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心臟移植先驅 猝死於心臟病

    早在34年前就曾施行了全球第一例心臟移植手術的南非籍外科手術醫生克裏斯蒂安巴納德3日在塞普勒斯西南部海濱一處度假勝地倒下,病因很可能是心臟病發作。

    這位心臟移植先驅之死,立即在全球新聞媒體中引起了轟然迴響。而在南非約翰內斯堡,前總統納爾遜曼德拉表示“震驚”,稱巴納德是南非“最重要的成功人士之一”,他的死是南非的“巨大損失”。

    在度假中頹然倒下 沒有任何遺言

    來自塞普勒斯首都尼科西亞的消息稱,當地時間2日早晨,海濱小鎮帕福斯一家名為“珊瑚灣”的旅館內,今年78歲的巴納德安坐在游泳池旁,卻突然頹然倒下,沒有給人留下任何遺言。

    現場目擊者説,巴納德起先坐在一把斜躺椅內閱讀一本書。他倒下後,旅館內的其他客人紛紛前來救助,其中一名塞普勒斯醫生試圖以口對口人工呼吸方式復蘇他的心臟,但未能獲得成功。這名恰好也在當地度假的醫生告訴塞普勒斯電視臺説,巴納德當時“已經沒有脈搏、沒有呼吸。我已經無計可施。”

    “珊瑚灣”旅館的一名僱員説,巴納德隨後由一輛救護車送入了帕福斯總醫院。當天晚些時候,塞普勒斯衛生部長弗裏克索斯薩維季斯親自出面宣佈,醫院的醫生們對巴納德進行檢查之後表示,他在抵達醫院時就已經死亡,所以根本就沒有任何生還希望。

    雖然有跡象顯示這一如此短暫的猝死過程很可能是心臟病發作的結果,但薩維季斯表示,要等到定於3日進行的屍體解剖之後,才能確認巴納德的死因。在帕福斯,巴納德今年早些時候已經獲得榮譽市民地位。他經常往返于南非和塞普勒斯之間,每年都到帕福斯度假。德新社的一篇報道説,這次度假,有他的第三任妻子陪伴。

    雖然心臟移植手術由他開始,開創了醫學先河,此後多年間全球範圍內累計已有4萬多人因為植入他人捐獻的心臟而獲得了新生,但巴納德堅持認為,他的目標,是改善生活,而不是延長生命。作為“安樂死”的支援者,他曾寫下過一本書,書名是《美好生活、美好死亡》。

    從開始就沒把心臟移植手術當成大事

    回想1967年12月3日施行那次心臟移植手術,巴納德1997年接受美聯社採訪時敘述説:“我們真的沒有把它當成一件大事。……那個晚上,我們甚至沒有拍下手術過程的照片。”

    事實上,只是在手術完成以後,時任開普敦赫羅特舒爾醫院胸外科專家醫師和開普敦大學附屬醫院胸外科主任的巴納德才給院長打去電話説,“我們剛剛完成了一例心臟移植手術,我想您應該知道這件事情。”

    在這例手術中,巴納德從年僅18歲即死於一起車禍的丹尼斯達維爾的體內取出了一顆年輕的心臟,植入到了53歲的路易斯瓦希康斯基的體內。18天后,因為抑制排異反應的藥物損害了病人的免疫能力,瓦希康斯基死於肺炎。

    在施行首例人體心臟移植手術前的幾年時間裏,巴納德一直在從事相關研究。

    1962年,他領導的研究小組已經製作了一種極為成功的人造心臟瓣膜;1963年,他在實驗狗身上施行了心臟移植。而在此前後,他還嘗試了動物腦袋和腎臟的移植。

    其實,巴納德的醫學生涯在起步不久就幾乎夭折。就讀開普敦大學醫學系期間,首次觀看手術的過程中,他嘔吐不止。

    然而,1948年結束了在赫羅特舒爾醫院的實習期以後,他曾經到山村獨立開業,以後又回到城市,然後再去美國深造,直到登上事業的頂峰。

    心臟移植讓他一夜成名。但他卻認為,“這是一種非常易於移植的器官。今後將在醫學領域內出現更為偉大的科學突破,其原因在於心臟移植病並不是一項科學突破,而只是一項技術突破。”

    “我希望你成為第一名”

    巴納德1922年11月8日出生,父親亞當巴納作為一名白人神父,為7000名各種膚色的信徒提供服務。

    巴納德承認,他受自己母親的影響極深。日後回憶到母親時,他寫道,“年復一年,她的話一直打動著我和我的3個兄弟的心:‘我希望你們成為第一名、不是第二名或者第三名,而一定是第一名。’”

    因循父母的教誨,巴納德最為感人之處並不是高超的醫術,而是為人。即使是在白人種族主義者當政的黑暗年代裏,他也從來不掩飾自己對於種族隔離政策的厭惡,而是自覺站到佔據人口大多數的黑人和其他種族一邊。他還首次在手術中使用非白人護士,打破了先前非白人不能治療白人病人的慣例;不僅如此,即使是在心臟移植領域,他也曾首次把一顆取自白人婦女體內的心臟植入到了一名黑人男子的體內。

    

    《新聞晚報》 2001年9月03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