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安全問題挑戰中國  

    美國《遠東經濟評論》2002年6月20日一期文章:中國的能源需求上漲(作者:大衛萊格/香港)

    從建國之初到後來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領導人一直期望能夠保持能源自給自足的局面。然而,時過境遷。在過去20多年的經濟飛速發展期內,來自中東地區的滾滾石油源源不斷流經綿延數千英里的輸油管道到達中國沿海港口城市,為這個國家的經濟起飛注入勃勃生機。

    中國經濟發展對原油的需求量已經遠遠超過了國內的原油産量,正是包括伊朗、阿曼、葉門、沙烏地阿拉伯在內的等等中東國家在為中國彌補原油供需之間日益擴大的差距。

    據業界人士分析,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中國政府會在今年4月21日召開的國內第一宗大型海外能源合作計劃準備會議上邀請來自印度尼西亞和澳大利亞的投標公司,與來自中東的石油公司Qatar為在未來20多年中向中國廣東省的能源工廠提供價值130億美元的液化天然氣展開公平競爭。

    香港匯豐銀行的石油-天然氣分析師高登卡瓦恩認為:“此舉反映出中國政府希望實現原油供應渠道的國際化。除了中東地區的石油製造商以外,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石油廠家也可以進入中國市場。印尼和澳大利亞是中國政府鎖定的理想原油來源,向這些亞洲近鄰購買液化天然氣能源既可以節省成本,又可以降低業務風險。”

    液化天然氣的價格雖然比較昂貴,對環境的污染卻很小。目前,全中國70%的能源仍然來源於燃燒煤炭。大量的廢氣污染幾乎讓國內所有的主要城市的天空都染上了一層看不透的灰色。然而,要想繼續發展經濟,能源是必不可少的先決條件,如何鞏固能源安全已經成為北京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悲觀主義者認為,東亞地區的能源爭奪將隨著中國的加入而愈演愈烈。與此同時,如果美國希望加強自己在亞洲的安全存在,情況就有可能變得更糟。他們指出,上個世紀40年代初促使日本軍國主義侵略資源豐足的東南亞的原因之一正是能源和橡膠,此舉不僅遭到東亞及東南亞各國的堅決抵抗,甚至還激化了日本與英美之間的矛盾。

    普林斯頓大學的日本問題專家肯特卡奧德爾是這種悲觀論調的主要倡導人。他曾不斷提出警告,認為人們應該警惕在軍事化程度日益增強的東亞國家之間發生的能源競爭。

    另外的一些學者的觀點和傾向比較樂觀。他們認為中國經濟的崛起和其對外貿易能量的增加能夠促進整個亞太地區的整合與合作。同時,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將確保她遵守國際貿易的慣例和準則。持這種觀點的學者相信北京將會認識到與能源供應國以及其他主要能源進口國之間擴大合作的必要性。

    一些石油工業分析家還認為中國對能源需求量的增大可以促進國際社會勘探、護養石油以及天然氣能源的努力,如果能源供應量能夠因此而增多,由於爭奪能源而引發摩擦的可能性也會降低。目前中國每年自己出産的原油量佔總需求量的70%,國內産量在現有基礎上大幅度提高的可能性不大,進口原油及其他多種能源的比重將會上升。

    不論未來中國能源的供需局勢如何變化,在較短時期內,北京最關注的還是穿越印度洋蜿蜒經過異守難攻的印度尼西亞群島諸海峽,然後北上連接中國沿海的石油管線。根據中國政府公佈的貿易數據,在去年中國進口的全部6500萬噸原油中,有60%是經過這條輸油線路進入中國的。

    考慮到自己國家的能源安全,讓中國政府擔心的不僅僅是中東地區動蕩的政局,美國海軍強大的實力也很讓中國人頭疼。一旦中美發生嚴重分歧,華盛頓完全有能力以施加經濟制裁為由,阻斷中國的原油通途。

    美國蘭德(Rand)智囊機構最近發稿的一份研究報告認為:“美國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在中國,有不少人認為美國對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和國際地位的升高而感到不安。因此,中國政府將美國看成本國能源安全的頭號威脅。”

    美國能源資訊管理局(EIA)估計中國的原油消耗量將從2000年的478萬桶/天上升到2020年的1050桶/天。如此一來,中國將超過日本成為世界上原油消耗第二多的國家,國家60%的原油將依賴進口。這不僅將使中國成為世界能源市場上最主要的買主,也會使中國面臨更大的政治和能源安全壓力。

    為了緩解這種壓力,北京採取了一系列策略,其中包括鼓勵大範圍的石油勘探開發以及保護,重點開發西北地區的塔裏木盆地以及以渤海海域的海洋石油資源。

    中國國土資源部部長田鳳山4月18日在北京召開的能源問題研討會上表示:“如果不採取有效措施,加強國內石油勘探,中國依賴外國進口石油的程度會不斷加深,石油進口面臨的風險也就越大。”

    為了保障石油供應,中國企業十分重視對外國油田進行投資。中國石油總公司已經與委內瑞拉、秘魯、伊朗、伊拉克、蘇丹、印尼、亞塞拜然、哈薩克等國簽訂了合約。這些合同已經從法律上確認了中國對大約27億桶外國原油儲備的所有權。其中最大宗的買賣是與哈薩克的某家石油公司簽訂的一項價值46億美元的合約。儘管耗資昂貴,這個項目卻幫助中國打開了從中亞進口石油的渠道。

    俄羅斯出人意料的一躍成為國際市場上頗具競爭力的石油供應國也為中國減輕對中東地區原油供應的依賴程度提供了機會。北京和莫斯科已經就從西伯利亞以及俄羅斯沿海油田向中國輸送原油的可能性進行了實質性的討論。

    一些分析家們指出把希望寄託在俄羅斯身上也存在一定的戰略風險。俄羅斯畢竟是中國在東亞地區的傳統競爭對手,上個世紀60年代中蘇關係亮起紅燈之後,蘇聯撤走了在中國石油行業的所有專家和支技術支援,給中國能源事業造成了空前的困難。

    還有一個增強能源安全的戰略選擇是將國家對能源的需求從原油轉移到天然氣上。根據美國能源資訊管理局公佈的《2002年國際能源狀況展望》,1999年全球能源消耗總量中,天然氣消耗佔23%,其中,中國僅佔3%。然而,在未來的20年中,中國的天然氣銷量將以每年10%的高速遞增,直到佔據世界消耗總量的10%為止。

    為了滿足天然氣需求量的增加,北京計劃修建一條連接塔裏木盆地的天然氣田和上海的燃氣管線。國際石油工業的知名企業殼牌公司去年與中國方面達成合作協議,殼牌將享有這條距離長達3800公里的管道45%的股份。

    當然,經過這一系列的努力,中國,尤其是遠離輸送網路的南方地區仍然有相當一部分能源需要依賴進口。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中國方面才邀請印尼、澳洲和中東的石油公司就向廣東省輸送液化天然氣的合作項目展開競爭。奪標的公司將從2005年12月開始每年向廣東省提供至少300萬噸液化天然氣。

    此外,中國海洋石油公司同福建省政府形成協議,將在東部沿海省區建立一個200萬噸級的液化天然氣接收站。如果中央政府批准這項計劃,工程預計將於2006年開始動工。

    在中國對於原油和天然氣的需求量不斷增加的同時,國家的核能源的供需狀況尚不明確。由於建國以來修建了太多的發電站,中國的水電以及核電資源應該是供大於求。隨著國家對電力的需求量以每年5%的速度增長,相信中國電力資源供大於求的狀況也是暫時現象。

    如何保衛日益嚴峻的能源安全已經成為中國領導人普遍關注的大事。可是即便政府採取的一系列措施都很奏效,一些石油天然氣工業分析家們仍然認為如果中國經濟繼續保持高速發展,要想從中東地區全身而退,不再做這個動蕩地區的石油大買家,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對於這一點,北京似乎也有同感,所以才會爭取通過外交渠道加大自己在中東地區的影響力。

    中國網2002/6/24


《生存》:中國的石油外交(上)
《生存》:中國的石油外交(下)
不能計盈虧的國家事業
日刊:中日可能爭奪中東原油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