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鄉親歷]——關於哈佛

    曾經有段時間,我在哈佛過著朝九晚五的生活:每天清晨,穿過剛剛醒來的廣場,去轉角處的辛巴克買一杯冰凍卡普契濃和一隻羊角麵包,然後走到辦公室打開電腦,一邊看新聞,一邊喝咖啡吃麵包,就此開始一天的工作。

    傍晚下班出來,廣場還在熱氣騰騰中。那正是新英格蘭最好的秋天,夕陽透過樹梢灑落下來,三三兩兩的人閒散在廣場的周圍。而穿著小丑狀的賣藝人,用氣球為你做成了一個彩色的鴨子,套在你的頭上。

    就這樣,我常常便不急著回家,去沿街的小店裏再買一杯咖啡,然後往遮陽傘下坐著。有時候是隨便在筆電上塗抹幾行,有時候會給遠方的親朋寫下一些問候,而更多的時候,我只是一邊喝著咖啡,一邊看著廣場上的景象,一邊在心裏自言自語。

    也許是逃亡的清教徒們捨不得遠去的故園而要在北美這片處女地上重建一個家園,他們把美國東岸的馬薩諸塞、新罕布遜、緬因等合稱為“新英格蘭”,而馬薩諸塞,成了全世界最為著名的高等學府聚集地。還是倣著康橋與牛津的模式,一條河貫穿了哈佛和麻省理工,每年的春秋,查爾斯河上,同樣年輕的孩子們劃著同樣的木舟,這樣的傳統,始終沒有改變。而這座城市,竟然也叫:康橋。

    趙元任先生剛到哈佛的時候,大家對“中國人”的概念還是苦力形象。後來,這裡來了越來越多的學者,大家便聚集在趙先生康橋的家裏,不少後來震動學界的思想便是從這裡啟蒙出發的。趙先生的大女兒趙如蘭女士是哈佛第一個華裔女教授,她到了哈佛之後便開始組織了一個叫做“紅粥會白粥會”的週末聚會。雖然來來往往的人一直在變,但是這個鬆散的以探討中國文化為主題的聚會卻一直堅持著。而這個聚會的正式名稱便是:康橋心語。

    圍繞著哈佛而産生的周邊的人文景觀是迷人的。單單是校園內的各種各樣的博物館和圖書館就有十來個。而其中尤以玻璃館為引人之最:一家三代靠著吹玻璃為生,最後窮其所有,製作出了上千種的植物“玻璃標本”。即使是現代的玻璃作品,也無法達到其細膩的程度。

    亞洲藝術展館最高一層竟然全是中國的文物,藏品竟然比絕大多數的中國城市博物館所收藏的還多。

    哈佛的燕京圖書館可以説是全世界中國古籍藏書最多的圖書館,許多孤本和珍本都在這裡安靜地躺著。如果沒有特殊的許可,你是斷然不能進入這個領地的。

    哈佛的校園裏流傳著各色的故事。只有年輕的哈佛的雕像在那裏經年安然而坐。那些個關於王公貴族帝王后裔的傳説隨著校園的草坪青了又黃,黃了又青。惟有那些頗具特色的建築物,依然如故,成了歷史的見證。(素處以默)

    《揚子晚報》


哈佛MBA監獄開闢“倫理課堂”
通往哈佛的通行證?美名流迷信明星託兒所
哈佛廣場上的詩歌之家(圖文)
[世界名校]哈佛濃縮美國哲學(多圖)
哈佛學生酷愛深夜狂歡 周圍鄰居深受其苦
哈佛大學的博物館文化
讀哈佛每天睡眠五小時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