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食品攜帶“身份證”

    民以食為天。食品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吃本來是一種享受,但人們現在吃得安全、吃得放心嗎?21世紀的餐桌上擺放的是什麼?端到桌子上的食品來自何方?它們是怎麼被生産出來的?這些都成了消費者越來越關心的話題。從今天起,本版推出《食在國外》的系列報道,介紹國外在保障食品安全和倡導科學飲食方面的一些具體做法,為讀者呈上可資借鑒的經驗和教訓。

    本報駐義大利記者 史克棟

    近來,記者在義大利自由市場和超市採購食品時注意到,食品的價格牌上除了標明零售價外,還註明了産品的産地及等級。如祖籍中國的彌猴桃,並不是從中國進口,而是産于羅馬以南的拉蒂納地區;新鮮的荔枝,産地也不是中國廣東,而是義大利。禽蛋肉及水産品也都一樣,看著這張小卡片,消費者對産品的基本情況一目了然。

    這是義大利政府日前出臺的一項新法規,要求商場對於所有銷售的食品都要標明産地及等級。這些標注等於食品的“身份證”,目的是打擊那些經銷來歷不明、名不副實的瓜果菜肉的批發商和零售商,以保證消費者的知情權,讓人們吃得放心,吃出健康。

    近年來,由於各類疫情接二連三地發生,使人們看到牛肉易想起瘋牛病,看到豬肉易想到口蹄疫,加上今年春天以來的非典,究竟這種冠狀病毒是如何從動物身上傳染到人體的,至今還未有確切的定論,因此,義大利人對於入口的東西更加謹小慎微,生怕一不留神,非但沒有從食品中納入身體所需要的多種維生素及各種營養,反而讓病菌在不知不覺中“溜入”體內,産生不幸的後果。

    食品帶上了“身份證”,至少,消費者心理上可以得到些安慰,知道自己買的食品是從哪來的。比如前一陣,荷蘭發生了禽流感,人們在買食品時,看到産地是義大利的雞就會放心地購買。還有,看起來完全一樣的魚,實際上有海産與人工飼養兩種,其營養成份及肉質完全不一樣,價格每公斤有時相差十幾個歐元,如果沒有“身份證”,僅憑魚販的花言巧語,消費者難免會上當受騙。特別是一些名牌産品,如那不勒斯的新鮮水牛奶酪、帕爾馬的生火腿、基安蒂紅葡萄酒等常常會被一些假冒産品冒名頂替,不僅消費者受損,相關廠家也因市場被擠蒙受很大的經濟損失。

    食品“身份證”的落實需要相關的配套措施。好比人們熟知的交通規則,儘管有設備先進的管制中心,十字路口都有紅綠燈,各種路標清晰明瞭,但還要有交警監督執行。為加強食品“身份證”法規的貫徹落實,義大利財政警察部隊與憲兵加強了食品市場的檢查工作,違規者將被處以550歐元至1.55萬歐元的罰款。但儘管如此,還是有一些商販對此置之不理,在商品的標牌上只標有歐元價格,沒有任何産品資訊。其中許多人是居民小區裏的攤市小販,與周圍的居民共處了多年,相互間知根知底,有一種信任感,故消費者也不計較。執法者對之也就採取一種“義大利式”的管理方式,即沒有什麼大問題,也就不是教條地硬性管理。不過,對於一些對消費者健康帶來不安全因素的違章行為則毫不客氣。不久前,憲兵打假部隊在那不勒斯附近查封了一家地下屠宰廠,繳獲了成噸身份不明的牛肉。現在,義大利飼養的牛都有“履歷表”,上面記載著其出生地及戶口遷移的有關資訊,這套科學的管理方式可以在一旦某地發生疫情時,根據履歷表中的記錄採取相應的措施。

    另外,實行食品“身份證”管理,對於消費者協會保護消費者利益又多了一項法律保證,可有效地對那些不執行規定的商販起到監督作用,使無“證”的不合格食品逐漸在市場上消失。 

     《人民日報》2003年6月


義大利廚房藝術味濃(圖)
義大利有家日記博物館
義大利 珍愛遺産 保護文物(圖)
義大利麵條史話(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