫生專職做自查普及培訓,而且有完整的社區保健網路做保障。相比之下,我國的乳腺癌自查普及工作還未真正邁開步,甚至可以説是“始聞其聲未見其行”。所幸的是,自查理念正逐漸深入人心。齊女士就是一例,但像她那樣追著醫生學自查的畢竟寥寥。走進社區,廣泛開展自查培訓才是根本。換言之,乳腺自查普及工作亟待衛生部門的切實行動。

    即便得了乳腺癌並非就判了“死刑”,但有時候患者的治療態度卻可以決定生與死。

    徐教授對當前有些乳腺癌患者有病亂吃藥,最終貽誤病情的做法深感憂慮。是癌症絕對耽誤不得,一定要遵從臨床醫生的治療方案,配合西醫保乳手術之後的放、化療,適當進行中藥調理,前者是前提,切忌舍本逐末。(李立楨)

    

    《中國婦女報》 2003年1月6日


乳腺癌病因有新説
乳腺癌檢查出新招 減輕痛苦效果不錯
美國人發現一種蛋白質可用來預測乳腺癌病情
旅美中國學者解開“乳腺癌2”蛋白質功能之謎
20年後乳腺癌將是我國發病率最高的惡性腫瘤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