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網上相約自殺引發思考

    11月3日上午11點,隨著兩聲槍響,警車迅速趕到事發地———柏林的“鬼湖”湖畔。只見兩個年輕人躺在血泊中,心臟已停止了跳動。據鑒定兩人為自殺身亡。

    年輕人一個叫耶娜,女,21歲,柏林人,大學生。另一個叫馬立奧,男,16歲,德國南部巴符州人,正在讀高中。兩人通過因特網專門描述自殺的網頁相識。在事發前一天,馬立奧的母親發現兒子失蹤,即報警。爾後馬立奧給母親打來電話,説自己在柏林正與網上相識的朋友會面。據警方對事發現場的調查結果確認,馬立奧用5.6毫米口徑的手槍先將大他5歲的耶娜一槍打死,緊接著又自斃身亡。

    耶娜的母親看著孩子的屍體絕望地説,真沒想到孩子這麼年輕就選擇了死。耶娜的母親感覺女兒近來有些異常,發現她一段時間以來很少出門,連學校也很少去,常常是在電腦前一坐就是一天。一次母親偶然進了女兒房間,發現女兒正聚精會神地盯著電腦上專門討論自殺的論壇頁面。但母親從未想到孩子會真的這樣輕生。與單身母親生活在一起的耶娜,性格內向孤僻,特別是當交過一個男友失戀後,更是變得沉默寡言,只有看到她的愛犬時她才會露出一絲欣喜。

    兩個年輕生命無謂的結束,在德國引起關於青年人人生觀的討論。首先,輿論譴責一些網站對社會不負責任的態度,這些網站開闢自殺專題,探討如何了卻人生。而登陸此網頁的年輕人不在少數,每天點擊人數上千。

    僅在德國,這一類網站就有35家之多。這些網站名義上是為幫助病人解除痛苦,但起到的效果往往很消極。這類網站使用的語調大都很低沉,雖然也指點上網人該怎樣排解苦悶,但也隱晦地引導厭倦生活的人該如何選擇死,同時還開闢專欄,供人們討論和交流如何結束生命。

    心理學家也指出,在因特網各種自殺論壇的網頁上,充斥著憂鬱、悲觀的論調,有無數關於“死”的詩,有眾多對生命感到索然無謂的文章,這些都對青年人産生極其消極的心理影響。一些本來就比較孤僻的年輕人過去少有朋友,現在毫不費力地進入“自殺”網頁,在網上找到了“知音”,他們在網上訴説如何孤獨,如何聽天由命的宿命論,心理學專家認為,這些有著同樣境遇而感到苦悶的人在網上相識之後,通過交流加強了潛意識中已有的想法,諸如自殺的念頭。年輕人的心理承受能力較成年人要脆弱許多,他們更容易受到自殺網站氛圍的感染和刺激,通過網上交流他們甚至相約去死,耶娜和馬立奧就是網上相約一起自殺的典型。

    其次,電影和小説有關自殺的情節對年輕人産生的影響也不可低估,一些生活上感到頹喪的人或意志消沉者,一旦看了或讀了有關自殺的情節就會激起輕生念頭,效倣電影或小説中描寫的作法去尋短見。歌德是德國著名文學家,他的作品無疑是偉大的,但他寫于18世紀的小説“少年維特之煩惱”對年輕人也有著一定負面影響,小説的核心人物維特,因陷入愛情的惆悵不能自拔而飲彈身亡,這一悲劇性人物時至今日仍對德國乃至歐洲的一些年輕人起著“榜樣”的作用,人們將這種作用稱為“維特現象”。

    耶娜和馬立奧的自殺悲劇,使人聯想到今年相繼發生在德國南部和東部學校由學生開槍引發的校園慘案,聯想到德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青睞並無故大劑量服用止痛藥片以刺激自己興奮,再看看僅柏林每天就有3000多厭學蹺課的學生,德國年輕人現狀令人擔憂。在資訊迅猛發展的今天,面對因特網、電視、影碟、光碟每天撲面而來又五花八門的資訊,該如何引導青年人正確認識人生,使他們健康成長,這是擺在政府、教育部門、社會工作者和家長們面前一個亟待解決又極具挑戰的課題。(李越)

    

    《中國婦女報》 2002年11月20日


抓住自殺者的求助信號
香港:開液化氣自殺造成3死20傷
台灣彰化一高中女生當著同學面跳樓自殺死亡
“旅遊天堂”蘇黎世的自殺服務
最新研究報告指出自殺也有家族史的原因
天津市一老農病死 愛犬自殺
從女中學生自殺看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迫切性
考分高卻未上重點班 銀川女中學生服毒自盡
處理學生傷害有法可依 學生自殺等情形學校無責
學生被疑偷竊服毒自殺 家長怒告學校索賠17萬
匈牙利警察自殺事件增加
生活壓力沉重 南投災民自殺率居全臺之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